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分析
2020-08-24杨丽宁刘婧张雅心朱佩琳
杨丽宁 刘婧 张雅心 朱佩琳
摘要:在社会文化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中,两性间角色分工、行为规范的差别愈加明显,继而形成了对于两性行为规范和群体特征的固化区别与认知,也就是性格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会阻碍大学生的思维扩展,不利于大学生的个性、人际交往及职业规划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本研究旨在调查贵州大学本科生中性别刻板印象的普遍程度,探讨性别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分析性别刻板印象产生的因素及其影响,继而就大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能够削弱性别刻板印象给大学生带来的压抑和禁锢,实现大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性别刻板印象;教育;传统观念;就业
一、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但是性别刻板印象依然广泛存在且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研究大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存在形势的严重性,以便更好地探讨这一问题并探寻应对之策,我们以贵州大学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了此次研究。本研究的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编制性别刻板印象调查问卷并进行发放,结合对此的国内外已有研究,对贵州大学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调查分析;
2.考察性别刻板印象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以贵州大学为例,探讨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3.探寻当代中国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就大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提出可行性建议。目前中国在减轻性别刻板印象不利影响方面的对策较少,多是鼓励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人做出改变,缺少客观对策。因此,我们选择性别刻板印象这一在中国学者涉足较少的领域作为研究项目,希望能引起国人尤其是大学生对此的关注,削弱性别刻板印象给大学生带来的压抑和禁锢,实现大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个群体的特征所作的归纳、概括的总和。它并不一定有事实根据,也不考虑个体差异,仅仅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看法,但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却能产生重大的影响”(Hilton J L&Hippel W1996:47)。在社会文化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中,两性间角色分工、行为规范的差别愈加明显,继而形成了对于两性行为规范和群体特征的固化区别与认知,即性格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所映现出的现象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家庭、个人观念、教育、职场等,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消极作用。特别是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其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更为突出。
国内学者秦启文(2001)认为“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张德曾做过对小学生、中学生及大学生的性别偏见的研究。他于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做的两次测查均发现“各组被试倾向于高估男性和低估女性”(张德1993)。台湾的李美枝也曾对台湾大学生进行测查,发现“台湾大学生仍认为男女有别、男优女劣,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依然存在”(李美枝1984)。
三、性别刻板印象的具体体现
性别的偏见,往往比我们想象更加严重,更加普遍,在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性别偏见的情况更为严重。而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是性别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1.家庭层面
在家庭环境下,在大多数文化中,人们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一致的,如中国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日本的“男人是棵树,女人是根藤”等多种说法都反映出类似的性别刻板印象。大多家长认为男生擅长理科,而女生擅长文科,因此强迫许多在文科方面有天赋的男生或者在理科方面有天赋的女生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根据对贵州大学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调查,在笔者所搜集到的有效292份问卷中,认为“家庭教育”造成性别刻板印象的数量达191份(本题设定为多项选择),占比65.41%,在同题选项中占比量排第二。“什么因素会增加男性/女性身份在能力的发挥与人生大事选择上的阻碍”这项调查数据显示,“受父母期待”选项的比重分别为第二、第三。由此可见,家庭观念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占有较大比重。
2.教育层面
在教育层面,例如广州市真光中学拟开的“女子班”是以培育淑女,保持女性气质为目的的课程班。此班一开设就引发了激烈讨论,对其反对意见颇多,认为此课程的开设就是硬性的角色分工体现,映射出女性就应温文尔雅,勤俭持家的主内传统文化。笔者针对贵州大学学生展开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选择理工科类的学生人数为89名,占比30.4896,选择文科类的学生达203名,占比69.52960而在下一题“您的专业男女比例失衡严重吗?”中,选择“失衡严重”的学生数量为218名,占比高达74.66960两题对比可见,在文理科学生比例分配中,男女失衡现象严重。
3.社会层面
在社会层面,例如游戏业被认为是一个男性主导的产业,不但游戏设计师以男性为主,游戏产品也主要以男性为目标消费者。“据调查,美国、西欧、日本的女性玩家均占本國游戏玩家的三分之一左右”(Krotoski,A 2004)。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被灌输一种传统思想:男性应该英气阳刚,女性温柔贤淑,男性就应该赚钱养家,女性就应相夫教子。对男女性别及其应表现出的性格表现都界定得非常死板明确,如若男生做了在别人眼中专属女性的行为,便容易贴上“娘”的标签,女性如果脾气暴躁,雷厉风行,剪了短发,就很可能会被贴上“男人婆”的标签。根据对贵州大学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您认为两性在社会上的分工是怎样的?”一题中,认为“两性应该共同分担事业和家庭的生活压力”的人数为157,占比53.77%;认为“根据各自能力,兴趣爱好自由发展”的人数为89人,占比30.48%。这两个选项在本题中所占比例加起来高达84.25%,由此可见贵州大学学生群体中对两性社会分工的认识已经达到较为开明,公正的层次,但是对于传统的男性负责事业有成,女性负责温婉居家类似“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依旧存在。
四、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因素
性别刻板印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深远,通过对性别刻板印象调查问卷的分析以及综合国内学者的观点,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因素是多样的,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材
通过对贵州大学本科生如今使用的教材进行分析,“性别刻板印象”在其中大量存在,这对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以及性别印象的树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说,如今的许多课本中男性主人公形象以及刻画篇幅明显多于女性。
2.传统观念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职业教育以及家庭观念对于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深远,部分大学生认为女性一直被家庭所束缚着,在母亲和妻子两种身份之间转换,贤惠体贴,勤俭持家是他人对女性惯有的印象。从未来的职业选择方面来看,女性的职业选择偏向细致耐心的服务行业,比如护士教师等职业,而男性的职业范围却比女性广的多,几乎涉及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根据对贵州大学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仍然有8.9%的贵大学子认为男性应当负责养家,女性负责貌美如花,有4.11%的学生认为男性应当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女性从事家庭领域的活动。现实生活中,男女两性在家庭生活和事业贡献中的比例也大不相同。男性通常在知识领域占优势,而女性则更多是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家庭。另外,65.41%的贵州大学学生认为性别刻板印象来源于家庭教育,46.92%的学生认为性别刻板印象源于学校教育。由此可见,性别刻板印象深受后天教育的影响,史静寰(2002)曾指出,“上学以后,这种‘习得在学校的环境中延续了下去。学校的教材以及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行为、伙伴行为、环境布置等都对一定文化需求的学生获得社会性别角色的行为发生影响。”
3.社会文化
社会的性别秩序和角色分工模式也在文化层面影响了性别刻板印象,生理性别的不同也预示着未来分工的潜在差异。王新婷(2006)在《关于一种新的教育尝试一论性别教育》中谈到,“人类的生理性别中蕴藏着导致不同社会性别的潜能,只是一个文化一旦将性别差异的‘理想范式标准化,规定为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刻板模式,男女性别差异由此产生。”而这种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分工,通过赋予这些社会分工以不同价值,其最终成为了众多企业政府在各种领域中的组织策略来源。对于大学生来说,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与心智不断成熟,他们也会受到此类文化的影响。
五、性别刻板印象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于社会各方面,影响了大学生性格塑造、潜能发展、职业生涯、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其影响既包括有利方面,又包括不利方面。然而相对而言,性别刻板印象的弊却是远远大于利的。
1.有利影响
一方面,性别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帮助大众构建性别认知,让男性和女性形成了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对于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内心行为趋于统一,内心冲突小。另一方面,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的大学生,其行为举止更符合社会预期,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外界阻碍相对较少。
2.不利影响
(1)影响性格完善,抑制个性发展
按照传统的社会观念,男性应当坚强独立、自信、主动,而女性则被定义为柔弱、温顺、感性,朱一凡(2014)认为,受此影响较深的大学生容易形成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性别角色定位,造成其性别角色认同的单一性,不利于性格完善。同时,许多大学生察觉到自己的个性与社会期望不符,却又不想消极顺从,便会产生认知失调,行为与心理产生强烈的矛盾而深感迷茫。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若不符合大众的性别刻板印象,则会遭受恶意言论和异样目光。这为其身心带来巨大压力,抑制其个性发展。根据对贵州大学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调查显示,也存在一部分人认为女性就应该表现出传统女性应有的阴柔美,行为举止不能像个“女汉子”,而男性必须有阳刚之气,不能化妆打扮等。甚至于有些人对LGBTQ这一群体十分反感,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歧视,这类人无疑会给身边性格不符合大众认知的同学朋友带来一定压力。然而事实上,国内外的许多调查发现,同时兼具男性和女性气质优势的双性化者在各方面更具优越性。
(2)压抑个人潜能,影响学习效果
传统观念认为,男生在理科方面比女生更优秀,而女生更擅长文科。但实验证明,男女大脑几乎不存在结构差异,所谓的“男生更擅长理科”和“女生更擅长文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受到了更大的鼓励而产生兴趣,从而在这些方面得到了更多锻炼,学生亦有可能受性别刻板印象打击放弃自己原本感兴趣的领域。由此可见,性别刻板印象实际上压制了学生的个人潜能。也正因为此,大学中文理科专业男女比例失衡严重。对贵州大学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调查的研究数据表明,被调查的贵大学子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严重,大部分被调查女性认为自己在理科思维方面不如男性,而大部分被调查男性则认为自己在理解记忆等文科思维方面不如女性,这也是造成那女比例失衡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同时,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女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或出于自愿,或在家长重压之下,放弃继续学习深造,选择結婚成家,相夫教子,不利于其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
(3)限制就业选择,导致职场不公
正如前文所述,在“男生擅长理科,女生擅长文科”这一观念的影响下,某些人在一些方面的才能或被埋没,在日后就业时选择了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职业。同样,“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性别不平等观念极大地窄化了女性的社会角色,将许多潜力非凡的女性禁锢在家庭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中。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贵大学子中,绝大多人都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从而限制人生大事的选择。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也一直在传达和强化着两性的传统社会分工的信号,这使女性更偏向于选择所谓女性做的职业,而对于政治经济等“男性做的职业”少有兴趣,限制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与管理工作的机会。此外,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较深的雇主在招聘员工时会有一种“性别偏好”,因此拒绝女大学生的就业申请。甚至于某些职场女性会遭遇所谓的“玻璃天花板”,职业生涯受限。
(4)影响人际交往,固化家庭分工
由于性别刻板印象影响较为深广,许多人或受其影响,一些性格行事不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人常因性格行为异于常人而被视作异类,甚至被孤立。调查显示,性格或行为上与常人不同的学生更容易遭受校园暴力。此外,大学生的家庭婚恋观也受影响。在传统观念里,两性关系中,男性处于强势地位,而女性应当依赖顺从,不符合这种模式的情侣或为人诟病。同时,上文也已提到,“男主外,女主内”这一典型性别刻板印象使许多我国家庭男女家务分工极不平等,女性在家做家务被认为理所当然,而在外打拼的妻子和承担家务的丈夫则有可能遭人嘲笑。根据对贵州大学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调查数据表明,有一部分人就认为女性就应该相夫教子,不应该在外抛头露面。
六、削减性别刻板印象的对策
通过对贵州大学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调查分析,笔者发现性别刻板印象在大学中普遍存在,并给大学生中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为削弱性别刻板印象所带来的压抑和禁锢,实现大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摆脱性别刻板印象,从个人做起
(1)从内心打破传统性别界定
不论性别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摒弃个人就应该“各司其职”的观念,勇于冲破对男女性别界定的标准,不要过度在意别人的眼光,做回本真。根据对贵州大学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调查显示,依旧有不少贵大学子是对此抱有积极态度的,比如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男性和女性应共同分担事业和家庭带来的压力,而不是保有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
(2)多主动接受或寻求自由思想
由于性别刻板印象是长期环境影响的结果,所以应该在学会从传统观念环境束缚中挣脱出来的同时还需不断接受反对这种观念的自由平等思想,不仅可以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影视资源,还应多结交朋友,了解和涉及不同领域的人,学习他人身上思想进步的地方,从性别死板界定中解放出来。
(3)避免对别人强加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在力图摆脱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的同时,我们还需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价值观,不应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于别人,而应将自己正确的性别界定和认知态度影响别人,带动别人从性别刻板印象中挣脱。
2.努力消除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1)规范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单独增设性别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应当以生理课程为基础,针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社会发展情况,讲授性别差异,阐述男女在此方面的异同点,摒弃传统刻板观念的印象,共同促进彼此发展和社会和谐。其次,性别教育内容还要写入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从各个角度培养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树立健康合理的性别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注意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促进性别教育实施。
(2)转变教师观念
根据对贵州大学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什么因素会增加男性/女性身份在個人能力的发挥和人生大事选择上的阻碍”一项中,有不少的学生都认为老师的影响是占据一定比重的,所以,老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构建一种性别公平化教育,做到真正的育人。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国家不仅要向教师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了解性别刻板印象的定义、表现和危害等,以免受其影响,同时还应将此作为一项成为教师的必备考核项目,削弱教师群体脑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3)经营健康学校文化
根据对贵州大学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是造成性别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所以,经营健康的学校文化尤为重要。“教师在学校中承担的角色及男女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性别特色都可能成为学生性别定性的来源。因此,要适当控制男女教师的比例,提高女教师在学校领导层的地位”(赵丽2010),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摆脱性别偏见,坚定男女平等的信念,还有助于建立发展和谐的两性关系,形成两性平等的多元文化观念,营造健康的学校文化。
3.构建现代家庭文化,创造良好家庭氛围
科学性别观念的形成,家庭无疑是一个关键场所。根据对贵州大学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调查,在笔者所搜集到的有效292份问卷中, 65.41%的学生认为家庭教育是造成性别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首先应构建科学现代的家庭性别文化,建立‘因人而异的角色分工。其次,父母应努力淡化成人世界固有的性别框架,摆脱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实施无性别差异的教育方式,提供给孩子科学的自我性别认知,有意识地为性别健康设立一个公正平和宽松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有更为广泛的个人选择与个性发展的空间”(魏国英&陈雪飞2005)。
4.倡导全社会树立先进的性别文化观念,传播科学社会性别观
(1)打造良好网络环境,拓宽自身价值体系传播渠道
媒体应该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传播科学的性别文化观念,引导全社会塑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性别印象。更何况大学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各大媒体在以利润为导向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为青年良好价值观及性别观的塑造贡献力量。
(2)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思想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中国,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此意识形态下,我们往往过多的在意他人的想法。比如说父母的期待,社会观念都会极大地影响着我们人生中各个重要的决定。西方则推崇个人主义,重视个人的自由与发展,不会将所谓的“面子”看得很重,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多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思想,取其精华而并非对自身文化矫枉过正。
(3)严格规范各单位的聘任制度,严厉打击性别歧视现象发生毕业季,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为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打着男女平等的幌子,在招聘海报上写着“女士优先”、“男士优先”的招聘要求,实则是“仅招收男性”或“仅招收女性”的伪装词。如某化工公司,男性员工的比例几乎高达到95%,这让原本少之又少的化工专业的女生找工作难上加难,这一现象不正是使大学某些专业比例严重失衡的一大杀手吗?因此,各省市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严格规范各用人单位的聘任制度,严厉打击性别歧视现象的发生,减小性别刻板印象所带的负面影响。
七、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性别刻板印象来源已久,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就业选择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当今社会提倡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只有更新的观念才能推动实践的创新,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只有适当的忽略性别刻板印象,发掘“跨性别”的优势,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全面的培养人才。为此,社会、学校和家庭应通力合作,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改善措施,在全社会树立新的性别角色观念,提倡男女平等,共同发展。同时,大学生个人也应从自身做起,努力摆脱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Hilton J L,Hippel W.Stereotypes[J].Annual Reviewof Psychology.1996(47):237-271.
[2]Krotoski,A.Chicks and joysticks:an Exploration ofWomen and Gaming.London:EJSPA.2004.
[3]李美枝.女性心理学[M].台湾大洋出版社,1984:3-20.
[4]秦启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调查[J].心理科学,2001:24-5.
[5]史静寰.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J].妇女研究论丛,2002:1004-2563.
[6]魏国英,陈雪飞.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5(1):29-36.
[7]王新婷.关于一种新的尝试一论性别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02-1981.
[8]赵丽.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J].现代农业,2010(1):82-84
[9]张德.论性别偏见[J].社会心理研究,1993(2):20-40
[10]朱一凡.语文教材中性别偏向的影响[J].学语文,2014(02).
基金项目:本文为贵州大学“SRT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杨丽宁(1997-),女,汉族,湖北咸宁人,本科,研究方向:翻译;
刘婧(1998-),女,侗族,贵州岑况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张雅心(1998-),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研究方向:翻译;
朱佩琳(1998-),女,汉族,吉林白山人,本科,研究方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