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钢琴作品《八音戏鼓》的演奏诠释

2020-08-25李俊刘艺群

歌海 2020年4期
关键词:铜鼓

李俊 刘艺群

[摘    要]《八音戏鼓》是独具广西特色的钢琴独奏曲。作曲家戴丽霞用现代的作曲技法将广西汉族的八音和壮族的铜鼓等音乐素材进行了糅合。作品充分挖掘钢琴的音响模拟性能和宽广的音域特色,用钢琴音响描绘八桂大地的汉民族谐和生活的画面。通过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创作素材、音乐结构、音乐语言,着重探讨该作品的钢琴演奏技法。作品力度的空间感塑造、声部层次的构建、韵律——“戏”的表达、特殊击键处理等钢琴演奏技法的研究,旨在为诠释该作品的音乐内涵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八音戏鼓;广西钢琴作品;铜鼓;演奏诠释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等十二个世居民族。各个民族的音乐由于地域、方言、民俗习惯、人文环境、审美情趣等差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长期以来,作曲家们运用广西各民族音乐素材进行了作品创作,产生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仅仅就钢琴曲而言,就有《刘三姐主题幻想曲》《山寨欢歌》《水族端节》等作品,这些作品既是广西音乐元素在钢琴音响中的运用,同时又是广西音乐风貌的特殊呈现。

广西钢琴作品《八音戏鼓》中融入了广西汉族的八音和壮族铜鼓的音乐元素,作曲家戴丽霞将八音中的吹管乐器的旋律元素与铜鼓打击乐的节奏元素进行提炼融合,运用现代的作曲手法对广西的民间音乐元素进行演绎,将广西民间音乐用钢琴特殊的音响进行呈现。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既是对广西民族音乐元素新的音响呈现形式的观察,同时也是从钢琴演奏角度对钢琴演奏技法探索表现广西民族音乐的韵味。

桂南汉族八音主要分布在梧州、贵港、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6个市所属县区的汉族聚居地,其中以灵山、平南、博白、浦北、玉州、藤县等地的八音尤为活跃,这一带位于广西的南部(即桂东南、桂南、桂西南),故称“桂南八音”。民间对这一乐种的称呼,各地略有不同:贵港、桂平、平南等地叫吹嘀打、吹笛儿,梧州所属各县叫吹达嘀打,均是模拟唢呐声而名,博白及玉林南部各县叫吹六笛,是指其演奏者多为6人,钦州、北海和防城港所属各县区叫大吹,是指其演奏以大号唢呐为主,玉州镇及其周边地区叫八音。桂南八音传统的习用乐器有唢呐、沙鼓、锣、大铙(又称镲或钹)等重型、硬朗的乐器,及秦琴、二胡、竹笛、直箫等丝竹类乐器。曲牌颇多,风格新颖,地方色彩风格浓厚,演奏形式别具一格。流行于乡村和城镇,是玉林群众喜闻乐听的一种民间曲艺。桂南八音集打击乐和吹奏乐于一体,各种乐器协调分工,按照约定俗成的程式和乐曲的编排需要,乐声和鼓点瞬息万变,魅力无穷。时而鼓点排山倒海,犹如暴风骤雨、万马奔腾,令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时而乐声悠扬悦耳,曲韵缭绕,宛若置身仙境,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整个场面气势磅礴,热闹气派,威严而又不失活泼,极具艺术感染力。《八音戏鼓》这首钢琴作品中,主要通过借鉴桂南八音特有的锣鼓点为切入点,将桂南八音中吹管乐器的旋律元素与铜鼓打击乐的节奏元素进行提炼融合,运用现代的作曲手法将其写作下来,运用钢琴这一媒介,将音响模拟及节奏模拟进行演绎,表达的是汉族人民在壮乡生活,与壮族人民融为一体,共创的一个热闹的、齐心协力的生活环境。

一、作品创作素材

《八音戏鼓》是广西艺术学院戴丽霞教授于2017年创作的钢琴独奏作品,这首作品同年获得广西音乐舞蹈大赛优秀创作奖,并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小型剧(节)目立项。该作品的创新点在于充分发挥了钢琴模拟乐器的性能,把桂南八音与壮族铜鼓的气氛表达烘托了出来,并拓展了钢琴演奏的技法与钢琴对民族文化的表现力。戴丽霞教授一直致力于八桂音乐素材的挖掘与创新发展,代表作品有室内乐作品《山寨欢歌》《山村赋格》,手风琴独奏《变奏曲》《山村印象——前奏曲与赋格》等。笔者通过采访曲作者得知,戴丽霞教授把广西汉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桂南八音”作为创作素材,采用八音中的锣鼓点和广西壮族特色打击乐器铜鼓相结合,采用隐形旋律手法,把旋律隐含在钢琴的织体里,把八音中的锣鼓点的敲击及其旋律元素和铜鼓对话的情景表現出来,意在描绘广西地区“八音戏鼓”的欢庆场面,展现传统民族风情和精神面貌。在《八音戏鼓》中,铜鼓的敲击声模仿取材了汉族桂南八音的《春来》中锣鼓经的节奏模拟。

二、作品音乐结构分析

《八音戏鼓》把广西汉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八音”与广西壮族特色乐器铜鼓相结合,利用钢琴自身丰富的和声及宽广的音域准确且生动地模拟铜鼓来渲染热闹非凡的场面,并不断穿插、反复在八音的旋律中,来加深对听觉的感官刺激,音响色彩效果渲染浓烈。从音乐结构和音乐表现上通过钢琴的改编,把广西民族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八音戏鼓》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的钢琴作品,结构严谨,主题鲜明,把桂南八音的旋律和锣鼓点加入,全曲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

呈示部共108个小节。引子1-9小节,是全曲非常重要的材料,采用四五度叠置、二度叠置的五声性音块式和声,运用钢琴的音效来模拟广西特色器乐铜鼓的敲击声。开场直截了当,给人一种喧闹、热闹的铜鼓场面。此引子在全曲中不断穿插及反复出现,充满了民俗风情。A段10-21小节,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左右手交替的演奏主题,达到一种类似声音延迟的回声效果,非常清晰地呈示出主题,音域非常之宽广。连接22-33小节,运用二度叠置的小音块,再加以四度的模进,对A段的过渡,体现出广西特有的四度音程的特色,其以引子材料作为发展。B段34-45小节,为A主题的引申,在节奏型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将旋律线条加入二度叠置的小音块,体现出旋律和钢琴音色的丰富。A1段46-53小节的调式调性则为D羽,与A段进行了调性的对比。连接53-61小节,其为A1段的过渡发展,依旧运用了钢琴模仿铜鼓的方式,仿佛在举行一场仪式,为歌声之后的用铜鼓作过门。A2段62-74小节,调性回到A羽,变化重复A段。连接75-108小节,为A部与B部之间的连接。运用的二度叠置的小音块,不断进行模进和发展,音域宽,音色丰富,体现出钢琴也可作为打击乐器的特性。

展开部的中部共21个小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09-118小节,引入了新的材料,采用多层织体的写作方式,表现静谧的意境。在速度上,织体也有所变化,体现出与A部的热烈场面不一样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部分119-130小节,主要运用了模进的手法将音乐发展,采用了华彩的写法以及大二度、小二度和声表现山间的流水和山间水滴与山石碰撞的声音。听觉上给人安静的感觉,像是在迷雾中探路,但却能清晰地听见钟声的回响,一切都是很自然的。音乐流畅且具有激情,使得整曲更为丰富和精彩。

再现部由92个小节组成。连接131-167小节,以铜鼓的敲击声再次拉开“戏”鼓的热闹场面,运用二度和声、四五度叠置和声再次模拟铜鼓的敲击声,这一部分是对引子的发展,同时也预示着再现的即将到来。A3段167-189小节,织体上与A段大不相同,但旋律上依旧呈示出原有的主题。与A部作了呼应,回到了A部的调性。尾声190-224小节,对音乐材料进行了再一次的回顾和发展,运用了不同的节奏型、音区对比以及特殊演奏法,219-220小节的用肘击键,再次把八音戏鼓的音乐推向极其热烈的高潮,震撼结束,美不胜收。

三、作品主要演奏技法诠释

通过对作品《八音戏鼓》的创作背景及音乐分析,展现了生活在八桂大地上各族人民节庆的音响画面,给作品的演奏技法设计提供了依据。李斯特强调抓住作品灵魂的重要性,只有音乐想象力的力量才能在寻求技术的道路上引导我们,并指出正确的方向。?譹?訛因此作品中的旋律线条、音色和走向、乐句的呼吸方式、声部层次的构建和发展、和声音块的音响触键、踏板的运用等都有具体指向性的音响画面。本文主要针对其最具有特色的技法做细致阐述。

(一) 韵律与特殊击键

1. 八音“戏”鼓

《八音戏鼓》这首作品从标题上来看,顾名思义是由“八音”和“鼓”这两个名词组成。“八音”即广西汉族特有的民俗音乐文化桂南八音,“鼓”即为广西壮族特色乐器铜鼓。而此标题中唯一的动词,也是此作品音乐表现风格上的核心——“戏”,意为角逐,追逐。本曲利用钢琴作为媒介分别模拟八音的旋律和铜鼓的打击乐音响效果,并相互追逐、辉映出盛世和音。这一特性,不光在标题文字中一目了然,在作品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谱例1中,我们可以看到71-72小节左手作为低声部的隐藏旋律出现,旋律在不断向上作递进, 右手则为重复的小二度音程不断进行,加深旋律的试探感和紧凑度。强弱递进也由mf到73小节的f。左右手音块式和弦的出现达到一个最高点,而后的四五度叠置和声依次由低音向上延展,和71-72小节左手的旋律形成了呼应的效果。

在演奏时,为了更好地体现丰富的变化和层次感,71-72小节左手利用钢琴模拟的八音吹奏类旋律,手腕保持自然放松状态,以指尖(第一关节)为触键的主要部位,轻巧清晰细腻的弹奏出来。紧接着73小节的音块式和弦的出现,标志着铜鼓的到来,在演奏发力部位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加入肘、臂乃至全身的力量传递至指尖,触键方向呈垂直触击?譹?訛。打击乐和吹奏乐不断交织变化,互为“嬉戏”。在此作品中,钢琴模拟铜鼓的节奏点和吹奏类八音的旋律各为一种韵律。铜鼓点敲击出来的声音依靠节奏的变化热情奔放地传播出来,带着紧凑感和压迫感袭来,和隐藏旋律的轻巧细腻互为对比且呼应,给人持续不断的惊喜。所以,此曲对铜鼓敲击节奏的把控非常关键,既要推着它向前走又不能过于急促,且要让人能听的见暗藏的旋律线条。

2.特殊击键法

钢琴中的“敲击式”奏法又称“打击乐思维”,演奏者用钢铁般的手指以强劲力度的方式击键。?譺?訛在某种程度上,将钢琴当做打击乐器,利用打击乐器的思维通过钢琴演绎,运用钢琴这个和声丰富的乐器作为媒介将模拟的打击乐特殊音响效果传播出来。作品中犹如噪音般的和声、不和谐的音响及演奏时的张狂,和传统古典钢琴作品相比,它更似一个“为所欲为的孩子”,从而在表演风格上独树一帜,开启并引领了新的钢琴演奏風格。

谱例2选自《八音戏鼓》最终高潮的结尾处,218整一个小节左右手重复的一直为相同的左右手互为交叠的“音块”式和弦,为最终高潮前的一个不断烘托气氛的小节,模拟的是铜鼓的敲击与回响,紧接着特殊演奏法(219-220小节)的用肘击键,再次把八音戏鼓的音乐推向高潮。f的力度不断向前推,直至最终结尾223小节的ff震撼收尾。

全曲中,“敲击式”的和声演奏占据了主要部分,“敲击式”触键技法不只是从字面意思理解为敲打钢琴,毫不顾忌层次与变化地去演奏。弹奏的时候,手臂应当放松,运用手臂自身的自然重量下垂至手指尖,以手掌为支撑点,每根手指应具有爆发力地落键,速度要快,指尖要坚硬,发力要快速而猛烈,想象手指像一个锤头一样敲击,敲击完成后需迅速放松并手指离键。这样弹奏出来的声音既保证了音色的颗粒感和饱满度,还能使演奏者在不过度僵硬的情况下提高音的准确性,使钢琴出现一种“清脆金属”般质地的细腻感。演奏者需迸发高涨的热情去弹奏,加之219小节的特殊演奏法的“用肘击键”的出现,夸张的肢体动作更加带动了递进式的情绪推进,将音乐的尾声推向高潮,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震撼。

(二)力度与层次

1. 力度的空间感

力度的增减,在音乐旋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除了起到变化音色的效果,也使音乐变得紧凑和伸张。而在本曲中,随着这种力度的增减而产生的强烈的极度反差空间感,也可以说是自己演奏时主动创造的一种音响想象的画面感,从mf渐强至ff再到mp,夸张的落差和短促经过的时间,都展现出了这首《八音戏鼓》的标题含义,展现了八音“戏”鼓的戏剧性。研究曲目的背景后发现,谱面上的力度记号只作为一种提示和引领,更多需要的是演奏者自己对谱面的理性分析和思维想象的空间,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演奏者对曲目的理解不同,演奏出来的画面感也是不一样的。夸张的戏剧张力,肆意的想象空间,这也正是现代记谱法相较于传统记谱法的特性,现代记谱法的精髓所在。

在曲中有大量的力度极端转换的部分,根据谱面音符的走向由mf做拉伸至f再延展继续跟进至第9小节处ff的长音延留,第10小节接进来的主部主题立刻变换音色,转变成mp轻柔,缥缈的力度音色出现。

演奏时,第8小节力度由半音阶叠置和声向上进行,虽谱面没有明确的强弱术语符号,但是由谱面的和声进行走向我们能推断出,此叠置的音块式和声,应由mf逐步渐强一直到第9小节左手的五度叠置和声的出来,加之踏板的辅助效果,到达顶峰ff的力度,手指尖干脆直接地落下键盘,要稳和准。随着第9小节延长音的短暂结束,肌肉由紧张的状态立马放松下来,第10小节的主部主题运用隐形旋律开始出来,转换为mp的力度,将八音的主题与铜鼓的敲击相交替。演奏者在不同的交替反差中,情绪要及时变换跟上,速度与技术的并驾齐驱,对演奏者手的把位性的准确性就要求高一些。这里mf~ff的力度,第8到9小节,是模拟敲击铜鼓的声音,而进入mp的力度是模仿桂南八音吹奏类乐器的声音。

2.声部的层次性

钢琴作为一种和声丰富的乐器,多元的声部是极为普遍的。在《八音戏鼓》中,多声部的出现对于演奏者不失为一个考验。多声部的演奏最大的难点在于演奏时容易被忽略,而造成一带而过的演奏形式,这就导致单一的音响效果出现。而声部的层次性就要求演奏者在弹奏中,对于各个声部有区别的划分、再细腻的下分,乃至于各个手指的触键力度都要有不同触感音色的把控。

谱例6选自《八音戏鼓》展开部片段的两个小节,描绘的是山间的静谧与山间的流水。从谱例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共有四個声部,我们听到的元素变得多元化了一些,左右手分别掌控了外声部和内声部两个声部的发展。在实际演奏中,首先需要着重的声部分别为右手带保持强调记号的最上方旋律的高音声部,以及左手作为托底的最低音的保持音声部。其次为夹裹在中间的两个内声部,内声部相较于外声部的保持音来说,内声部有明显的旋律线条。在弹奏过程中应当将多声部看作独立的四个部分,任意两个声部交叉在一块进行练习。演奏者在多层声部的织体中,需着重视听外声部的持续保持音,并兼顾包裹在中间内声部左右手的旋律线条,使得内外声部间互相配合,相互呼应。演奏两个外声部时,左右手的小拇指需借助手臂的放松以自然重量下沉,运用指腹慢触键,拉开两个外声部最高音及最低音的空间感,而内声部则截然相反,运用得更多的是指尖的垂直下键,手腕放松,手指接近琴键,重心从一个指头自然地、无缝隙地移交到另一个指头,动作越小越好,不用臂力压迫键盘,演奏出的乐句轻巧且流畅。这样的弹奏使得多声部在听觉上层次分明,线条明朗,多层化,音色和演奏内容不单调。

四、结语

在对钢琴作品《八音戏鼓》的研究中,笔者通过采访作曲家、查阅相关文献、对演奏实践进行总结,深入地了解了具有广西文化特色的民族音乐特色及其文化内涵,戴丽霞教授的这首《八音戏鼓》 无论从作曲技法还是演奏形式上都不失民族韵味和创新。

对作品进行乐谱分析,探寻作品音乐元素的独特呈现形式。找寻作品中广西汉族音乐与壮族音乐元素的运用,观察作者如何运用现代的作曲技法对两种音乐元素进行结合,并通过钢琴独特的音响将其进行表达。通过《八音戏鼓》的音乐元素、音乐结构的分析,探寻广西音乐元素在钢琴音响中的演绎。

从演奏的角度分析,用钢琴丰富的表达形式,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民族风貌。将在广西居住的汉族人民与壮族人民的热情、相互融合共同生活的热闹场面通过钢琴的演奏展现了出来。强调利用钢琴来模拟民间乐器的音响,使演奏者能无误地驾驭该作品的风韵,展现民族音乐艺术之美。通过独特的节奏、旋律、音块等把广西汉族民间八音的风韵展现得生动形象。让观众从流淌的琴韵中体会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为广西民族音乐在钢琴音响中的表达研究提供个案参考。

了解民族文化特性,掌握作品的民族风格,建立正确的听觉体验,丰富内心更多的音乐语言和创新,把中国民族钢琴作品更好地带给群众,让更多的人体会到民族钢琴音乐之魅力。

这首钢琴作品也被收录在系列钢琴独奏曲“桂风琴韵”的专场演出中,相信通过更多人的演奏和探寻,必定使民族钢琴音乐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及流传。

参考文献:

[1] 覃乃昌.广西世居民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2] 杨秀昭、赵意明、莫莉婷.广西八音[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杨秀昭、苏沙宁、楚卓、卢克刚.广西特色器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4] 〔美〕乔治·考切维斯基著,朱迪译.钢琴演奏的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5] 黄羽、李俊、赵宇、侯忆皓、杨华.西方钢琴艺术的历史与诠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6] 杨秀昭.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暨广西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7] 黄琨.浅析广西玉林地区婚嫁音乐的艺术特色[J].音乐时空,2015(7).

[8] 毕研浩.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分析研究 [D].西安音乐学院,2011.

猜你喜欢

铜鼓
西江流域铜鼓文化与地域特点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广西铜鼓千年历史的欢歌
红水河畔的铜鼓文化探讨
东兰铜鼓响八方
铜鼓的产生与流传
铜鼓的产生与流传
父亲的铜鼓情结
父亲的铜鼓情结
跨越千年时空传承的铜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