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需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上下功夫

2020-08-25唐婵梅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活动经验数学活动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论述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建议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在学生活动经验积累上多下功夫,使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帮助学生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099-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将基本活动经验列为“四基”目标之一,贯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学活动,带领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将积累的经验应用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策略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谈体会和思考。

一、注重个体体验,激发思维潜能,积累直接经验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经验的获得是依赖于学习主体的亲身经历,当学习者通过亲历学习过程而获得直接的经验时,这些直接的经验能够帮助他们找到数学学习的一般方法,从而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利过渡。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体的活动设计和活动体验,从学生主体出发,把思考的机会让给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积累直接经验。

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两个一样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变化规律,很显然,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对于生活积累甚少的小学生来说,并没有直接的经验,这需要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体验才能获得一些直接的经验,借助这些直接经验引领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因此,笔者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做数学”的教学模式,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潜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亲身经历的机会,在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潜能的同时,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活动经历中积累直接经验。

笔者让学生课前先准备两个一样大的长方体,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拼接游戏,在做游戏之余,探讨以下问题:(1)想一想,你能拼出幾种长方体?拼出来的长方体体积跟原来的长方体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比较一下,你的每一种拼法和原来相比,分别减少了几个面?(3)想一想,每种不同的拼法表面积的大小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探究这些问题,认识到不同的拼接方法拼出来的面积和表面积是不一样的,每种拼法都会分别减少两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也是不同的。学生积累了这些直接经验,对接下来的表面积学习产生了探究的动力,为此,笔者又让学生进行比较,厘清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最大不同,提出如下操作思考:想一想,拼成后的长方体有哪几种情况?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发现拼接后的长方体有三种情况,笔者又让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接看看有几种情况,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只有一种情况,此时,笔者让学生继续思考:算一算,拼接得到的三个大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跟原来相比是增加还是减少呢?增加(减少)了多少?学生展开探究,发现如果把最大的面重叠起来,表面积减少最大。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做”数学、“看”数学、“算”数学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把最大的面重叠起来,表面积是减少最多的;如果把最小的面重叠起来,表面积减少最少。通过这样的学习实践,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获得了最直观的个体学习经验,这些直接的经验会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知。

二、优化合作探究,推动思维互动,扩展群体经验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与所学新知是不相称的,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在活动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的能力与经验积累的需求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优化合作探究活动,将学生的个体学习活动与合作探究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学生之间展开交流探究,引导思维的互动碰撞,借助学生之间的合作,实现学生个体经验的分享,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汲取其他学生的有益经验,丰富学生个体的数学学习经验,扩展群体性的活动经验。

在教学“可能性”这一抽象概念时,如何让学生从这个抽象的概念中获得个体性活动经验,通过活动经验引发群体性思考,这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学生获得经验积累,笔者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动手操作以下三个层次的活动:层次一,将红桃1—红桃6这六张牌的正面隐藏起来,要从这六张牌中随意抽出一张,猜一猜抽到红桃1的概率有多少?抽到其他牌的概率有多少?学生展开活动操作,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抽到红桃1的概率有[16],其他牌的概率也有[16]。笔者让学生继续展开更深一层的活动操作:在这六张牌中再加入四张牌(即红桃7-10),再随意地抽出一张,猜想一下分别抽到红桃1-6这六张牌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并记录自己的实验操作结果,验证猜想和实验结果之间有什么不同。有的学生认为抽出这六张牌的可能性变大了,有的学生认为抽出这六张牌的可能性变小了。到底结果如何呢?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抽出这六张牌的可能性变小了,都是[110]。紧接着,笔者让学生展开第三个层次的合作探究活动:如果在红桃1至6的六张牌中不是加入红桃7—10,而是加入四张红桃1,猜想一下抽到红桃1的概率是多少?抽到其他牌的概率是多少?学生根据前两次实践活动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借助小组合作也有了实践技能的提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抽红桃1的概率有[510],而抽到其他牌的概率是[110]。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个体之间的分享合作,而且能够让学生借助实践操作,明白可能性的本质所在:可能性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总数有关,还和某种物体的数量有关。可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优化合作探究,这是丰富学生群体性的活动经验的有利途径,能够为学生的个体学习积累经验,同时扩展学生的群体性数学经验。

三、深化总結反思,发展思维能力,提炼数学经验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经验是数学实践活动抽象化的结果,是学习者进行总结和反思等数学思维活动的直观体现。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系统化的梳理,深化总结和反思。借助对总结和反思的深化,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将其转化为知识或者经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及时掌握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些失败的地方可以为下一步及时采取优化策略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失败经验转化为数学学习经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促进数学思维获得渐进式的发展。

在教学《比较小数大小》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环节:先让学生猜一猜,根据自己的经验猜出以下两组小数的大小,并说出理由。①8.5元与4.5元;②6.89米与7.46米。接着让学生理一理,思考不同的小数应该怎样比较大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交流得出结论:在比较小数大小时,先从整数部分比起,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如果十分位相同,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最后是让学生比一比,将交流后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进行比较,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教学活动,步步为营,让学生先经历第一个环节,即自主猜想,再从猜想进入理性的提炼环节,再从理性提炼进入认知明确环节,学生明确找到了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最后通过对比,带领学生将猜想和结果进行对照,这四个环节循序渐进,通过对总结和反思的深化,让学生逐渐清晰地梳理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炼数学经验,让数学能力逐步获得提升。

四、链接现实生活,培植应用能力,积淀数学经验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头,也是积累活动经验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所学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链接,基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操作的学习动力,有意识地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植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其获得丰富的经验积淀。

在教学《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因此在课堂导入时,笔者特别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首先是找一找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实地观察,找出生活中的圆,并且在小组和班级范围内展开讨论,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圆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建立起一个生动直观的模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有机关联。接着,笔者又设计了一个画一画的活动,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根据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任意一个圆的形状,将其画出来。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将所积累的圆的经验和操作链接起来,通过观察和操作更加深入地理解圆的本质特征。有的学生先找到一个圆形的物品,然后把物品压在要画的位置上,用一只手压紧另一只手握笔来描边;有的学生在绳子两端各系一支铅笔,把一支固定在圆心的位置,另一支绕着圆心画圆。最后一个环节,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画圆的方法,并思考生活中的物体为什么会设计成不同的形状,想一想这其中包含有什么数学原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画圆要找到一个固定的点,然后绕着这个点画出来。通过讨论,学生对之前学习的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开始关联这些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桌面、黑板、天花板等,而圆这个形状比较特殊,是弯曲的,多应用在自行车、汽车轮胎、方向盘等上面。

以上教学,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中圆的范例,让学生生动地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连接性,让学生在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培育现实应用的数学技能,让学生在积淀学习经验的同时获得数学能力的提升。

总之,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经验的有效途径,活动经验是学生认知和实践的基础,教师要在学生活动经验积累上多下功夫,不断优化教学活动设计,让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撑,全面提升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厚勇.让学生在“经验”中成长[J].基础教育研究,2012(15)

[2]李淑静.基于经验,让概念不断“生长”[J].小学教学参考,2019(2)

[3]朱孟迪.基于“直觉表征”“改造”学生经验——“平行与垂直”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9(29)

[4]刘海林.小学数学“经验课堂”教学范式探究[J].江苏教育,2015(25)

[5]曹志钢.利用学生经验来构建数学教学[J].名师在线,2017(2)

作者简介:唐婵梅(1978—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专科学历,二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活动经验数学活动小学数学
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析
玩转学具 玩转数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