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螺旋视域下民办高职院校“校—政—企”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2020-08-25齐晓琪郭孔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民办螺旋院校

■齐晓琪,郭孔生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三螺旋”概念源于1995年亨利·埃兹科维茨和洛埃特·雷德斯多夫借用生物领域的“三螺旋”模式,分析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雷德斯多夫对“三螺旋”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三螺旋”模型是由创新的不同发展阶段演化而来并最终形成所谓的“三螺旋”。具体来说,就是指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相互作用,在各种各样的结合中,每个机构范围保持传统作用和独特身份的同时又起着其他机构范围作用的三螺旋模式,是组织创造的兴奋剂。

“三螺旋”理论提出后,即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和响应。马奎斯德萨、卡拉卡和迪兹等基于对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大学—企业—政府”关系的案例研究,验证在“三螺旋”创新模型下,科英布拉大学在促进地区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洛埃特·雷德斯多夫采用了定量分析方法,将日本和加拿大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日本的大学、企业、政府三重螺旋的关系在国际合作中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凯文·菲尔波特、劳伦斯·杜利则认为“三螺旋”能够使创新过程从线性模式转变为系统、动态的过程。

国内对“三螺旋”模型的研究相对较晚,2005年以前的文章较少,周春彦是国内最早研究“三螺旋”理论的学者,是她将“三螺旋”理论引入中国,并得到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随着学者们对“三螺旋”研究的深入,“三螺旋”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被应用。比如陈文海研究的是在“三螺旋”视角下职业教育、产业、城市三者之间的融合发展;谭希晨则在“三螺旋”模型中研究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其特征;孙干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中应用到了“三螺旋”理论;李培凤将“三螺旋”理论运用到大学发展模式变革当中;卢立珏运用“三螺旋”理论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转型的路径与策略。由此可见,从“三螺旋”的理论视角来研究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的成果还不多见,本论文将会弥补此方面的不足,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校—政—企”融合是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应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芬兰、德国等国的应用大学为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荷兰体系的应用大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职业教育是以学校为主的,而且社会声誉很高。同时,政府也为职业教育的培训提供了财政资助,在促进社会伙伴以及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中政府也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要负责协调以学校为基础的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德国系统的应用大学中,双元制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企业会为学徒制提供经费,但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协调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可以为我国的民办高职院校的“校—政—企”融合提供可借鉴经验,构建属于我国的现代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民办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一直占有一隅之地,但是我国的经济在转型升级发展,市场就需要更高级的应用型人才,这对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就更高。民办高职院校想要在新时代中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自谋出路”。借鉴芬兰、德国、瑞士应用大学的办学经验,“校—政—企”融合是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在新时代发展的新路径。

二、螺旋理论下民办高职院校“校—政—企”融合发展策略

企业、政府、大学是“三螺旋”理念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成员:企业是生产的场所,为社会提供金融、物质产品及各种服务;政府作为契约关系的来源,确保产业与大学机构范畴之间稳定的相互作用与交流;大学则作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主要来源,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因此,在民办高职院校融合的过程当中,企业是保障,政府是主导,大学是中心。当这三个机构联结融合在一起,在保持自己独特身份的同时,每个机构的功能均被放大。“三螺旋”是民办高职院校融合发展的战略选择,将突破对原有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依赖。

(一)政府职能转变宏观把控民办高职院校的“校—政—企”融合

当前,政府应当转变职能从宏观角度把控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在融合的过程当中,仍然要以“政府拉动”的模式为主,政府在“三螺旋”的理论当中应起到主宰的作用。

1.“三螺旋”理论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三螺旋”理论中,政府应根据民办高职院校融合的需要积极调整职能,准确定位,从而推进民办高职院校融合。

(1)维护: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需要政府的支持与管理。政府应履行维护职能,制定相关的政策,从国家层面深化改革、统筹发展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如: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关键词即是转型,也就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要从普通教育专向类型教育。同时,也进一步指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为此,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经过5-10年左右的时间,将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目的是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此外,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还需地方政府的贯彻落实、纵深推进。

(2)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在民办高职院校和企业中的桥梁作用。“三螺旋”理论为政府发展这一职能的转变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不仅能够引导而且能够推动企业与民办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府可以干预重点企业,让这些重点企业与学校合作,确定具体的发展领域,形成产学研的强强联合。政府可以制定正确的战略导向和法律保障,为指导民办高职院校、企业提供法律依据,也可以从法律层面保护民办高职院校和企业的相关利益。政府通过投入资金的方式带动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通过发挥财政资金杠杆的作用,提升企业的参与度,为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保障。政府应重视激励机制,在民办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企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政府为其营造一套完备且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制度,才会让企业“有利可图”,从而主动参与到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发展中来,加快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

(3)服务:为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提供信息或服务平台。建立民办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研发中心等,通过为民办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双重服务,为双方提供相应的信息,让民办高职院校与企业均可得到对自身发展有用的信息。在“三螺旋”理论的框架下,让政府的服务职能有效联动起民办高职院校与企业,让三者能够高效统一,各螺旋各自分工,却又互相渗透、融合与发展,继而促进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

2.强化市场型政府,给予民办高职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是指高职院校作为独立办学主体所具有的,以法律权利为依据,以学术自由为原则,结合自身的目标定位和办学特点,面向社会和市场依照章程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承担责任从事办学活动的资格或能力。要想更好地实现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政府就应该给予民办高职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让民办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各民办高职院校“特”与“色”的应用型人才。政府给予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应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自主权与招生自主权。在专业设置方面,政府应减少对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干预,如今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要遵照教育部的规定,这让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是比较被动的。应让民办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区域产业的发展自行进行专业设置,进而增强民办高职院校“校—政—企”融合的灵活性。在招生方面,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都是要经过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而且在录取程序上,一般都是以一本、二本、三本、公办高职院校为先,但实际上民办高职院校在每年的招生规模中所占的分量也是不可小觑。政府应该给予民办高职院校招生的自主权,让各民办高职院校自己灵活安排招生事宜。政府充分放专业设置权与招生权给民办高职院校,可激发民办高职院校融合的积极性以及自我经营的潜能。

(二)以民办高职院校为中心促“校—政—企”融合

在民办高职院校融合的过程当中,起到主要作用的还是民办高职院校本身。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载体还是学校,学校当然也是新知识、新技术的主要来源。民办高职院校想要融合成功,那民办高职院校本身就要在“三螺旋”理论中处于中心地位。

1.民办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

学术性和公益性一直是大学的客观属性,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作为市场经济系统中的主体,大学逐渐有了一些企业的特征,成为“兼有营利性特征和非营利性公共事业性组织”。而且民办高职院校没有财政拨款。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发展就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应当做到从治校理念、社会需求、市场人才需求等方面探寻融合的方向;到社会、企业收集相关信息获得一些较为可行的融合的机会;从民办高职院校的各主体包括领导、教师、学生等的心理和非心理因素、主观和客观因素,以及相关企业的政策、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因素,确定融合的方向;从现有的财政以及可能获得的财政支持,确定各种有利于融合的资源;从自身核心竞争力着手,架构民办高职院校融合的策略;规划融合的流程,使得民办高职院校在融合之后能够在运行模式、组织设置等方面正常运转;从社会效益及高职院校的非营利性质角度重新评估高职院校的融合的成效,对融合的成果进行反思与反省,继续对的策略,改正错的策略,民办高职院校毕竟与企业不同,它有自身特定的使命,民办高职院校想要更好地发展下去,融合是一条必经之路,但不能瓦解民办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真正精神。

2.加强专业建设,适应民办高职院校“校—政—企”融合

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还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建设、构建融合课程体系。民办高职院校如果自身的能力增强了,那么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企业界都会有一个好的口碑,对于以后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及发展都是有利的。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现在还存在和企业脱节的情况,更偏向于理论,重理论而轻实践,依然是“围城”式、“象牙塔”式的教育。为了适应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在专业建设上,首先要注重与各地方产业相结合。比如海南省的高职院校应多开设与旅游、服务行业相关的专业。而广东省的高职院校应多开设与广东省重点产业相关联的专业,如房地产业、建材业、家具业、科技数码等。其次,要淘汰一批不符合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的专业。比如,文秘、商务英语、应用英语、计算机信息管理、物业管理、行政管理、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再次,增设一些适应面广泛,同时综合性比较强专业。比如,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会计、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护理等专业。最后,与国际接轨,扩大专业的覆盖面。比如,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引进一些国际上比较先进的专业,以增加自己的专业,让自己的专业建设更加丰富,从而适应国际国内的发展。专业是能够将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成败,决定着民办高职院校能够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决定着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发展。民办高职院校专业的适时调整,将会适应新时代社会的经济转型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更会为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发展锦上添花。

3.提升教师参与民办高职院校“校—政—企”融合的意愿

图1 民办高职院校“校—政—企”融合的思路图

教师作为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引领者,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阳光。”想要融合的高职院校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大学,不只是局限于传统、理论的教学,而是需要与社会、市场、企业结合更为密切的教学。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职工,教师的能力是民办高职院校能否融合成功的基础,而教师是否愿意协助民办高职院校融合,将会影响到民办高职院校融合的进程。提升教师参与民办高职院校融合的参与度,对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提升民办高职院校的整体能力,落实民办高职院校融合的策略,并最终实现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参与到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当中来,重点就是主动延伸科研工作,积极服务于企业。想要提升教师参与民办高职院校融合的意愿,首先制定激励政策。让教师树立“主动为企业服务,立足企业,学校与企业共赢”的意识。通过绩效考核引导教师,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甚至在企业短期定岗工作,充分地去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的运作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其次,设立灵活的职称评定政策。客观地说,大学教师很多压力都是来自于职称的评定。而目前我国大学的职称评定,最重要的指标还是论文的质量、数量以及课题等相关指标。这些对于提升教师参与高职院校融合的意愿有很大的制约力与阻碍力。因此,设立灵活的职称评定政策,不只是看论文、看课题,降低对论文、课题的要求,而是将教师开展的与企业相关的活动均纳入职称评定中,甚至成为职称评定的硬性指标,才能够真正释放教师的力量,真正地想要参与到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当中来。最后,形成融合的氛围。民办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树立积极参与到融合中的典型教师,创造一个好的融合氛围,从而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自己学校的融合当中去,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学校的融合之路。

(三)调动企业参与民办高职院校“校—政—企”融合的积极性,为民办高职院校融合保驾护航

企业自身具备与生俱来的对经济利益以及利润的追求,因此企业的任何行为都是基于对高额利润回报的追求为目标的。但是在民办高职院校融合的过程当中,企业的认可与参与是十分重要的,“三螺旋”模式中,企业是民办高职院校融合成功的保障,对促进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具有责无旁贷的积极作用。很多企业其实也在积极地寻求与各大院校的合作,尤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氛围下,各大企业也不断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利润和发展的空间,各种企业也在跃跃欲试,想要尝试与各大院校的合作。因此,要调动企业参与民办高职院校融合的积极性。

1.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让企业具有公益性

要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让企业积极地参与到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当中来。企业不能只看短期利益,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参与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对于企业的知名度、技术人才的培养、长期的发展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同时,企业也可以派自己的员工到民办高职院校学习、进修,提高自己企业员工的素质,达到民办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的目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向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学习。制定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让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融合的过程中,企业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不仅是履行相关的法律义务的表现,同时也是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更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责任重大。企业参与到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当中来,也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的岗位,以接受并指导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实习培训为己任,同时把这种合作视作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在国内,目前做得比较成功的企业参与到民办高职院校融合的案例就是碧桂园——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该学院的办学理念为“人品为本、作育精英、善行慈心、感恩社会”,并且以全公益方式对贫困学生实行免学费、教材费和住宿费的,与此同时实行奖助学制度。让受助学生能够达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并不是专门为碧桂园培养劳动力的机构,实行双向选择,让学生有更好的就业选择。在三年的全免费教育中,学院为每位学生的投入的成本金额达到12万元。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要成为既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所需的人才,又对国家、社会、企业和学生都有益的平台。目前,国内很多职业院校都与碧桂园有合作,比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潍坊科技学院等。当企业具有了一定的公益性的时候,也会让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这其实对企业的生存竞争力和利润的谋取上是有实际的作用的。

2.让企业参与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

要实现“三螺旋”中企业的保障作用,就要体现企业在民办高职院校中的地位,这种地位的体现就是让企业参与到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比如,专业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大纲的编写等等。这样就会充分体现企业在民办高职院校融合中的重要地位,不至于让企业觉得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不情愿、不真心地参与到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当中。比如,三一重工集团与职业院校的联合办学。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中国教育部备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三一集团投资创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依托三一集团得天独厚的实践教学条件,学院拥有一支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54人,并聘请了公司研发、生产工艺等100多名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其中66%的专职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博士学位。学生在校可学习到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工程机械制造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管理中,学院根据三一集团各事业部、子公司用人需求,进行定向培养。着力打造“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特色教学模式,实现学习与就业“零距离”无缝对接,让学生就业无后顾之忧。目前,三一重工已与10多所职业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尤其与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中,三一从招生阶段便开始参与,并指派专家对学生进行面试。

3.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对企业的吸引力

当前,我国的民办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招生率,满足学生的就业率,急切地希望能与企业合作,但是企业却出现了比较冷漠的局面。主要的原因有:政府政策支持较少;企业自身考虑的经济因素;高职学校各方面的不足等,这些都让高职院校对企业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再加上当今社会重高等教育而轻职业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长不希望,也不愿意把子女送入职业院校,这就导致了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相比之下要比高等教育差许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虽然民办高职院校规模较大,但是有一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成人高校和中职院校组成,各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也就导致了民办高职教育很难跟上社会以及时代发展的步伐,民办高职院校的跨界转型发展也就存在一定的阻碍。此外,民办高职院校科研和教学能力的不足,这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这就打消了企业参与民办高职院校融合的积极性,而且使企业对参与教育心存疑惑、望而却步。因此,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对于企业的吸引力,首先要做到政府多一些对企业扶植的政策,同时要大力宣传企业参与民办高职院校融合的好处,比如可以为企业有的放矢地选择和培养人才,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还有用大量的法律、行政等手段,引导、鼓励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在法律约束的基础上最好再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落实和完善税收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等,鼓励企业参与到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中来;其次,打出民办高职院校的知名度。针对家长不希望自己子女就读民办职业院校这个问题,要让民办高职院校打出自己的知名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让家长不再谈“民办高职”色变,这就需要民办高职院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再次,提高生源质量。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存在招生困难等问题,因此每年的招生很多都是来者不拒。为了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提高对企业的吸引力,就需要对生源的质量有所要求。因为企业对于人才也是有要求的,只有有了更好的人才,企业才会更好地参与到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当中来。最后,提升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目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依旧是重理论和轻实践,因为常年的“象牙塔”式的教育,让他们与企业之间已经存在脱节的情况,因此已经不太清除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民办高职院校加大力度提升教师的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

4.民办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互通有无

民办高职院校要与想要合作的企业多多沟通,彼此了解各自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融合的策略。企业作为“三螺旋”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沟通是最好的方式,可以根据企业的相关要求去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校期间也不与企业存在屏障,这样才能做到读大学就相当于就业,不至于毕业之后觉得所学无法为所用,在校期间就只学了理论,工作之后还要重新开始。

在“三螺旋”的理论中,每一个螺旋链上的主体都是既独立又可紧密联系的实体,每条螺旋链各具有清晰而又明确的职能划分,同时又有各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不同螺旋链之间是紧密合作又具有弹性动态均衡合作的状态。因此,在推动三条螺旋链的交互作用走向合作的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平衡各螺旋链之间的关系,让彼此既保持凝聚力,又能保持一定的张力及弹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三螺旋”。即政府、企业、大学之间的均衡合作,才能让这三者都为民办高职院校的“校—政—企”融合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民办螺旋院校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