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段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2020-08-25曾娜霞
【摘要】本文以《斜面的作用》一课为例,从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情境,设计有效的课堂问题,以小组形式开展“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和“坡度越小越省力”两个探究活动,收集分析并处理实验数据,认识生活中的斜面,帮助学生构建起“斜面”的科学概念,发展其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证据意识和表达意识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高年段 表达意识 科学思维 《斜面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145-02
著名小学科学教育专家赫德认为,科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方法。而科学思维恰好是科学方法在人脑中的经典演绎过程。小学高年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实验探究技能和一般工具的使用方法,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但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概念认识比较模糊,不能准确地、有目的地使用科学技术和方法去验证自己的预测(观点),依据数据说话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实验设计的思路和评价也需要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目标中新增第四个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旨在组织学生亲历观察、设计、制作、实验、建模和推理来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科教版六年级上册《斜面的作用》给高年段学生提供“在做中学”的机会,充分体现STEM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正确看待问题,有利于激发他们感受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现以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斜面的作用》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小学高年级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引发有效思考
掌握科学知识是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基础。而思维能力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认识事实,发现有趣的、有效的、探究性的问题。《斜面的作用》一课以问题导入,教师先出示图片(展示一堆油桶和一辆卡车),并提出问题“想一想,怎么把重物从地板放到卡车上”,以考查学生的前概念和元认知。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都认识了杠杆、轮轴、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等简单的机械,很容易联想到利用生活中的工具去提供服务和帮助,知道这些工具能够改变力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状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学生能够提出多种提升重物的办法,例如搬上去、抬上去、用绳子拉上去、用斜面推上去、用机器搬运等。对此,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再“推一把力”,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由,渗透证据意识,鼓励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接下来的实验设计奠定基础。
从使用人类劳动力直接提升和沿斜面提升重物的比较中,教师提出“斜面能省力吗”这一问题,出示斜面的科学概念和示意图,规范学生的科学用语。凭借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斜面比较省力,但是说不出依据,其他学生不能比较斜面是否省力,此时可以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提出“怎么才能证明你的观点正确呢”,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去证明。
二、巧用评价设计“解决”方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教材给学生渗透建模的意识,其中包括运动的模型、蚕宝宝生长周期、地球的模样等,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抽象事物,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本课教学中,同样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器材搭建简单的斜面工具,尝试从测力计中获得数据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感受力的变化。
探究一:斜面能省力
教师先提出问题“怎么设计实验去证明斜面省力呢”,再出示实验材料,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在学生分享实验方案后,教师及时评价“你们认为他们小组说得对吗?你们同意吗?有不一样的方案吗?有什么补充”,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分析他人的观点,从而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六年级学生特别渴望教师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沟通、尊重他们的想法。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学生之间要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多用一些鼓励的话语,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老师认为你这个想法不错哦”“你的方法特别简便有效”“你的表达能力特别好,思路很清晰”“你们的逻辑性很强”等。
教师还要注意阅读课本、活用教材。科学课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动手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要完善实验方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课本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及时肯定他们的发现:“你很细心”“你抓住了实验的关键”“你的观察能力很强”“老师发现,你们设计实验的能力比刚才进步了很多”。最后,学生在一步步“补充”中,共同完成第一个实验设计,明确实验的性质是对比实验,用大板书的形式出示:实验目的、不改变的条件、相同的条件(渗透控制变量法)、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强调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好数据。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课前要多次尝试,对教具多次检查:弹簧拉力计的弹性(是否有生锈或者坏的);用钩码代替原教材的多种物体,方便、简单,物体的重量增加效果很明显(可以排除木板摩擦力的影响);用带勾圈的小车装载钩码,形象地模拟物体在斜面的运动,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探究二:坡度越小越省力
在第一个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学生很快掌握第二个实验设计流程。针对“为什么用斜面提升同一个物体测量到的力不一样呢”,笔者结合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数据不一樣的原因,出示实验材料——红盒子,观察该盒子有3个不同的长度,让学生学会表达“3个不同的长度导致斜面的 不一样”。从3个不同长度的边,使学生认识到斜面的高度不一样,从而说出斜面的坡度不一样。由学生提出预测——沿斜面提升的力与坡度的大小有关,再次用实验的方法主动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图1所示)教师通过“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制作斜面模型,体验斜面的作用,并用数据证明猜想的手段,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递进式发展,有效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在做中学,发挥合作作用
小组合作是科学课堂最常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的手段。本课以4人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通过相互讨论设计方案、制作斜面、进行实验操作、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四心”品质的形成,即耐心、细心、爱心和关心。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实时直播学生的情况,一方面起到督促作用,镜头会直播到电脑屏幕,专心的孩子起到带头作用,不专心的孩子受到感染也会积极主动做实验;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使用新颖独特,加深实验印象,可以把其他小组的实验过程记录下来,有的孩子会注意到其他小组的做法,他们的操作是否规范,以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验及时进行反思。(如图2所示)
四、收集证据,学会“说服”他人
科学家伽利略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如果说实验设计和模型制作是科学思维进步的体现,那么,我们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就可以看到科学思维的潜力空间。本课采用大板书的方式展示班级的汇总数据(大数据),内容清晰明了、对比明显,给学生表达观点提供有力的依据。教师通过提问“对比其他组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从数据的比较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以上的哪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呢?说说你的理由及依据”,引导学生关注数字,充分体现数学在科学课的灵活应用,渗透科学的求证精神。
最后,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尝试解释“S”形盘山公路的设计意图,以及立交桥中引桥和钉子的设计目的,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斜面类型,从而认识到人类设计和发明的工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和各种各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用创新的思维看待世界。
著名教育学家蘇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直接出示探究目标、实验步骤和方法,直接论述斜面的两大特点,以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和设计,积极动手实践,学会分析数据,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独特的、准确的、严谨的科学思维。
【参考文献】
[1]黄威龙,白欣.基于STEM教育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以“斜面的作用”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9(5)
[2]边均萍.小学科学新课标课程内容分析及教学案例设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3]聂晶,肖奕博.新课标·新挑战:新小学科学课程的重构与落实[J].中小学管理,2017(9)
[4]杨颖.STEM项目教学策略在小学高年段科学课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5]郑晓莹,卢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优质提问的特征分析——以《斜面》一节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5(4)
作者简介:曾娜霞(1992— ),女,广西贵港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