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人性论思想研究

2020-08-25张思桐

青年时代 2020年16期
关键词:性善论本性孟子

张思桐

摘 要:在中国哲学史中,人性问题是许多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儒家的人性论问题更是对后人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介绍了孟子的性善论以及保养天赋的“善”的修养方法。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本性

从古至今,对于人性的思考无数。中国对于人性的思考开启于孔子,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出自于《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或生命)的传真本性是先天具有的,这种纯真本性是相互接近的,而后天沾染的习性,互相之间相差甚异。由于孔子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善恶,后人由此开始争辩。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了人性問题的思想家,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

一、性善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他自称学习孔丘是他毕生所愿,并以孔丘思想继承人自居,他的言论思想皆保存于《孟子》一书。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关于人性的思考各家各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以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这两派为代表的学说影响最为广泛,他们都反对儒家的亲亲、仁爱的思想学说。因此,继承了儒家思想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作为对抗一切与儒家思想相悖的学说,尤其是杨、墨两派的学说,并以此来捍卫儒家思想的地位。

二、仁政思想的基础——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思想,也是他论证仁政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天赋的善良本性,即“不忍人之心”,也可以说是一种对他人的“同情心”。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而不是后天得到的。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诸掌。”(《公孙丑上》)这句话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怜悯同情他人的心。先王怜悯同情百姓,所以才会实行仁政,有了怜悯同情之心又实行仁政,那么治理天下自然就会易于反掌。

三、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孟子的性善论主要是在与告子的辩论中形成的,《孟子》一书中告子与孟子关于人性问题的辩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对白。学者们对于他们的争辩看法不一。冯友兰认为:“当时与孟子辩论此问题,与孟子持不同意见者,以告子为最显。”徐复观认为:“孟子论性,较之告子……总是从现象上更推进一层。”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以流水来比喻人性,也就是说,人性犹如流水,并没有善与不善的区别,是后天引导的结果。但告子的这一论证并不严谨。

孟子反对告子的这一观点,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①孟子借告子湍水的比喻提出了他的反驳,孟子说流水虽没有东西之分,难道也没有上下之分吗?在孟子看来,告子用东西流动的湍水来比喻人性是不恰当的,他认为,流水在垂直方向的流动有始终向下流动的内在本质。因此,人性在善与不善的方面也有其固有的本质,即向善。当然,水是可以向上流动的,但这不是由水的本性决定的,而是由于外力的作用,因此,人性的不善也不是人的本性,而是受到了外在环境的影响。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与?”

告子曰:“然。”

孟子曰:“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①

孟子反对告子对人性所提出的观点,认为告子“生之谓性”的观点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人性等同于“牛之性”“犬之性”,人异于禽兽的特殊性是孟子所提出的人性,告子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特有的社会属性,也就是仁、义、礼、智,孟子也将这称为“四端”。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恭敬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孟子也称为恻隐之心,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或“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强加给我们的,只是没有思考罢了,仁、义、礼、智也是人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道德品质。如果不具有这四种心,就不可以称作人。

根据孟子的言论,人的本性就是善的,如果为人而不善,那绝对不是这个人本性的问题,而是他自己舍弃了善的本性,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有人性,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关键就在于圣人保留了本性,而普通人多少舍弃了一些本性,这种人们特有的善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依据,并且只有不断扩充这种善的本性,才能保持为人,如果丢失了与生俱来的善的本性,那么就与禽兽无异了。

四、保养本性的修养论

(一)反求诸己

对于如何保养天赋的善的本性这一问题,孟子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修养论。孟子认为,人们要想达到仁、义、礼、智这些道德标准,究其根本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因此他讲“反求诸己”,即要通过主观反省,从而保存天赋的四心。修养这四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少于外物接触,尽量减少自己的各种主观欲望,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

在孟子看来,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具有善的本性,如果人丢失了善的本性,那么就与禽兽毫无区别了。因此,孟子认为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人们要时刻防止丢失自己善的本性,不断寻求并扩大自己的善端。人们涵养性情并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寻求本心,也就是把失去的善端找回来。孟子把这一过程叫做“求放心”,也就是说如果人有了违背封建道德的思想或者行为,就应该闭门思过,反省自己是否在主观上放弃了天赋的善的本性,如果放弃了,就要努力把天赋的善的本性找回来,从而恢复善的本性。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二)养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在反求诸己的同时还要培养一种由“义”的道德观念集合而成的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这样人们就可以保养自己善的本心了。张岱年认为,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神秘的修养境界。但是,孟子所说的“气”,并不是指内心状态,而是指构成身体的物质,“气,体之充也”。

孟子认为,应该通过寡欲和内省,存浩然之气,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最后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把握。孟子说:“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义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公孙丑上》)也就是说,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至大至刚,其影响遍布天地,是集义与道于一体而生成的,人们应该认真的培养浩然之气,而不应该损坏它,这样,浩然之气就会充斥于人体中,使我们的善端扩大。在培养浩然之气的过程中,人们还应注意的就是不要操之过急,要以“勿正”“勿忘”“勿助长”为准则循序渐进,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对于人性善恶这一问题的结论,性善者认为人性本善,性恶者认为人性本恶,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善的本性,因此他提出性善说,在孟子看来,人性虽是本善的,但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道德完善的,只是说每个人生来的本性里都有善的萌芽或因素,孟子称这些因素或萌芽为“端”。因此,孟子认为,人与禽兽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有善的萌芽或因素,而禽兽则没有。孟子的性善论表面上说人人都具有普遍并且同样的本性,因此,孟子的人性论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注释:

①方勇:《孟子》,中华书局,第218页.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380-381.

[2]徐复观.徐复观文集(三)[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75-177.

[3]赵岐,孙爽.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3-295.

[4]柯江林.浅析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J].学理论,2019(8):56-58.

[5]任昱霖,陳声柏.先秦儒家人性论的起源、演变、争论及其当代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5(4):82-88.

[6]孟豪.孟子性善论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9(6):234-235.

[7]黄启祥.告子与孟子人性论辩之分析[J].道德与文明,2019(1):44-49.

[8]李景林.从论才三章看孟子的性善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17-123.

[9]江文思,安乐哲.孟子心性之学[M].梁希,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1-125.

[10]李亚彬.道德哲学之唯一——孟子荀子人性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5-59.

猜你喜欢

性善论本性孟子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