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及对策

2020-08-25苏杏粞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小学数学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经常出错的现状,论述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提出引导学生理解运算意义、探寻多样化的解法以及进行口算、估算训练等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错因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136-02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学好其他数理化知识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各年级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目标。日常工作中经常有教师感叹:“这么简单的计算学生怎么又算错了?”经过观察与反思,笔者认为学生计算常出错主要有心理原因和知识原因。基于此,笔者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就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有几个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理解运算意义,为计算夯实基础

(一)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垫好计算第一块“基石”

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先学习的计算就是加减法,而学习加减法的第一课时就是加减法的意义。教学参考书中对加减法意义的教学是这样描述的: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情景图、直观图(点子图)以及学生喜欢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可见理解运算意义的重要性。在教学加减法意义时,笔者这样设计教学活动:先演一演,通过课件动画演示课本情景图中小丑把3个气球和1个气球合起来的过程,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两个部分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理解合并的意思;再做一做,让学生动手操作,如让每名学生左手拿3个学具,右手拿2个学具,然后把左右两手合起来,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合起来的意义;接着说一说,让学生说一说课本点子图表达的意思,学生通过动脑、动嘴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抽象加法的意义;最后练一练,练习是巩固新知和运用新知的活动,是检验课堂学习效果最直接的办法,在教学加法意义的练习中,笔者让学生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完成加法计算。这样有层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观察直观情景图到抽象加法意义的过程,遵循了低年级学生认知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减法的意义的教学也应如此进行。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夯实计算第二块“基石”

乘除法的学习是在加减法基础上进行的,依据知识迁移规律,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加減法知识来辅助乘除法意义的学习。教学参考书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建议是:利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在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看一看,说一说,利用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数学信息,说一说信息中各有几个几,获得初步的认知。数一数,圈一圈,情景图中信息的个数,再在学习卡上圈出几个几,具体感知相同的个数。写一写,算一算,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列式计算,感悟情景图中几道题都是相同加数相加,体会相同加数相加的特点。想一想,说一说,结合情景图和算式,说一说几个几和相同加数相加的共同特点,理解几个几和相同加数加法的关系。画一画,摆一摆,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景图中抽象出加法算式以后,再组织学生进行画一画或者摆一摆活动,让学生自己尝试表示几个几,加深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从看到说,从说到圈,从圈到摆,从摆到列式计算,从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由学习到创造,各种表象之间的转化,全方位帮助学生理解乘法意义,夯实了正确计算的第二块“基石”。除法教学也是如此。

(三)厘清计算算理,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体现了计算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计算正确的重要保证。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低年级学生理解算理存在困难,有的学生计算正确了,却回答不出来为什么这样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计算出错是难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是难入微。”数与形结合将抽象的算理变得简洁、直观、易懂,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中的“23-7”时,部分学生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一旦教师提问:“你怎样想?”“为什么这样算?”很多学生就回答不上来了。因此,笔者在教学时设计摆小棒、拨珠子、画图等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摆、拨、画很快明白:先摆2捆和3根,要拿走7根,只有3根不够拿,所以需要打开其中的1捆小棒,这样一根一根的小棒就有13根,从13根里拿走7根,剩下6根,6根与1捆合起来就是16根。虽说活动形式不同,但意义一样,都要先从十位退一作10再减,数形结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当个位不够减时,需要从十位退一这个道理,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算,在交流中抽象数学符号,从而构建计算模型。

二、探寻多样化算法,优化算法助计算快与准

新课标倡导在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找到多样的算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厘清算理过程中,可以同时探寻不同的算法,在教学低年级学生计算时,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积极探究多样化的算法,这不仅发散学生的思维,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种方法。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27+5”,学生能算出正确的答案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应通过这道例题引导学生找出多样化的算法:方法1,先把7根小棒和5根合起来得到12根,够10根就捆一捆,就有了1捆加上2根,再与2捆合起来是3捆加上2根,一共是32根,也就是先算7+5=12,再算20+12=32;方法2,先把27凑成30,也就是从5根小棒里拿出来3根,与27根合起来凑够30根,可以捆成3捆,就有了3捆加上2根,一共是32根;方法3,看见5根小棒就想到与另外5根凑成10根,从27里拿出5根,与原来的5根合起来是10根可以捆一捆,再与2捆2根合起来是3捆加上2根,一共是32根;方法4,从27根小棒里拿出25根,25根与另外5根合起来是30根,刚好可以捆成3捆,3捆与2根合起来一共是32根。教师在计算例题教学中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摆、画、圈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寻找算法,学生展示不同的想法与不同的算法,从而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在不断思考中找到多样化的算法,从而记忆深刻、熟练掌握,计算起来又快又准。

三、进行口算、估算训练,促进计算能力提高

培根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口算是一种仅凭思维及语言活动,不需要借任何工具的计算方法。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计算速度,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必备的技能。所以,在低年级教学计算时,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让学生的口算能力在计算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口算训练的原则是“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教师每天坚持在课前几分钟、课堂练习时,穿插口算练习,天天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自然会提高。为了避免枯燥,口算训练可以在玩中进行,比如开展抢答、开火车、对口令、找朋友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口算的兴趣,当学生被简单又有趣的活动所吸引时,就会主动参与训练,口算能力自然提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低年级估算教学内容不多,容易被教师忽略。然而,估算能力的培养对于精算能力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在计算前引导学生进行估算,使其得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在计算后进行估算,判断计算是否有错,及时找出错误,有机会进行订正。不管是计算前进行估算或者是计算后进行估算,都是必要的。估算是保证计算结果准确的重要环节之一。

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看似简单,可是学生还经常出现错误,这不是单纯的马虎造成的,我们应该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去寻找原因,对症下药,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作者简介:苏杏粞(1973— ),女,壮族,广西平果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小学数学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