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理中建构?在复习中提升
2020-08-24陈凤琴
摘 要:整理與复习课是小学数学不可或缺的课型之一,文章对目前整理与复习课出现的一些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方法以及教师教学的策略。那么学生应该怎样整理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呢?整理与复习不是将学过的知识简单地重复,而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形成知识与方法的思维网络,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教师要探寻策略,让策略富有灵性,提升策略的价值,让整理与复习课大放异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现状;建构;策略;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8-0068-02
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化的学科。知识点是分散的,是片段式的,学生在某一阶段要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串成漂亮的珍珠项链,让知识横成片、纵成线。整理与复习课就是实现学生知识结构化的一种课型,它让学生重新归纳整理已学的数学知识,拓宽知识间的联系,提高知识掌握水平、运用能力。
一、现状扫描——总为浮云遮望眼
据目前来看,整理与复习课出现了机械化的现象,有的学生整理出非常漂亮而没有实质价值的知识结构图;有的学生随便应付,整理出的知识点是不完整的;还有的学生整理出来的知识点不清晰,主次颠倒、没有逻辑性,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整理与复习课没有明确的标准,教师因受限太多,不好把握。
二、技术指导——万紫千红总是春
要想学生习得整理与复习的本领,教师需要教给学生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低到高、由薄到厚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框架建构,形式多样
教师要培养学生建构框架的能力,让其用一张图或一个表格来进行整体构建。复习主要内容可以用简洁的文字、简单的符号(箭头、着重号或不同颜色)或表格的形式表现,使知识间形成并列、递进、对比或螺旋式等结构。表现整理与复习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有这些形式,如线条法、知识树、图表、集合图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实情、学习内容合理地运用,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
(二)整理易错,发现问题
学生要养成收集错题的习惯,准备一本纠错本,把在平常的练习、考试中做错的题目抄下来,并分析其原因。“错在哪里?为什么出错?以后怎么避免不出错?”做到心中有数,有错必改,坚定以后绝不再错的决心。在整理与复习本里添加一些易错内容也是一大亮点。
(三)细致重整,不断补白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整理与复习的内容做出新的解释,有什么新看法或不同解法都可以做批注,使整理的东西越来越丰富。同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在复习运算定律时,可以补充出同级运算符号带上调换位置的方法,如36×8÷4 就可以先算36÷4再×8,这样更简便。在复习乘法分配律时,可迁移至除法的另一个简便算式,如(a+b)÷c(0除外)= a÷c+b÷c,这可在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的同时,发展其创意思想。
三、对策探寻——为有源头活水来
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要丰富学生的理性支撑和内涵支撑,教师要不断地积累数学经验。策略就是通向学生思维源头的途径,策略的选择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只有优质高效的策略才能引来源源不断的活水。
(一)重温——理清思路,构建知识联系
学生在整理与复习时应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整理再提炼,通过温故知新,理清思路,查缺补漏,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组成有机的认知整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设计有弹性的、有层次的、有启发性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清晰目标、自我建构、不断生成。
例如,在“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整理与复习课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分类、整理能力薄弱,利用情境串,对加减法知识进行复习整理。先让学生观察加减法的算式,引导学生根据算式的特点,认真思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采用不同的标准分类,形成100以内加减法的分类结构框架图。为了不断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断获得新的突破,教师设计了“变变变”环节:区别57-7+15和57-(7+15)两道题中小括号的用法,突破了运算法则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开动脑筋,先出示4+35,78-9,45-7,56+8,再设计52+□。在前面的铺垫下,教师再把出题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尝到好果子”。一切显得顺理成章,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的有效迁移。整节课,学生经历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理清了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锻炼了分类、整理知识的能力。整理与复习课发展了学生的知识整体感,收到了言尽意远的效果。
(二)重组——上下串联,抓住本质特征
新旧衔接,上下串联,重组知识点。教师、学生及学习内容犹如一张网一样交织在一起,他们充分互动形成共同体,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教师就要精心调整策略,连接新旧知识,围绕其生长点,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串联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加纵向与横向的拓展,不断充实,让学生养成整体思考的习惯,并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学习。
例如,在复习“整数”时,数1 365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按计数单位,即1 365=1×1000+3×100+6×10+5×1;按数位顺序,即千位上是1,百位上是3,十位上是6,个位上是5;按数的读法,即一千三百六十五;按数的分解,即1 365=3×5×7×13。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知识点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此不断充实,由薄到厚逐渐变得丰厚起来。整理与复习课具有重复且有智慧生成的特点。而教师要找准智慧生成的突破口,让知识系统相连。只有抓住知识的本质,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课上才会闪动思维火花,激发思维潜能。
(三)重筑——感悟方法,充满思维张力
方法引领,讲究策略,重筑思维点。整理与复习课还要重视整合练习,精心挑选“种子习题”,联系知识的生长点、延伸点,使学生掌握方法轻松地复习,多维度地拓展思维空间。有张力、有含量的思维才是打造精彩课堂的突破口。
例如,在复习“解决问题”时,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渗透,如新新小学植树180棵,比辉辉小学植树棵数的2.5倍还多30棵,辉辉小学植树多少棵?很多学生误以为这样解答:180÷2.5+30。教师引导:“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很简单,但易混淆,我们可以利用线段图帮助理解。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到底要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得用谁作标准呢?”学生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展开思考,画出线段图,很容易得出结论:将30棵去掉,那么新新小学植树的棵数是辉辉小学的2.5倍。借助线段,架起数与量之间的桥梁,数量关系清晰,解题更加直观、易理解。教师再抛一问:“文字与线段图的表达方式,你们更倾向哪种?”此时学生对这种画图策略有一定的感悟,产生了认同感。当然这一题是“种子习题”,它可以与另外一题作比较:新新小学植树180棵,比辉辉小学植树棵数的2.5倍还多30棵,辉辉小学植树多少棵?这两道题说的事情是相同的,都是一倍与几倍量的关系,但解题方法是完全相反的。学生马上会想到画线段图这个解题方法,并悟出了当解题遇到“障碍”时可寻求新方法,在不同解法面前,尽量选择更优的策略。选择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能促进其深度学习。在复习时,教师要提供素材,引导学生积极联想,唤醒学生相应的思维,使其理解越来越深刻,形成重要的数学思想。
(四)重开——触类旁通,开启智慧之门
点破迷津,触类旁通,重开思考点。数学课要充满魅力,必须有“思维”的味道,让学生学会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一个”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对“一类”问题的思考。教师提炼核心问题,能为学生的学习搭好脚手架。当学生不断地思考时,会对数学产生新的感受,而这种感受让课堂氛围变得更为活跃。
例如,在“图形与几何”的整理与复习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几个操作让学生整体构建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操作1:绕长方形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学生发现得到了一个圆柱,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长或宽就是圆柱的高,而另一条边则是圆柱的底面半径。操作2:把圆柱展开,发现高与长方形之间也有较大的关系。操作3:播放视频,将圆柱垂直于高切一刀,增加了两个底面面积,再沿着直径切一刀,增加了两个长方形面积,得出了“一刀两面”的结果。操作4:实物演示,把圆柱切拼成長方形,那么圆柱的高是长方形的某条边,而另一条边是圆柱底面圆的周长。种种操作过程,不断让学生观察与思考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整理与复习课要打破知识的界限,引发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感悟知识变与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的思维在变中求异,在不变中探索“变”的规律,感受数学的神奇与美妙。这才是本节课的价值所在,也能为后续的多形态物体变化问题提供支撑,更能绽放出整理与复习课的魅力神韵。
整理与复习是一个积少成多并且螺旋上升的过程,能够实现思维的有序提升,实现思维水平层次性的跨越。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整理与复习课,提供一些策略,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整理与复习课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俞 军.小学数学单元复习有效性的新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0(17):47-48.
[2]陈春芳.一堂厚重又生动的复习课——“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整理与复习”教学简析[J].小学数学教师,2019(11):40-42.
[3]盛荣海.“双联”模式在“图形与几何”复习中的实践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设计,2017(17):6-8.
作者简介:陈凤琴(1980—),女,福建福清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