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学研究

2020-08-25闫治霖

参花(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音乐教学

摘要: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同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一同孕育、发展流传至今的,它已不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形成了一种文化。因此,民族音乐文化在体现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影响着民族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高校的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牵系着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并引导其传承与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单阐述高校音乐教学创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 文化传承 高校 音乐教学

我国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但文化交流又密切相连。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仍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因此,民族音乐教育与传承至关重要。民族音乐教育对传承我国优秀音乐文化有着积极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学现状

高校将音乐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动我国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已逐渐加重民族音乐的比例,并聘请这方面专家学者进校进行指导。然而,现阶段高校的音乐教学,对于推动民族音乐文化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高校的音乐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播放音乐,让学生先聆听,进而模仿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方式对于营造音乐课堂的教学气氛产生不利影响,也无法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长期处于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无法真正发自内心地对音乐课程感兴趣,更无法精确有效地掌握民族音乐的演奏技能。因而,要提高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中的教学效率,就需要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结合新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模式。其次,高校师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知识的掌握相对不足。当代高校学生在校园内外,都受到现代化流行音乐、网络音乐的影响,对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而民族音乐的相关乐理知识又比较枯燥,学生在没有接触民族音乐文化熏陶之前,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内涵,从而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不够高,这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另外,民族音乐专业的师资水平差异也是制约我国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队伍不够强大,校方为教师提供的专业进修机会较少,导致教师在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过程中,无法有效传递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影响民族音乐的传承。高校应重视教师的专业进修培训,在校教师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做到内心有分寸,手中有方法。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树立民族音乐教学理念

要想开展好民族音乐教育,首先要有健全的教学理念,进而展开细化工作。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西方音乐的教育理念引入比较重视,而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在发展上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实现民族音乐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对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视度,通过正确认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深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从而吸收西洋乐的有利因素,发扬我国民族音乐。通过在课堂上大量引入汉族及少数民族等民族音乐文化,达到促进传统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的教学目标。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因而,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高校所在区域的文化传统,以及全国其他地方的民族音乐文化。通过深刻理解各民族的音乐内涵,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扬光大。例如,教师应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五声调式作为民族音乐的主要基调对音乐发展有何影响;汉族音乐吸收了少数民族音乐哪些乐器特色(如唢呐、扬琴等民族乐器);哪些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具有融合与共享的内容,例如,瑶族音乐是一种来自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悠久的历史。像瑶族盘王节、蝴蝶歌等民族音乐还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师可以将瑶族音乐作为民族音乐教学的一个模块,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挖掘瑶族音乐的特色及内涵,从而带领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努力营造民族音乐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有重要影响,民族音乐的学习也是如此。高校在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中,应将民族音乐的学习氛围营造得更加浓厚,要在校园内营造音乐学习环境,在课余时间组织民族音乐活动,让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地感受到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激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实现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氛围,教室布局是重要的部分。若是从学校建筑及布局上都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气息,感染力就会很充足。

例如浙江音乐学院尝试的现代书院,其营造了良好的空间氛围,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校园中既有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又有合理的空间氛围。民族音乐教学中,不一定要重新修建教学楼,可以借助原有的教学空间,为民族音乐教学营造出更加专业和专属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良好的音乐气氛。另外,高校组织的各种校园活动,也应充分考慮民族音乐的文化特色。例如,组织民族诗歌朗诵大赛,选择《敕勒歌》和《琅琊王歌词》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诗歌,营造出浓郁的民族音乐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完善民族音乐教材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音乐教材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高校的音乐教材主要由任课教师选择,教师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音调优美的民族音乐,音乐教材要符合高校学生的综合音乐水平,且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因而,高校音乐教材既要有统编的音乐教材,也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合民族音乐传承的教材,后者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较多的接触,两者可按比例进行协调。

我国经典民族音乐自古就很受人们的喜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就是因其音乐具有民族特色而广为流传。而这些民族音乐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特征,更是当时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写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诗经》中的经典音乐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教授,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即兴表演的形式演唱,从而加深学生对诗经中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另外,为了落实民族音乐教学的实效性,高校音乐教师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民族音乐教材,教学内容要据此灵活调整。例如,在音乐教学中,对于专业能力较强,对民族音乐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选用内涵较深、音乐特色较为复杂的教材;对于专业能力相对较弱,对民族音乐兴趣一般的学生,可以选用内涵相对容易理解,音乐内容较为简单的教材。

(四)积极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实践活动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深入,高校音乐教学也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教学。在高校音乐教学时,教师做到视听结合,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同时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素材的筛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此外,教师应做到把学生当作课堂主体,理论结合实际,令学生开口,以达到练习的效果。课外的实践活动也同等重要,民族音乐注重的是氛围,有条件的高校应在当地举办音乐节等活动,引导学生集体参加,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例如,高校音乐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受能力。这种形式能使学生走出固有的课堂形式,在与少数民族居民交流、体验民俗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收集民族音乐相关资料。学生通过自己亲自整理和提炼,在表演过程中便能更传神地表现出音乐内涵。活动中还可以采取总结交流的模式,让更多高校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高校还要聘请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院校的学者来进行教学指导,邀请地方音乐传承专业人士进行表演及知识讲解等,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理念的认识。

三、结语

高校是培养现代社会人才的地方,又是一个传播文化和艺术信息的场所。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学习和研究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教育理念;营造浓郁的民族音乐氛围,帮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通过民族音乐教材的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兰晓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发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36(12):113-115.

[2]李巧偉,张天慧.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高校音乐教育[J].艺术科技,2015,28(03):12.

[3]申展,刘咏莲.浅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4(17):10.

[4]徐寒梅,温泉,李林.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音乐,2011(04):234-236.

(作者简介:闫治霖,男,硕士研究生,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声乐)(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音乐教学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