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
2020-08-24孔超男
孔超男
(沈阳市儿童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1)
小儿肺炎是指由于病原体感染或者吸入羊水及油类、过敏反应所引起的一种肺部炎症,在婴幼儿时期最为常见,是婴幼儿死亡的常见原因,患儿一般会具有发热、拒食、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还会出现咳嗽、呼吸道症状等呼吸系统症状,不利于患儿健康成长。临床上多对患儿进行综合治疗,改善通气功能,控制炎症,但疗效仍需改善,因此,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为进一步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患儿一般临床资料进行以下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样本选择2018年2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多例小儿肺炎患者中抽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35例为常规组、35例为护理组,常规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11岁,平均(6.50±1.00)岁,发病时间为2~6天,平均(4.00±1.50)天;护理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12岁,平均(7.00±2.00)岁,发病时间3~7天,平均(5.00±2.50)天;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对患儿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并叮嘱患儿家属遵循医嘱服药,对患儿家属进行简单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其树立健康意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指导其健康合理饮食。
护理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患儿由于疾病、陌生环境的影响易产生哭闹、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不利于病情的好转,医护人员应详细掌握患儿性格特点、家庭环境、文化程度等,根据患儿爱好给予其玩具,与患儿进行互动,拉近距离感,缓解患儿不安感。应叮嘱患儿家属做好医护人员配合工作,给予患儿足够的陪伴与关心,通过抚触、轻拍、亲吻等动作给予患儿足够的安全感,缓解其由于疾病、陌生环境所带来的恐惧、不安感,改善哭闹情况。②呼吸道护理:判断患儿是否可以自主咳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于可以自主咳痰患儿,为避免其痰液对呼吸道造成堵塞,应采用叩背方式协助患儿进行咳痰,以有效避免肺不张的发生。对于无法自主咳痰患者,应给予患儿雾化吸入方式协助排痰,吸痰时应将压力控制在20.0~40.0 kPa,每次吸痰时间保持在15 s以下,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③体温护理:肺炎患儿多会出现发热症状,严重者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医护人员应给予患儿冰帽、冰袋等,进行物理降温,对其肛温进行严密监测。若患儿采用物理降温并无效果,则进行药物降温方法。④药物指导:患儿年龄较小,服药依从性较差,医护人员应采取特殊方法协助患儿服药,指导患儿家属将患儿头部抬高,适应小勺对患者喂药,与此同时,使用小勺对其舌尖位置进行轻压,待其完全吞咽之后再喂下一勺。叮嘱患儿家属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正确服药。⑤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儿挑食情况,根据饮食偏好,协助患儿家属为其制定健康合理饮食计划表,并叮嘱患儿家属严格遵循饮食计划表进行饮食,饮食以清淡为主,保证营养均衡,多食用热粥等流质类、化痰清热、宣肺等类食物。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退烧、咳嗽消退、肺部阴影消失)与并发症发生率。
症状积分判定标准:分值0~3分,0分:患者日间、夜间无咳嗽症状;1分:患者偶尔会出现短暂性咳嗽;2分:患者频繁咳嗽,影响日常生活;3分:频繁咳嗽,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生活。
并发症发生率=支气管扩张发生率+肺不张发生率+胸腔感染发生率+便秘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 21.0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2检验本文计数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积分
与常规组相比,护理组咳嗽、发热、咳痰、肺部湿啰音症状积分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2.2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与常规组相比,护理组退烧、咳嗽消退、肺部阴影消失时间显著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2。
2.3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与常规组(22.86%)相比,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2.86%)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3。
表1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积分()
表1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积分()
组别 例数 咳嗽 发热 咳痰 肺部湿啰音常规组 35 1.23±0.561.27±0.571.25±0.601.26±0.59护理组 35 0.43±0.010.41±0.020.40±0.010.41±0.02 t 8.45 8.92 8.38 8.51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表2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肺部阴影消失时间(d)常规组 35 3.90±1.00 4.50±0.35 3.00±0.90护理组 35 2.00±0.30 2.40±0.20 1.20±0.20 t 10.76 30.82 11.55 P 0.000 0.000 0.000组别 例数 退烧时间(d)咳嗽消退时间(d)
表3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 论
细菌、真菌、病毒感染多会引起小儿肺炎疾病,多在婴幼儿时期发病,且患儿年龄较小,患儿机体正处于发育阶段,身体功能发育不完全,患儿免疫能力、抵抗能力均较差,更易引起肺炎疾病的发生。临床多给予患儿药物进行治疗,但患儿年龄较小,服药依从性较差,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有效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可显著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数据显示:与常规组相比,护理组咳嗽、发热、咳痰、肺部湿啰音症状积分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护理组退烧、咳嗽消退、肺部阴影消失时间显著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22.86%)相比,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2,86%)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给予小儿肺炎患儿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更加显著,可改善患儿咳嗽、发热、咳痰等症状,缩短症状消失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