人权视域下教育现代化的诉求举要
2020-08-25杨晓敏
杨晓敏
摘要: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以人为本”,与人权问题紧密相连,本文从“平等”“权利和义务”“人性化”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教育人权的时代内涵和必然要求。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人权;平等;人性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教育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性,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邓小平同志在教育问题上也早就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就是说,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是要改变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达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要求。所有转变的核心都指向实现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也就是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比较全面、比较自由、比较充分的发展。因此,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这里凸显了人享有现代化教育的权利以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这一诉求,也是现代化过程中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那么不可避免的人权问题和教育现代化的过程纠结在一起。
下面从人权的几个方面来阐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一、教育人权关键词之一:平等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的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纲要》对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具体内容和要求。这里边既有量的规定,又有质的内涵。从教育资源分布人群和数量上看,“全民”体现的是部分性别老幼社会地位等限制的全体社会主义公民,“职前、职后”“各类专门人才”体现的是教育的层次和类别多样化的状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从质上看,“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则是公民受教育权利受到保障的物质和制度基础。该体系没有明确现代化教育的宗旨,而是概括性地点明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从其目的要求的隐含义讲,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独立人格、自主探索创新能力的个体,推崇人性、解放套在人身上的枷锁,在这个根本导向上人与人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发展自身上述现代特征的诉求和权力。
受教育主体的平等还表现在对于特殊人群受教育权利的保证上,如特殊教育、老年人教育、个性化教育等,在不同的受教育群体中架构立体化全面通道。特殊教育方面,打破评价人衡量人的传统标准,尊重每一个人受教育成才的权利。少数群体人权和利益的保障状况往往能间接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老年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被视为不再需要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安享天伦之乐的弱势群体,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这一部分人的生活质量开始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教育领域拓展到这一群体上,借用信息化工具发展东风,将其受教育的空间从老年大学的舞台中扩大化,延伸到网络世界,实现现代信息在老年人中共享,使其不断接受新鲜事物,无论对提高其生活质量还是国民质素都是大有裨益。个性化教育则是基于人的天赋潜能专长有充分被挖掘不被埋没的权利。相比较于前两者弱势群体,这部分人群的权利常常不能给予足够重视,或者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片面发展的误区。例如大学中的特长生,往往没有通识教育的保障而流于“偏才”。笔者特别不赞成对于特长生进行特殊化教育,所谓的“开小灶”,例如某些教育家目前进行的培养未来思想家的教育模式,在博雅课堂上将“极具潜力”的优秀学生挑选出来加以培养,通过专门化的训练来保证其在成长为思想家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我以为这违背了“教育即生活”的原则和人必须在广泛的实践和交往中成才的成长规律,势必事与愿违。这种做法有如过往轰轰烈烈的“少年大学班”,那些昔日被寄予厚望的少年天才大都因为脱离了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而折损了日后本可腾飞的翅膀。所以个性化教育的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远不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能奏效的。
二、教育人权关键词之二:权利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的问题适用于各教育环节的主体和组织。特别是直接承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角色的教师与学生。教育在实现向现代转型中,刷新着教师和学生传统的角色定位,赋予其不同以往的现代权利和义务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鞠躬尽瘁的蜡烛,对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有着更多的社会期待。这和现代社会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理念、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实现职业化发展以及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存在着不相吻合之处。当然只是作为一种精神激励另当别论,作为职业角色的定位无疑是对教师竭泽而渔式的苛责。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不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是像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著名的“火把理论”所提及的那样,“教师要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巨大的敬业热忱去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意念之火把,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和创新智慧。”蜡烛精神更重要的是一种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而火把理论则体现了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只要在教学行为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相信學生有在自身已有见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能力,避免用教师自身的渊博知识预设或既往的教育规范去限制学生思维,而是充当一个引导者和点拨者,才能培养学生个性、求异性、批判性和想象力,使其人格独立性蓬勃生长,激发其学习和成才的自动力。这是教师所承担的义务。在权利方面,诚如上文所述,在教育之外教师享有自身职业化发展的空间和权力,但在教育中教师的应有权利也有受到威胁的情况,比如颇具争议的教师处罚权,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该不该罚,而在于罚的目的、时机、手段和性质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对于现代学生而言,社会的多元化、信息的普及化、竞争的激烈化都使得处在转型期的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培养倾向于实用的态度。以大学为例,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改革学分制,参与教学设计,对教师作出评价等无不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增强的趋势,当然这种趋势很大部分来自自上而下的体制和政策的调整,不容置疑的是这种调整有一部分恰恰来自对学生特点的动态把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侵袭下,在校园中特别是一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校园中,学生将自己定位于购买教育的消费者,其教育消费意识的确定性颠覆了传统学生“嗷嗷待哺”的受启蒙角色,而摇身成为教育活动中与各方平等的主体,冲击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不能不说这是现代学生主体性异化的表现之一。所以在现代学生主体性增强的过程中,往往淡化了其应承担的诸如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等义务。然而作为受教育的群体,作为主体的学生同时也是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受引导的群体,其主体性不加限制地膨胀势必最终影响到其潜能和个性的健康发挥。因此,如何界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不失为一项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教育人权关键词之三:人性化
人性化是尊重人、以人为本的实践过程、结果及价值取向,也是现代化的产物之一。
现代教育所演化的新名词教育技术越来越倾向于全方位描摹教育的全过程。涵盖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内容。从教育理念讲,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主张何其多,“以生为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教育中的人本主义倾向和浓厚的人文关怀。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而不是单纯从教育目的出发恐怕更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目标。根据其特点采用受教育者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更易实现教学内容的内化,有助于能力的培养。
就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而言,宜根据教育资源的多寡和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确定。面对教育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走向普及的趋势,在我国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势之下,针对基础性课程不妨采取标准化、规范化的模式,保证在同等条件下受教育者受到同等对待的权利。同时完善对师资力量的标准化培训,保障其对教育资源的正确使用。
現代教育借助现代化手段,使教育内容变得五彩缤纷。例如网络平台的资源共享及师生交互、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课堂内外的内容互补等都使得教育活动越来越贴近受教育者的不同兴趣点和需要。但“五色令人目盲”,需要警惕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教育手段的盲目使用和惯性依赖,这便不利于实现诸如锻炼受教育者学习的意志品质、提高其思考能力、有效提取有益信息等教育目标。
四、结语
综上,同样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进步标志之一的人权问题,往往夹杂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其受尊重和受维护的程度往往起着衡量和检视现代教育发展的作用。
【基金项目:广东省学校德育科研课题:“高校思政课程生态德育内容供给侧体系创新研究”(编号:2019GXSZ147);广东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点科研项目: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创新引导策略研究(编号:2018WQNCX276);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党建研究项目:“高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研究——以广东涉农高职院校为例”(编号:2019JKDJ007);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编号:2019ZLGC-XJ-JPKC23)】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新华网,20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OL].教育部网站,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