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重症护理在急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2020-08-24朱爱玉
方 英,朱爱玉,任 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五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急性心衰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反应为呼吸困难、肢体发冷等,需要及时的采取救治,并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1]。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对急性心衰患者应用综合重症护理的效果,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了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ICU收治的63例急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了严重精神疾病、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将62例符合急性心衰标准的患者分成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方法和研究目的表示知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研究组男20例,女13例,平均(60.28±6.54)岁,诱发原因:高血压18例;急性心梗死9例;瓣膜疾病6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61.07±5.91)岁,诱发原因:高血压16例;急性心梗死7例;瓣膜疾病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诱发原因等资料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其中包括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呼吸护理、出院指导等内容。
研究组患者采取综合重症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添了以下内容: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急性心衰相关知识的宣讲,让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有正确的认知,打消患者因未知而恐惧的心理;患者会因为疾病和经济等因素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影响患者的恢复,护理人员认真观察患者的面部神态行为,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干预,让患者摆脱负面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加亲属的探视次数,让患者能够通过家人和朋友的安慰获得心理支持;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及时的给予干预,缓解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
1.3 观察指标
经过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心理状态:采取自制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总分60分,分值越高则说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P<0.05表示对比有差异。
2 结 果
2.1 患者的心理状态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对比()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对比()
组别 例数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33 41.51±5.22 30.66±2.19 54.32±3.01 43.03±0.74对照组 30 40.67±5.36 34.87±2.22 53.98±3.15 45.86±1.06 t 0.629 7.571 0.438 12.378 P>0.05 <0.05 >0.05 <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急性心衰是一种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致死率高的疾病,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救治,但是很多急性心衰患者由于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知、经济因素等导致患者存在负面情绪,无法很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让患者配合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综合重症护理能够在给予基础生理护理的同时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疏解,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促进患者的恢复。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的改善程度由于对照组,说明对于急性心衰患者采取综合重症护理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衰患者采取综合重症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还能够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