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黔南战法”

2020-08-25方亚丽,李兰松,管云

当代贵州 2020年21期
关键词:驻村网格攻坚

“约法三章”:倾力大扶贫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方亚丽

位于三都自治县中和镇雪花湖社区的贵州水秀霓裳实业有限公司员工在加紧赶制书包。(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方亚丽 摄)

“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同意三都等24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正式宣告脱贫……”3月3日,三都自治县脱贫出列的各类新闻链接在40万水乡儿女的朋友圈沸腾。

“真的吗?确定吗?”

“真的!真的!”

3月3日上午,三都自治县中和镇红星村村委会一楼的办公室里,十几位驻村干部看到微信群里宣布三都脱贫出列的消息后,互相反复质疑,又反复确认。

“整个办公室的同事都跳起来欢呼,那一刻的情绪充满兴奋、骄傲、感动……”红星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张仕仁从2019年4月开始驻村,一年来,他见证了这间办公室里26名基层干部的艰辛与付出。

作为三都脱贫攻坚战中各项政策的起草人,三都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蒙玉玺看到消息的时候表现相对冷静。

“水到渠成,从定下‘约法三章’以来,我们就找准方向,一个劲儿地干。”蒙玉玺说,三都虽然提前出列,但丝毫不能放松,要一鼓作气做好后续保障,为2020年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做准备。

欢快的笑声大约在红星村办公室里停留了15分钟后,十几位驻村干部迅速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入户摸排,检查危房改造,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说到产业,张仕仁嘴角微微上扬,脸上表现出更多的自信。“今年我们3300亩的黄桃要大量上市了,按照与公司合作的保底价每斤1元收购,每亩产2000斤都要赚不小一笔呢。”张仕仁说。

2016年以来,三都通过市场调研、试种验证,发现当地土壤、气候等均适宜黄桃种植,市场效益明显,于是将其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产业引进发展。目前,三都黄桃种植面积近7万亩,成为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眼下,张仕仁正忙着组织群众流转出200亩地,准备为黄桃品质提质增效打造示范园区。

“下一步,积极探索‘黄桃+旅游’发展模式,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是我们新的目标。”张仕仁说。

顺着红星村黄桃产业路往三都县城方向行驶,会经过中和镇雪花湖社区,这里的14家以生产制作马尾绣服饰为主的企业已累计为2000多名搬迁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

作为三都主要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雪花湖社区承担了1195户5745人的居住保障。

“为确保搬迁群众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我们累计开展就业培训15期856人。”雪花湖社区党支部书记潘洪良告诉记者,目前,雪花湖社区有劳动力3584人,通过就业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协调产业园吸纳用工、组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和扶贫专岗安置等方式推动就业。

随着贵州在一手抓抗疫、一手抓发展方面的成效显现,2月下旬雪花湖社区的几家轻工业生产车间已经复工。

4月8日,透过雪花湖社区瑞银鸟非遗手工刺绣基地(以下简称瑞银鸟)的落地窗户,能看见在间隔一定距离的一排排工位上,100多位绣娘正在不同大小的皮革上刺绣,而这些绣品在组合包装后被制作成带有民族元素的中高端皮包销往全国各地。

“就在附近住,很方便。”陆曰是绣娘中的“快手”,3月份只算计件工资就拿到3500元。

据瑞银鸟基地负责人曹瑞介绍,自2019年企业落户以来,已累计带动就业300人。

在离瑞银鸟不远处的贵州水秀霓裳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秀霓裳)内,几十位工人正加紧赶制订单书包。

住雪花湖社区E区23栋5楼的蒙永一家,2018年7月从中海村搬到这里。

“两室一厅,敞亮,主要是好找事做。”去年5月,蒙永在社区的帮助下,进入社区内水秀霓裳做杂工,每个月2000多块钱。

从雪花湖社区回到县城的脱贫攻坚指挥部,蒙玉玺正忙着专研脱贫后续保障力度的详细方案,为此他已经准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三都两年多时间发力,从35.62%降至1.53%的贫困发生率;从30808户134410人,减少至2248户5157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146个,降至0的贫困村。

这一组数据的背后,是三都自治县91个驻村工作队、2249名驻村干部对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不能发散;聚力脱贫攻坚,力量不能分散;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功夫不能做虚的约法三章”承诺的兑现,更是黔南州脱贫攻坚战中的一份亮眼答卷。

十条“精准打法”啃下“硬骨头”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李兰松

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是关键。2019年,黔南出台脱贫攻坚十条“精准打法”,瞄准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尽锐出战、动态摸排、完善机制、问题导向、智志双扶、社会帮扶、网格管理、激励问责十个方面,确保脱贫攻坚精准精准再精准,工作细致细致再细致,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开沟、盖膜、挖穴、放苗……4月9日,龙里县冠山街道三合社区鸟田组的田间地头里一派繁忙景象。

“以前我家茶叶才两三亩,今年政策好,茶苗由村里提供,种下验收合格后一亩地还有1500元的补助,趁着这个机会我新种了十几亩。”鸟田组村民杨孝禄边埋着茶苗边对记者说。

鸟田组种植茶叶历史久远,但是到去年为止总共才有80多亩,规模太小无法形成优势。为解决这一困境,冠山街道重点抓好2020年长效产业先建后补项目,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对茶叶种植的农户按标准进行补助,调动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今年以来,鸟田组已发展村民新增种植茶叶共300多亩。

除发展先建后补的激励性项目,冠山街道还通过技能培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离鸟田组十几公里外冠山街道大新村的龙里县翔翔生态养殖场内,散养的30多只鸡在依山而建的农场里悠闲散步。

2016年,在外务工的大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跃恩回到家乡,成立了龙里县翔翔生态养殖场。“放养的鸡嘴壳和指甲都比较短,3个月后出栏是最好的……”没有规模化养殖经验的杨跃恩,通过买书学习和平时的养殖经验积累了养殖技术。

养得好,还需卖得出。养殖场成立后,龙里县畜牧局与冠山街道就业服务中心主动找到杨跃恩,动员他参加养殖技术培训和观摩学习。“以前有人来买鸡都是他们自己选,经过培训之后,我开始观察不同顾客群体的需求,为他们做相应的推荐,提高了成交的机率。”

经过“技术靠自学、销售靠培训”的方式,杨跃恩的养殖场逐渐形成规模化,2019年共养殖2000余只鸡,销售收入达8万元。

近年来,龙里县牢牢抓住技术服务这一关键环节,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从思想上拔穷根。2019年以来,全县共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培训322次,培训农户5000余人次。

龙里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颜家强表示,龙里围绕“十条精准打法”,因地制宜探索总结出“四建四进”的易地扶贫搬迁社会治理新样板、“四机制”严防脱贫人口返贫等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更精准更有效。

“智志双扶”把群众作为主体,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精准打法。而网格化管理则以网格员为主体,让每个网格员工作起来得心应手,通过持续的再梳理、再调整,让网格化管理更科学、更合理、更高效。

“跟以前垃圾满地道路泥泞相比,现在的村子白墙、绿景、石板路、地干净,这些变化多亏了先进村的网格长、第一书记和包村领导给我们带来的好政策和资源。”平塘县克度镇先进村拉扯组村民蒙秀高说。

2019年6月,克度镇推行“5+N”驻村网格模式,以网格长、包村领导、第一书记、村支书和主任5个人为主导,每个村有多个网格员负责各个网格组的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先进村驻村网格集团找企业拉赞助,争取到水泥、沙子、石板等资源,以拉扯组人居环境整治为示范点,带动其他寨子。”先进村网格长冉林告诉记者,路修通,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的幸福感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在克度镇同兴村,根据“5+N”驻村网格模式,5个区域网格由31个村民组组成,每个区域网格下设几个小网格组,并选出区域网格长和小组网格长,区域网格长负责统筹、协调、督促各小网格组网格员的工作。

“我们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一个区域网格长遇到难题时,村网格长协调其余的4个人进行协作攻克。”同兴村网格长石仕恒说,“5+N”驻村网格模式是脱贫攻坚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利器。

2019年以来,黔南上下紧紧围绕州委十条“精准打法”,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精准扶贫新路径,在精准政策上出实招、精准推进上下实功、精准落实上见实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黔南州委副书记、州委政法委书记罗桂荣(右二)在惠水县了解花卉产业发展情况。(周泽森 摄)

“七个一”机制:精准脱贫不漏一人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管云

“哪户缺资金,哪户缺技术,这些信息都在我们的一户一档里体现得清清楚楚。”4月10日,在罗甸县沫阳镇高峰村,沿着山坡上的产业路,驻村工作队队长罗贤贵边走边向记者介绍村里的情况。

高峰村属于省级一类深度贫困村,近年来,村里主要劳动力都在外务工,剩下的多是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及需兜底人群。

2018年底,为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留住能发展家乡的劳动力,罗贤贵等驻村干部动员村民投身产业发展,依靠自己脱贫致富。最终,经过多地考察后,罗贤贵等人在沫阳镇董细村发现了最适合村里发展的种桑养蚕业。

如今,高峰村山路旁的坡地上满是桑树田,村里种桑养殖大户游金锋家就坐落其中。

“去年在村里种桑养蚕就赚了六七万元,今年我又扩大了规模,年初新流转40多亩土地种桑,年底收入应该不错。”游金锋告诉记者,从2018年起,他还在沫阳镇任种桑养蚕技术指导员,这又为他增加了一笔收入,现在他的经济情况比起前几年在浙江义乌打工要好得多。

得益于高峰村在2018年认真落实黔南州“七个一”机制,全村群众脱贫实效更明显,户户底数清,脱贫不漏一人,今天的高峰村因地制宜抓产业脱贫促发展风生水起。罗贤贵表示,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高峰村已有116户506人投入种桑养蚕业,占全村总户数的30%,产业规模达510亩。

其实,以开展一轮全面系统筛查、绘制一张农村人口基数底图、组建一批脱贫攻坚专班、组织一场扶贫干部大培训、完善一个保障精准的组织体系、建立一套落实精准的工作机制、收集整理一本完整规范的档案资料为主要内容的“七个一”工作机制,早已渗透到黔南州脱贫攻坚工作的方方面面。

为了解罗甸县如何落实好黔南州“七个一”机制,记者来到罗甸县扶贫办。在扶贫办常务副主任黄光慧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一幅罗甸县脱贫攻坚挂牌督战体系图,其内容从镇、村基本情况到产业发展规划,让人一目了然。

“体系图只是‘七个一’中的一个生动体现。脱贫攻坚要力求精准,‘七个一’中的每一条都为实现精准提供了支撑。”黄光慧说。

黄光慧表示,精准扶贫识别零错漏的前提保障是常态化的筛查,黔南州充分运用大数据管理平台、网络员、驻村帮扶干部的作用,定期对脱贫户、边缘户开展常态化筛查。

以筛查结果绘制基数底图,强化挂图作战、按图施工,又是从整体上谋划发展,从时间上倒排工期。

罗甸县1191名机关选派干部组成的177个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编组成1671个网格单元。利用网格化管理的组织体系,罗甸的脱贫攻坚工作总体呈现出扶贫对象更精准、帮扶措施更有效、脱贫成效更真实的良好局面。

同时,按照以县为主、无缝对接的要求,罗甸在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产业就业及生态扶贫、农村饮水安全、教育医疗保障、农村道路、住房安全及人居环境整治、对外经济协作、资金保障、党建促脱贫、供电通讯设施保障等8个攻坚专班。在乡级层面,对应设立以乡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危房改造工作专班、以乡镇长为组长的饮水安全保障工作专班和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疑似数据排查核实工作专班,形成了向上有对接、向下有延伸的专项攻坚体系。

在工作机制方面,罗甸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提出“一二三四”机制,切实提高了精准识别。“一比”指联合公安、民政等12个结点部门建立对比数据库,打通精准识别部门障碍;“二查”是通过乡镇拉网排查及县级全面督查,堵塞精准识别源头漏洞;“三清”指弄清尺度标准,核清家庭情况以及查清疑似人口;“四绑”则是通过捆绑源头责任、过滤责任、督查责任及修改责任,筑牢精准识别责任防线。

“一户一档”“一事一档”在罗甸不仅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档案整理规范,其完成进度也达到100%。专人指导、专人管理的档案,也让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全程留痕、有据可查。

3月3日,罗甸已退出贫困县序列,但每个脱贫攻坚干部巩固成果、啃硬骨头的工作仍将继续。“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我们每个奋战在一线的脱贫攻坚干部怎样落实工作,将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最终成效。”黄光慧说。

黔南州委常委、副州长、州委秘书长文永生(左三)在荔波县了解扶贫车间运行情况。(黔南州政府办公室供图)

猜你喜欢

驻村网格攻坚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网格架起连心桥 海外侨胞感温馨
脱贫攻坚在“冲刺”——陕西脱贫攻坚新进展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追逐
驻村第一书记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