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的铜鼓情结

2018-08-22牙锋

三月三 2018年2期
关键词:东兰铜鼓犀牛

牙锋

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从1999年开始,至今举办了18届。每每聆听神秘的铜鼓声,我总是浮想联翩:鼓声来处是我家,千年铜鼓再生缘……

铜鼓山歌文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文化是红水河流域的原生文化、主体文化。一条东金线,半边红水河。80公里东兰东金线是壮族传统文化生态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这里,便是我的家乡。这是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带,这是一个极富活力的传承区,这是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沧海桑田,多彩神秘的民俗文化历久弥新。时至今日,在这条线上,铜鼓声声,延绵千年,响彻千山万弄;在这条线上,蚂蜗旗幡一竖,应者云集,十里八乡共欢腾;在这条线上,娃仔生来会唱歌,千山万弄竞风流,屋里屋外都是歌。一方水土一方人,以鼓为尊,以节娱神;节中有鼓,节中有歌;歌中有礼,歌中有情。

每当听到铜鼓声,我自然就会想到我的父亲,想到父亲常给我们传授的铜鼓打法和有关铜鼓的文化。如业余酷爱新闻写作一样,敲铜鼓也成了父亲人生的一大乐趣。父亲八九岁就学会敲铜鼓,而且很着迷,逢年过节只要听到铜鼓声,在家便待不住了,非要到场敲上它几回心里才快活。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壮族铜鼓文化得到复苏。作为民间鼓手,父亲先后有幸参加了河池地区举办的首届和第二届铜鼓山歌艺术节、央视主办的中华鼓王大会、南宁国际民歌节、中国龙滩水电工程开工典礼等重大活动的表演,令他激动不已。作为广西民族研究学会河池分会会员,父亲工作之余潜心探究壮族铜鼓文化。他所写的《铜鼓之乡与铜鼓王》《世界铜鼓之乡东兰县》《蚂歌會》等文章被不少报刊采用。茶余饭后,父亲常向我们讲述他的研究成果:千百年来,壮族人民把铜鼓视为吉祥之物,当作兴旺、团结、奋进的象征,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神圣的地位。当外敌侵扰时,人们敲打铜鼓报警,聚众抵御敌寇;佳节喜事之日,人们敲打铜鼓,祈祷世间太平,人寿年丰;天灾人祸时,人们敲打铜鼓,以图除邪降魔,造福人间……

铜鼓在我国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它是古代骆越先民——壮族祖先的一种乐器,最早的时候叫铜釜。它是用精铜铸成,外圆内空,鼓腰微凹,腰上有耳;鼓面饰有花纹图案,中央铸刻有光芒四射的太阳,周边铸刻有龙、凤、虎、狮、蚂蜗、稻穗等物。在古代,铜鼓是由部落的头人掌握和宗族所有,谁的部落占有铜鼓多,谁就势力强大,以铜鼓多寡论权力大小。随着历史的变迁,部落演变为宗族家庭,于是铜鼓也就随着宗族家庭代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铜鼓的铸造和流传,说明壮族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铜鼓成为壮族人民一种强悍、不屈的民族性格的象征。

我听说,铜鼓还与爱情有关。在老家东兰的一次闲聊中我听村里的老人说,关于铜鼓还流传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从前,有一对青年男女,小伙叫银哥,姑娘叫金娘。两人情投意合,深深相爱。秋天,河水猛涨,阻隔二人相会。一对恋人在思念中煎熬。犀牛出于同情,接连三年背银哥、金娘过河相见。到准备成婚时,犀牛听仙家说,二人无缘结合,乃不再出现。二人无法相见,相约殉情。当银哥、金娘跳进滚滚河水时,突然金光闪动,二人好端端站在犀牛背上,犀牛将二人背往大海……银哥阿爸和金娘阿妈思念儿女心切,历尽艰辛,向各村寨讨来碎铜,找皇帝要得封号,铸成一公一母两面铜鼓。六月初六,铜鼓敲响,银哥和金娘即站在犀牛背上回来……

那些年,父亲还常带我们回老家观摩铜鼓节和蚂蜗歌会。每年的元宵节前后,家乡附近各村都要隆重举行这样的活动。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各家各户抬着自家的铜鼓,聚集在田野里或山坡上。随着扣人心弦的铜鼓声响起,人们唱起蚂歌,跳起蚂蜗舞,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父亲介绍说,蚂歌是壮族民间流传的山歌,有问歌、对歌、情歌、祝愿歌等,内容丰富多彩,耐人寻味。蚂舞千姿百态,有蚂出世舞、拜铜鼓舞、征战舞、耙田舞、插秧舞、耘田舞、打鱼捞虾舞、纺纱织布舞等。舞姿古朴、豪放、粗犷、刚健,表现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谈到东兰的铜鼓,父亲常是悲喜交加。悲的是“大办钢铁”的毁坏和“文化大革命”的糟蹋,损坏了许多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的铜鼓。喜的是虽然如此,东兰珍藏的铜鼓至今仍然占世界馆藏铜鼓量的1/4。仅我所在的伟领屯就有3支铜鼓队12面铜鼓。据专家考证,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其中我国馆藏量1400面,广西馆藏量900多面,而东兰县现存量就达612面。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历史,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对如何弘扬铜鼓文化,提高其知名度,父亲在率队参加2000年4月的“中国鼓王”大会演出回来后,通过与全国各地鼓队的交流和对比,针对本鼓队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马上起书向有关方面提建议。包括拟印制一本铜鼓简介的小册子以扩大宣传面,改变表演服饰色素以增强美感、民族感,鼓架设计要轻便灵活便于携带,在原有鼓点的基础上用铜鼓的音律编出观众易听、喜听的曲子以及成立东兰铜鼓协会……由此可见父亲对铜鼓文化的关爱之情。

我想,若不是病魔无情,父亲与铜鼓的情缘是永远也断不了的;若不是生命无常,父亲自制的那根精致的敲鼓槌也不会像今天这样,静悄悄、孤单单地置于灵台前……

过去的历史只能追念,铜鼓的力量依然沉重,昔日的辉煌还会复来吗?

衷心地祝愿,铜鼓文化发扬光大,四方百姓安居乐业!

猜你喜欢

东兰铜鼓犀牛
东兰铜鼓美术元素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浅析东兰铜鼓的音乐特色及录音技巧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过东兰(外二首)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快乐的小铜鼓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
广西东兰:开通“远教微信”搭建党员教育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