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相声商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2020-08-25王伟
摘要:传统相声从流行到淡出人们视野,再到近几年的兴起,几经波折,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传统艺术和商业营销之间的矛盾。找到传统艺术传承和生存发展及盈利的平衡点,是目前传统相声商业化发展的主要要求。德云社无疑是相声社团中商业化运作最为成功的例子。本文以此为突破口,分析传统相声商业化发展的现状,并且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传统相声 商业化 德云社
传统相声艺术以“说、学、逗、唱”作为四门基本课程,用诙谐的语言来表达社会现状。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相声想要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生存,没有生存何谈发展。近年来,艺术传播环境的改变导致部分受众需求改变,因此传统相声不可避免地走到了商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在这一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但是仍不可否认这一路径的有效性。
一、传统相声的商业化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文化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很多传统艺术为了生存和发展,进入了资本市场,逐渐实现了商业化转型。相声是一门传统的、以语言为主的艺术形式,也是传统曲艺的重要组成内容。德云社由郭德纲等人创办,前身为“北京相声大会”,经历过一系列的波折后,于2003年正式命名为“德云社”。传统相声学艺中的“师徒父子”关系已经不适用于如今的文化传播背景,因此,德云社進行了商业化的改造,改为了签约形式,借助新媒体适应如今的社会审美需求,以全新的方式来进行相声演员的招募和培养,也开创了相声可以进行商业巡演的全新局面。从传统相声的发展来看,其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不再是只能在小园子里说茶馆相声,而是实现了商业化发展。在如今的流量盈利模式下,传统相声在艺术的传承和受众的需求上需要找寻一个平衡点。
二、传统相声商业化发展的不足之处
(一)外部监管不力
相声直接面对群众,其内容通俗,语言需要符合现代化的特点。而目前有一些相声是用网络用语东拼西凑的,尽管创作了全新的作品,但是内核仍然是网络用语,很难进行创新。还有的相声作品缺少内涵,外部监管不力,只是追求效果,导致其中包含了很多低俗文化,造成了相声的虚假繁荣。
(二)部分相声表演者综合素养不高
一直以来,相声的表演者由于从小学艺,再加上相声表演形式的影响,很多低水平从业者后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其创作的作品很难弘扬正能量。近年来,一些相声表演者的文化水平不足,一直都是人们质疑的焦点。
(三)商演形式僵化
自德云社开设商演之后,很多相声团体都在开设巡演、商演等,用来满足一部分听众的需求,让老百姓可以不到北京、天津等小园子内听相声,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原汁原味的相声。不过,由于商演演出数量的增加,有一些团体盲目地追求商演数量,却忽视了质量,导致商演在结构和内容形式上的僵化。
(四)文化市场混乱
目前,有一些以传统相声为主的文化产业链,部分产品就是借助相声发展平台来行使商业经营的目的,和相声自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且知名度也不高,缺乏正规的购买渠道。
三、传统相声商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规范行业相关要求
传统相声如今的商业化发展所呈现出的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需要外部监管和内部自查。传统相声尽管属于曲艺种类,但是其表演内容和传统的艺术形式并不相同,在表演过程中极为灵活。守住相声的“根”,是其所要坚守的核心观点。在语言上,可以根据表演者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外部规范和内部调节。同时,文化部门还要进行外部监管,重视相声的创作过程。“包袱”是笑料,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能成为“包袱”,调侃归调侃,仍要把握尺度。此外,相声团体的自我管理也不容忽视,从专业表演人才的培养来看,要规范相声学员,尤其是要审核学员的创作内容,控制节目的表演尺度,重视传统的相声艺术,在保证其语言灵活性的同时,也要摒弃其中的低级趣味,使其健康发展。
(二)重视相声表演者的人文素养
近年来,相声行业对于表演者文化素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只是依靠低级趣味,虽然短时间内能创作出有趣味的包袱,但是长此以往会影响到相声的发展。以德云社为例,郭德纲在人员选拔中更为重视文化水平,也收了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员,提高了团队的综合素质,例如清华大学的栾云平、北京工业大学的阎鹤翔和郎鹤焱、北京城市学院的杨九郎、北京印刷学院的董九力和李九天。同时,除了文化素质之外,还需要对相声表演者的从业心态进行调整。面对如今的粉丝文化,表演者可以为粉丝回馈优秀的节目,却不能被虚假繁荣迷惑,一定要坚守相声本心。德云社的相声演员孟鹤堂和周九良在采访中就提出,一味地满足观众只能让演艺之路越来越窄,粉丝经济并非完全不可取,但表演要遵循本心,不能为了迎合粉丝而随意发挥。就比如之前一直被人诟病的荧光棒,经过张云雷本人的约束之后,尽管是粉丝,也在相声演出和戏曲演唱这种正式的演出中收起来,只是在表演完成的“返场”,即非正式演出时间和观众互动所用,既尊重了表演的严肃性,也拉近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这也是张云雷在表演中对艺术的坚持。
(三)相声的继承与发展
商业化演出和一般的小园子演出并不同,所面对的演出对象更为复杂,而且数量较多,对于相声演员的控场能力要求更高。在表演中,守住相声生存的根本很重要,虽然可以创新语言和表演形式,对传统相声进行继承和创新发展,但在表演中不能改变相声的特点,主要还应该用语言进行叙述,避免融入过多其他曲艺元素,在此基础上,吸收新时代内容。例如,经过了所谓“地震包袱”的停演之后,张云雷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进一步的净化,《探清水河》是其代表性的曲目,这是传统的北京小曲,经过改编之后,配以吉他旋律,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成为张云雷的代表作品。其中有一句唱词:“提起个松老三,两口子卖大烟”,张云雷将其改成了“提起个松老三,两口子落平川”,正是以此不断地约束表演方式,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也不会影响到商业表演的价值。同时,传统相声的商业化发展,也进一步增加了受众的数量,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面积进一步扩大。尽管观众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但是由于对相声表演者的欣赏,也能随之了解一些传统艺术。例如德云社相声演员孟鹤堂表演过的淮剧《牙痕记》,陶云圣(陶阳)表演的京剧《定军山》,张云雷表演的评剧《乾坤带》,李云杰表演的京剧《苏三起解》等。
(四)延伸文化产业链
传统相声商业化发展,其中粉丝效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相声周边产业来说,发展更加迅速,和相声自身以及相声演员相关的产品需求量逐渐增加。因此,除了相声自身的调整之外,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也不容忽视。德云社开发的相关产品包括餐饮、道路、服饰等等。例如德云红酒、郭家菜、德云华服,都是周边产品的展现,德云社也成为一家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公司,设了官方销售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确保产品质量,开发一些具有相声文化元素的周边产品,进一步延伸文化产业链,将非物质的相声文化以物质的形式进行了有效的传播。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相声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形式,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现社会现实,给人以启示。作为面向社会群体的艺术形式,对相声表演艺人的标准要求更高,用专业化的要求来进行表演和创作,既能贴近生活,也不会“娱乐至死”,降低道德底线。传统相声商业化发展已经是必然趋势,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借鉴德云社商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实现突破性的创新发展,让传统相声呈现出全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妍洁.论相声艺术的商业化运作——以德云社为例[J].人文天下,2019(11):35-39.
[2]冯文龙.相声艺术传承的阶段性特征[J].文化遗产,2019(02):25-32.
[3]布子瑜,李烨,李欣昊.天津市相声文化旅游品牌营销[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0):174-177.
(作者简介:王伟,男,专科,甘肃省敦煌艺术团,中级,研究方向:诵说曲艺)(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