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突发疫情视域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剖析及教育引导路径研究
——以“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为例

2020-08-25曾晓光李秋云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道德情绪

■曾晓光,李秋云

(1.黎明职业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黎明职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文化水平且思想敏感的大学生,在重大突发疫情下,受年龄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价值观偏移和行为失范等问题。抓紧教育契机、分析矛盾点,进而对症下药,是特殊时期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的必要举措,也是本文研究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一、研究方法与基本情况

本文采取电话访问及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疫情期间的情绪、思想、行为进行调查,共累计发放问卷1568份,有效问卷1568份,无效问卷0份,回收率100%,共涉及14个省份,其中男生48.92%,女生51.08%,专科学历62.24%、本科36.8%、硕士研究生0.32%、硕士博士生0.64%,共有10个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参与问卷调查,一至四年级分别占比38.2%、40.82%、18.75%、2.23%。

通过电话访谈的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进行访谈,对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基本情况进行确认核实,以进一步求证了解大学生在疫情期间与辅导员沟通时所展现出的基本情绪和思想行为导向。

二、调查结果与问题剖析

(一)自我隔离期情绪问题是主要矛盾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情绪问题较为突出,45.54%学生在疫情期间出现不良情绪,限制自由、心理失衡、人际孤独、担心安危选项占比最高,分别占71.85%、60.64%、36.55%、26.33%。其中,男生主要因“被限制自由”“与外界的隔离”而产生不良情绪,女生则主要因“学习压力大”“怕被传染,没有安全感”而情绪出现波动,且女生因“莫名的烦躁”而产生不良情绪远高于男生。男生反复出现不良情绪的占同类5.08%、女生2.62%,从来没有不良情绪的男生占同类60.23%、女生占48.94%,而女生偶发性不良情绪的占比48.44%,远高于男生中偶发性不良情绪占比34.68%(表1)。除此外,52.32%学生能在几个小时内迅速调节好,34%学生需要一天以上时间才能缓解或消除,4.5%学生(其中3.13%为男生)则至今无法缓解(表2)。

表1 性别与出现不良情绪交叉分析图

表2 性别与自我调节时间交叉分析

以此表现,大学生在外界刺激下易产生情绪波动,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不足。男生情绪表现为两极化,女生情绪偶发性强但情绪水平峰值不高。除此之外,通过数据交叉分析又发现,不良情绪与个体对疫情及防护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保持负相关,了解程度越高不良情绪水平越低。因此,缓解大学生疫情期间的不良情绪水平,可以通过宣传疫情信息和有关科学防护知识达到缓解的目的。

(二)爱国奉献精神与实际践行力不匹配

近几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的不断加深,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民生制度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数据中显示:有96.94%的大学生乐观看待事件,对国家处理疫情有信心,并且他们能积极配合政府的有关防疫措施,这在对被访谈辅导员中可以得以证实,大部分大学生能配合做好健康信息的填报,并严格执行佩戴口罩、自我隔离等有关工作。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不断提升,有86.06%的大学生对“新冠疫情”中的“逆行者”表示应大力弘扬,并且有6.91%的大学生选择希望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对高校辅导员访谈中得知,有部分同学积极参与到当地疫情防治志愿服务工作中,尽自己所能奉献爱心和力量,这些数据均直观显示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怀在不断提升。

但从另一组交叉数据分析中发现,大学生在面临国难危机时,奉献精神的践行力较弱。当被问到大学生在疫情当前最应该做什么时,有701人44.71%的学生选择“宅在家好好学习,不给国家添乱”,而这些人中在被问到疫情期间的个人计划安排时,真正选择在家学习的只有77.89%,“吃睡”“打游戏”“看电影煲剧”均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被问到国家需要你到前线支援疫情是否愿意去时,有46名大学生2.93%的大学生选择“不会去,还有更重要的事”,选择“看情况,看具体岗位”的大学生占39.99%,两者数据相加达到42.92%,比重相对较高。而对于如何看待大学生志愿者行为,选择觉得作用微小没意义、很危险没必要、没了解三者的大学生占比7.57%,以上的两组数据说明大学生在国难当前、祖国号召时对奉献精神的具体践行还有所顾虑,还没有达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境界。这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检验,是高校育人成效的体现。高校应把握教育契机,继续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危机困境中磨炼学生的意志,锤炼学生爱国担当品格。

(三)自我反思与漠视固执并存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举国上下一心、快速行动,全力应对。绝大多数大学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出较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积极配合有关规定执行,理性发声、冷静反思。其中,97.64%学生选择积极配合政府防控要求,70.67%学生能在防控期间制定个人学习生活计划,两组数据显示出了大学生高度的规则意识和自律性。87.12%学生认为应感恩战疫一线的勇士们负重前行,要珍惜当下、发奋学习、增强本领,争取为国家和社会奉献力量。

但是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却让人担忧和反思。24.94%学生表示愤怒,认为责任归咎事件源头,不应该由无辜民众和“逆行者”买单;10.76%学生在被问及亲人有疑似症状下选择看情况、先观察,不马上上报,无大局观和规则意识;18.17%学生对周边群体转发谣言持事不关己态度,认为属于个人自由,保持中立;7.13%数据显示学生在疫情宣传中更倾向于转载调侃八卦类推文或短视频,原因仅出于考量内容的诙谐幽默,想借此维持别人对自己朋友圈和抖音号的关注度。同时,在与辅导员访谈中还发现,不少学生抱怨被限制自由、抱怨填报表格繁琐、配合态度懒散,甚至出现提前不上报擅自离开居住地等现象。这些问题都暴露了当前高校管理育人上的短板,学校亟需总结反思,好对症下药。

(四)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发展不一致

道德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我国思想品德教育从幼儿园就已开始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引导,小学到大学,思想教育课程贯穿整个学习生涯,教师的垂范引导及课堂上课程教学都必不可少,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已经显著提升,并保持在较高的道德水平,这与我国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成效显著息息相关。

在调查中被问到“是否赞同疫情期间高价卖口罩等医用防护物品行为”有51.85%的大学生选择不赞同,国难当前不应趁火打劫;另外有42.6%的大学生选择“坚决杜绝,应举报该行为”,数据直观显示当代大学生较高的道德水平。但与此同时,数据显示依然有部分大学生存在是非观、公正观、法制观缺失以及功利主义现象。第一,有87人(5.55%)的大学生选择赞同高价卖口罩行为;第二,在被问到对网络代刷课行为时,有163人(10.4%)的大学生选择“赞同,市场有需求,也无违法,我也会参与”;第三,在问到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志愿者行为的看法,有41人(2.61%)认为“作用微小,没意义”;有30人(1.91%)觉得“很危险,没必要”;有44人2.81%表示“没了解”。(见表3)

表3 是非观、公正观、法制观缺失及功利主义行为数据表

探究其原因,道德观的养成与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阅历有很大关系,当人们在未面临自身安全或个人利益受侵犯时,往往能够表现出较好的道德水平,相反还处于价值取向建立关键期的大学生,若价值取向有所偏差,在面对利益时,道德行为无明确价值取向进行指导,将可能出现道德行为摇摆不定。

(五)网络伦理行为喜忧参半

近几年网络技术、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也成为高校必不可少的教育阵地之一。在面对“新冠疫情”无法面对面交流的特殊时期,网络利用率更进一步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伦理失范问题。从调查中发现,64.29%学生在家隔离期间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0个小时以上。其中学习、聊天、刷抖音、看剧占比较高,54.8%的同学选择会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数据资源在家学习。当被问到疫情期间触发其转载有关文章或视频的原因时,有53.17%的大学生选择“能缓解对疫情的焦虑和恐慌”;71.83%选择“备受转载内容的感动和鼓舞,想分享更多的人”。而对于负面情绪调节渠道的调查中,“通过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转移注意力”的选项呼声最高,占62.32%。以上几组数据充分说明了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下,学生对手机及网络的精神依赖较大,也凸显了网络在疫情期间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情绪缓解、心理疏导、思想引导的重要作用(见表4)。

无独有偶,事情总有双面性,网络或新媒体平台也同样是大学生心理负面情绪的宣泄口。有10.08%的大学生选择在“在网络上发泄情绪”来自我调节,且以男生比例居高。这一部分群体尽管可能使自我情绪得到调节,但不利于清朗的网络空间建立,甚至不乏谩骂和调侃,十分不利于疫情期间的社会风气。因此,高校在突发重大疫情的思想引导工作中,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性,掌握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

表4 出现负面情绪如何自我调节

三、教育引导的路径与措施

(一)情绪疏导,警惕疫情“羊群效应”

国内外研究显示,社会公众在面对突发性危机时,由于认知的偏差和趋利避害心理的驱使,通常会表现出缺乏个人主见和判断力,从而产生模仿、盲目跟风别人的思想和行为,即“羊群效应”。突发疫情危机中,由于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大学生因自身不成熟因素和所在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出现恐慌、焦虑、抑郁、烦躁、愤怒等负性情绪和心理困境,加之新媒体信息“铺天盖地”,导致大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网络信息观点。如果不及时地加以积极疏导,可能演变为身心疾病,对大学生造成危害,甚者会迷失自我、盲目跟从,出现错误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危害社会和谐稳定,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及情绪、保持理性。

为此,重塑大学生的心理防疫堤坝在疫情时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搭建多方位新媒体矩阵,多阵地开展学生情感疏导,借助高校官方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疫情宣传和思想引导,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期待;其次,做好疫情时期的心理应激摸排及判断,开展危机干预。高校需建立成熟的心理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有效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分区分级,精准施策,开展心理救援,降低极端心理危机事件概率。应及时开通线上心理疏导服务频道,进行压力和情绪的疏导;最后,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和应急处置能力是根本。可通过反复培训学生习得有效应对技能(正向心理暗示等正向情绪排泄法)、体育锻炼、营造温馨人际氛围、增进疫情科普知识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稳定情绪,增强信心。

(二)榜样效应,引导青年参与疫情大考

榜样效应是指典型先进人物在影响和激励人们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发挥榜样效应,旨在通过榜样人物为大学生提供具体的行为参照,从而建立情感共鸣,引发价值认同,最终激发其模仿学习榜样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价值观是否正确积极,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尤其在当今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下,大学生面临着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这对于正处在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至关重要。

树立典型榜样,放大榜样效应,为大学生明确学习的参照系,是推进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呈现出自主意识增强、要求独立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喜欢表现自我、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等特征。要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引导大学生从“观战”到“参战”,主动加入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积“微能量”为“大力量”,转“小人物”为“大奉献”,在参与中逐渐感悟理解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接受,最终实现情感认同,凝聚起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精神合力。将群众性榜样与典型榜样结合起来,挖掘学生志愿者等朋辈榜样典型,强化大学生参与动力和信心。引发大学生“国有难我有责”“没有国哪有家”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找到自己在疫情发生时的应有担当和位置。

(三)内外兼修,促进道德知行合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中的道德教育还依然停留在依托思想道德教育理论课的层面,存在简单化、说教式和一刀切的德育方式,学生道德体验和实践环节少之又少。加之多元价值观念冲击和互联网大背景的快速发展,学生自主意识凸显,更多关注于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体会。缺乏兴趣甚至排斥,这也导致了德育工作一直浮于表面,成效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要解决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偏差问题,根本就是要创造二者之间的联动性,相互畅通、相互转化。高校德育工作开展中,既注重大学生对道德理论知识的掌握,关注其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吸收,更要以道德实践为突破口,强调学生在践行道德行为中的感悟和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支教活动、志愿服务等道德实践活动。尤其要把握疫情时期的育人契机,鼓励大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提升大学生获得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将道德评价机制和法律底线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引导大学生守住道德底线,不踩法律红线,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步养成道德习惯,强化正向道德行为,继而自觉内化为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个人的道德认知,并最终升华为自身的道德信念。

(四)舆论引领,及时进行思想纠偏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20-29岁网民群体在网民总数占比最高,达24.6%,其中大学生(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占20.2%。网络媒介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宣泄情绪、表达诉求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动态的新渠道、新窗口。本次调查数据显示,67.92%大学生疫情隔离期间选择通过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转移注意力,消遣时间。高数据的背后实则隐藏危机,大学生在接触网络信息时,容易作出简单的判断,无法独立透过表象看问题,从而被同化、走极端的比率高于其他社会群体。如果没有及时引导、纠偏纠错,扬清荡浊,将会给网络社会思潮可乘之机,消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导致舆论危机事件。反之,借力使力利用网络,立足新媒体平台和技术,主动争取占领网上舆论高地,帮助学生过滤“网络杂质”,是高校在特殊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

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突破思维。一要新老传媒“合力开唱”,以学生乐于易于的接受方式进行宣传引导,把控疫情期间的宣传导向,构建横向与纵向两级校院舆论导向格局,把政策、措施、法制、科普讲出去、讲明白、讲到位,让学生知道“党和国家在面临什么?如何应对的?我们能做什么?”,增强战胜困难信心,营造风雨无阻、一往无前的奋战氛围。二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开展网络监控,对谣言和错误言论及时制止澄清。同时,加强学生网络伦理规范和网络文明的教育引导,提升学生网络自律能力,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三要有意识地培养两支队伍,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网络意见领袖队伍。走近学生、回应学生关切,抢占舆论先机,把正舆论风向标,传播正能量好声音,提振青年精气神。

重大突发疫情期间所暴露出的大学生思想有关问题并不是思想教育的绊脚石,相反是育人成果的检验和再出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一日之功,而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实践。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合力,日常与特殊节点协同,推进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筑牢学生意识形态防线,不断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担当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道德情绪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