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
2020-08-24毕芳芳张建军
毕芳芳 张建军
摘 要:针对当前课外阅读中出现的“教师讲一点会一点”的现状,文章作者实施“课外阅读课内化”策略研究,把课外阅读纳入课内,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拓展各种相关联的阅读材料,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从而克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讲一课算一课,讲一篇会一篇”“忽略单元内部或者篇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弊端,有效地解决平时学生阅读量少、阅读实践少的问题。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内化;整体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8-0045-02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过度程式化地分析课文内容这个问题普遍存在。语文教师“就训练点讲解训练点”的做法使知识之间无法建立密切的联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无法融会贯通。于是,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讲一个知识点,学生立刻就会做这个知识点的题目;教师不讲,学生则不会做,即使做了也错很多的现象。原因就是教师忽略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忽视了知识之间的整体性。
现在我们正在研究的一项科研课题的题目就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外阅读课内化策略研究”,由山东省教科所正式立项,笔者和同事們正在实践中。本课题的核心做法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找一个切入点,围绕切入点,向文本以外的与之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知识或作品进行扩展,在不断的思考和对比中形成对文本的认识、理解,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其目的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点,尝试从某作者或者某题材的一篇文章带出该作者或这一类题材的其他相关文章,让一篇文章带出整本书的阅读方法,对现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改编、整合、拓展,将相关内容重新组合在一起,实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随着教育部统编教材的使用,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步影响与改变着课堂教学。笔者针对课外阅读的情况,对中高年级的382名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阅读兴趣是小学生具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85%以上的中高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有浓厚兴趣,10%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一般,5%的学生不喜欢课外阅读。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生逐渐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会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这更能激发其阅读兴趣。笔者对中高年级学生感兴趣的书目及教师的指导方法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高年级学生对科幻、童话类书籍感兴趣,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但教师对必读书目的指导并不全面。可见,课外阅读资源不丰富,学生阅读量少、缺乏阅读方法指导,教师忽略单元内部或者篇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仍然是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
二、课外阅读的改进建议
(一)明确目标,深化主题,增强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感知能力
教师应着眼于单元整体教学,确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形散神聚,活而不乱”。在把课外资料拿到课堂上与教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珍爱我们的家园”,笔者从单元主题入手,把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类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阅读篇目选定了以下四篇:《青山不老》《不幸的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树》《我的山谷曾如此绿》。其中《青山不老》是课内的,其他三篇是课外的,这样以一篇带多篇,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让单元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此外,也可以让学生以“作者”为整合点,如读朱自清的多篇文章,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单元整合,抓点训练,提升中高年级学生表达应用能力
例如,学习二年级风景名胜这一单元时,课内篇目是《人间仙境九寨沟》《迷人的蝴蝶谷》《北京亮起来了》,于是笔者根据单元主题,把课外《经典读本》中的《西湖名堤》《美丽的西双版纳》《黄山》《咏华山》等10篇文章重新打包,看作一个整体来教学,避免单篇教学的零碎。这些文章都是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引导学生赏美景、品美文、悟真情,让学生对写景的文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再如,教学《翠鸟》时,把《松鼠》《燕子》引入课内,这几篇课文中都有描写动物外貌的句子,都抓住了动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因此,把他们整合起来进行教学,既能让学生认识两种可爱的小动物,又能让学生学会抓住动物的特点,按一定顺序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课堂上的小练笔——写写小狗的样子,让学生学以致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连续读这一类文章,学生能真正走进文本,自主发现阅读方法和写作的技巧,构建高效课堂。
(三)精读感悟,渗透方法,深化中高年级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立足“语言训练主题”,渗透“内容情感主题”,落实好前置预习—抓好支撑点、整体感知—明确切入点、抓点提升—找准升华点、拓展深入—落实延伸点的五步教学法。我们将教师教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单有机融合,形成了切合学生实际并独具特色的“教学案一体化”。“前置预习”环节强调“简单易操作”,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设问。“整体感知、抓点提升”环节注重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避免“伪合作、假讨论”的现象,制定科学详细的考核考评机制,促进小组健康发展。“拓展深入”环节特别强调“展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展示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其思维,让其产生智慧的金点子。
前置预习:读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班内交流;做好批注,在自己感悟深刻的地方写下体会。整体感知: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批注,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抓点提升:教师提出能抓住文章中心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要有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地点拨。
拓展深入:从单元的几篇课文入手,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和语言上的联系点,把相似的文章串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采用精读精讲教本中的一篇,让学生略读或有重点地读实验学本中的段篇,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分析、表达等能力得到了训练,提升了人文和语言素养。
(四)融会贯通,灵动探究,拓展中高年级学生的探究迁移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学得的,而是习得的。如何习得呢?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例如,教师教学“亲情依依”单元《爱如茉莉》后,可以引导学生用从精读课文中悟得的方法略读《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父母心》《浴着光辉的母亲》《十一枝康乃馨》《父亲的“野”孩子》六篇課文,同时将剩余的文章挂在班级网站上供学生泛读。并建议学生回读一年级时读过的绘本《爱心树》《逃家小免》,讨论三年级读过的《夏洛的网》,同时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至此完成一篇到一组到一本的教学。“一篇带一组带一本”三步走的阅读教学方式,将课内外打通,让教学充满了张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认知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读写结合,方式再造,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理解欣赏能力
(1)朗读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适合低、中年级或适合朗读的课文单元阅读。例如,《观潮》《火烧云》等课文,篇篇文字优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体会字里行间的气势和情感,鼓励学生把好的语段背诵下来。
(2)对比式阅读。它主要是从写法的角度,对比几篇文章的异同,比较适用于高年级写法比较相似的课文阅读。“同样是写历史遗迹,《长城》和《秦兵马俑》写法有什么异同?”两篇课文都对看到的景物进行了联想,但方式又有不同。
(3)感悟式阅读。它较适合以说明生活道理为主的单元阅读,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桃花心木》《顶碗少年》《手指》这几篇课文都寓理于事,应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写体会与感悟,并分组展示感悟。
三、小组合作学习,打造童真课堂
学校几年前的教学是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自从引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之后,效果显著。课上抛出一个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而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并利用以往的知识点来一步步地解决这些问题。讨论交流式学习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要有温度,就要打造童真课堂。陶先生讲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课堂目标指向是求真,这样就有了学生的真思考、真学习、真交流、真表达。这样的课堂,是学生积极思索、充分表达、合作共赢、知识自然生成的课堂,是有温度的课堂。
四、结语
总之,我们研究的课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外阅读课内化策略研究”克服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讲一课算一课,讲一篇会一篇”“忽略单元内部或者篇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语言训练、情感升华主题”等弊端;有效地解决了平时学生阅读量少、阅读实践少的问题,真正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使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可能需要持续多年的努力才能实现,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窦桂梅.我们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相遇——主题教学课群,迈向核心素养新探索[J].语文教育通讯·C刊,2016(5):55-56.
[2]沈虹霞.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特质与实践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3(2):63-64.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外阅读课内化策略研究”(YC201724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毕芳芳,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凤鸣小学教师,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张建军,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八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