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生科技伦理意识培养路径的探究

2020-08-25温龙英朱诗琦

青年时代 2020年16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大学生

温龙英 朱诗琦

摘 要:当今科技活动发展过程中,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发展水平的不同步性给人们的幸福生活带来一定威胁。本文将以对大学生科技伦理意识的培养为切入点,剖析当下大学生科技伦理意识培养困境,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科技伦理观念认识不足、科技活动中行为内心约束力较低、课程设置上的偏差以及展开科技伦理教育缺乏成熟模式四个方面。要突破当前科技伦理困境,学校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并发挥其在意识培养的优越性;大学生要秉持良心,在实践中育“识”;同时多社会主体参与,使科技伦理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帮助大学生树立较高的科技伦理意识,使科技活动造福人类。

关键词:科技伦理意识;大学生;培养困境;培养路径

一、大学生加强科技伦理意识的重要性

科技活动作为一种追求价值“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重要路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一旦人们在思想上把握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人们就可以改变外部现实或再造现实,即使思想中的存在变为客观真实的现实存在[1]。但是,在科技活动中追求价值上的“真”并不意味着一定给我们带来“善”的价值体验。随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人们在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常常因为科技伦理的缺失而被自己研发的科技产品伤害和威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灭绝、“基因编辑”等事件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对人们关于科学技术中“善”的价值导引,让科技活动走上趋善避恶的道路。

大学生作为科技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其价值倾向、行为选择将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环境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安全产生影响。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参与科技活动的能力,也应该明白科技活动之于人类发展的意义是為了人类的美好生活。为此,我们需要在对其教育上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科技伦理的培养,以期未来的科技主体能够自觉地对科技活动进行价值考量和伦理审视,最大限度地规避科技活动的负效应[2]。

二、当前大学生科技伦理意识培养的主要困境

“科技伦理”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其中最简单认识就是人们对待科技活动所应当遵守的伦理准则。目前,在大学生科技伦理意思培养中,主要有四方面困境,表现为大学生对科技伦理观念认识不足、科技活动中行为内心约束力较低、课程设置上的偏差以及学生重视度不高。

(一)大学生对科技伦理观念认识不足

科技伦理准则主要包括学术道德、科学伦理、技术伦理、工程伦理、生命伦理和环境伦理六个方面,大学生对于这六个方面的科技伦理认识不均衡,就无法明辨科技活动中的是非。例如,不少学生认为学术道德中的论文抄袭并不应该是科技伦理关注的问题,一些学生认为在为了达到经济效益的目的下可以牺牲环境效益等。由于对科技伦理认识不全面,他们难以全面、辩证地判断既定目的的合理性,并恰当地根据既定目的选择相应技术[2]。

(二)科技活动中行为内心约束力较低

部分大学生在进行科技活动时知行不一,科技伦理意识薄弱,知道自己正在触碰科技伦理底线,却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执迷不悟。而当他们进入社会时,受到金钱和名利的诱惑,更容易迷失自我。有的科研活动参与者明知是不良行为,也不惜铤而走险,违背自身职业道德和科技伦理道德,最终形成恶劣的科研风气,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课程设置偏差

从施教的角度来看,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会比较关注知识型课程,对于知识背后蕴藏的伦理教育关注度较低。当前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中适合进行科技伦理教育的课程平台不多,缺乏统一规范的教材和系统研究,各高校的科技伦理教育状况参差不齐[3]。教师对于科技伦理教育较多在专业课上一带而过,较少对科技伦理教育本身深入展开。因此,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由于视野、思维局限性导致其难以跳出专业限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去把握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2]。

(四)学生重视度不高

从受教者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由于当前科技伦理教育缺乏成熟的模式、方法和环境,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部分学生学生将科技伦理教育的相关课程视为“水课”;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于科技伦理教育持无所谓态度,认为自己其实已经掌握从事科技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伦理观念和相应操作规范,对于科技伦理教育的关注度也较低。

三、大学生科技伦理意识的培养路径

为了解决大学生当前面临的科技伦理教育困境,以下将从学校主体、大学生主体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角度提出解决策略。

(一)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积极组织相关课程教育和教育探索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科技伦理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应该积极发挥其在大学生养成科技伦理意识过程中的优势,为学生养成科技伦理意识提供良好的科学和人文氛围。在课程设置上,应继续坚持在各专业课中融入伦理教育、在思政课上强化伦理教育,注重专门的科技伦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并由专职教师为学生开展科技伦理教育,阐明概念也注重真实案例的剖析。同时加强科技伦理研讨会的讨论与辩论环节,使学生在“说”中强化“听”的效果[3]。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时,学校教师不要一心只扑在知识教学上,更应该要求学生在科技活动中虚心求教,知道科学之“真”亦明白科学之“善”。且“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自身就应该有较强的科技伦理意识,在教学中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除此之外,倘若科技伦理教育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因而有必要大力加强科技伦理教育的模式和方法的研究[3],所以,学校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和人才优势对科技伦理教育的模式展开探索,为解决现实中的培养路径提供更多方法论指导。

(二)大学生要秉持良心,在实践中育“识”。

赫胥黎曾言,良心“是社会的看守人,负责把自然人的反社会倾向约束在社会福利所要求的限度之内”。它可以限制那些利用科学技术力量进行反社会倾向的活动,使科学工作者能够支配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人类造福[4]。在科技活动中,影响人们展开科技活动的因素有很多,有金钱、荣誉,也有良心,收获名利固然可以使我们获得一定内心满足,但是只为追名逐利而违背我们的良心会使我们的精神遭受更大的折磨。因此,展开科技活动时一定要固守自我底线、社会底线,并且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内心的伦理道德水平也应得到不断的提升。一方面在强调课程教育对学生伦理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仅出现在课本之内的科技伦理观念,当课本合上之后,这些观念就变成了一堆缺少情感的文字,当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真的面临伦理问题上的冲击,或有时还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碰上这类问题的选择时,这些观念也只会被束之高阁,并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故而,偏重强调书本教育会导致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的养成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实践的育“识”功能。同时,我们在展开科技伦理教育时也可以参考一些国外的教育经验,比如,在美国有“服务学习与人道主义工程教育”、在加拿大有“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以及在韩国强调“教化之实”等观念,通过受教者自己投入科技等实践活动中,实际去领悟科技伦理观念,使科技伦理意识真正内化到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去。

(三)多社会主体参与,促进科技伦理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由于学校教育的短时性,当学生离开校园之后,科技伦理教育又该何去何从呢?因此,学校也不应该被认为是科技伦理教育的唯一承担者,应该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国家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强监管,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如教育部2016年发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将高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依据由规范性文件上升为部门规章,以法律法规来约制科技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使科技活动参与者心中高悬“达摩克里斯之剑”。不仅如此,法制和社会舆论也应双管齐下,两者一同构成有效的他律规制。社会舆论也要把控好话语关,对于一些科技活动的不道德行为要进行大胆披露和严肃批评,予以大学生警示作用;而对于在科技活动中能够坚持崇高理想,具有德才兼备、德高望重的科研工作者和科研带头人,社会舆论也应该不吝夸奖,积极宣传,帮助大学生树立科研学习榜样。并且,其他社会团体也应积极参与进来,使科技伦理教育方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共同在社会中塑造科学和人文氛围。

四、展望

大学生科技伦理意识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大学生群体、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长期为之共同努力。只有这样,科技伦理意识才能真正深入大学生群体的内心深处,指导大学生更好的展开科技活动,促使未来的科技活动达到增进全人类福祉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耀怀.科技伦理:真与善的价值融合[J].道德与文明,2001(1).

[2]崔俊霞.理工科大学教育的伦理审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4).

[3]王前,杨中楷,刘盛博,郭驰.高校理工科学生科技伦理意识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学研究,2017(7).

[4]马文彬,孙向军.科技与伦理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0(2).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