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彻底改变贫困宿命
2020-08-25王铁清袁绍阳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王铁清 袁绍阳
2019年10月11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右二)在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调研邓迎香率领群众开凿麻怀隧道情况。(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杜朋城 摄)
“劈石抠土也要造出水田。”1983年底,罗甸县大关村发生了一件大事——何元亮、李必兴、李必先3人决定在村里劈石造田!
那时,全村找不到一块超过10平方米的自然平整地。再往前的1980年,全村人均粮食持有量仅130斤,人均纯收入45元。
大关人望着山连着山,仿佛只看到了苦海无边。
凭着愚公劲,这群人干了啥?
到1996年,经过13年奋斗,他们硬生生在石旮旯中建成了1200余亩旱涝保收的稻田,粮食翻两番达到亩产500多公斤,人均收入1200元左右,大关人胜利了。
如果说一个大关村要13年才能摆脱“提起腰带过日子”的窘境,那么一个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拥有400多万人口的黔南州,需要付出多少血汗、开多少山、辟多少地、耗费多长时间才能翻越贫困这座大山,才能彻底改变贫困的宿命?
2020年3月3日,是值得黔南干部群众铭记的日子。
当天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振奋人心的公告:贵州省24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黔南州长顺、独山、三都、荔波、平塘、罗甸6县在列。这也宣示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此斩断了贫穷之躯,锻造了小康之魂。
这亦是自1956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以来最为激动人心的大事件——2014年至2019年,黔南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91.5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4.12%下降到0.68%,在全省3个自治州中率先实现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地处贵州之南的黔南州终于彻底改变了贫困宿命。
为了脱贫攻坚,一批批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扬苦干实干的精神,不畏辛劳与极贫作斗争。2013年以来,黔南推动了4.69万名干部下沉到村组网格,实现了脱贫攻坚工作力量全覆盖。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黔南努力探寻着精准战略和精准打法。
2019年3月29日,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左)在独山县调研铁皮石斛种植情况。(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张凯 摄)
这是黔南统一思想的“神来之笔”:
2017年,黔南提出了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不能发散;聚力脱贫攻坚,力量不能分散;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功夫不能做虚的“约法三章”,纠正思想上的偏差和错误。
这是黔南精准出击的“精彩之笔”:
2018年,黔南探索出开展一轮全面系统筛查、绘制一张农村人口基数底图、组建一批脱贫攻坚专班、组织一场扶贫干部大培训、完善一个保障精准的组织体系、建立一套落实精准的工作机制、收集整理一本完整规范的档案资料的“七个一”机制,推动了黔南脱贫攻坚数据质量跃升全省前列。
这是黔南晋级打法的“点睛之笔”:
2019年,黔南提出脱贫攻坚十条“精准打法”,瞄准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尽锐出战、动态摸排、完善机制、问题导向、智志双扶、社会帮扶、网格管理、激励问责等10个方面,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的围剿。
脱贫攻坚,如何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黔南州委州政府深知脱贫难事,必作于易,脱贫大事,必作于细,所以持续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织密筑牢困难群众基本民生保障网。
在教育保障上,2014年以来,黔南共投入资金359.11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896所,2016—2019年新招录6417名教师。2019年全面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4.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教育精准资助,发放资金1.6亿元。
在基本医疗上,实现标准化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一名合格村医,慢病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建立大病服务保障机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累计救助住院18.54万人次,“三重保障”救助资金6.91亿元,已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
在住房保障上,近几年来,共完成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63630户,实现人人有安全住房保障,并着力完善“五个体系”建设,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各类个性化服务。
在饮水安全上,黔南农村饮水安全已全面解决,349.22万农村人口已达到脱贫退出饮水安全保障标准。
在产业发展上,以坝区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将茶叶、蔬菜、生猪、石斛等作为12个特色主导产业,实施坝区结构调整320个61.5万亩,坝区平均年亩产值达7482.27元。在全省率先出台《黔南州推行“村社合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指导意见》,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发展到7230个,带动就业农户38.4万户,带动总人口132.21万人。
战疫又战贫,奋力奔小康。眼下,黔南正按照“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的总体要求,动真碰硬查找问题,以确保按时完成剩余贫困人口清零、返贫致贫风险清零、问题整改清零“三清零”任务,推动黔南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