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对细菌性肠炎患儿的症状改善效果观察
2020-08-24鲁巍巍黄绮筠赵武陵
鲁巍巍,黄绮筠,赵武陵
(东莞东华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
儿童腹泻为临床常见病,发病原因具有复杂性,症状轻重不一,和环境改变、饮食以及宿主自身、免疫情况存在关系,致使吸收营养物质出现异常,引发电解质紊乱,抑制生长发育[1-2]。此次研究分析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对细菌性肠炎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8年4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150例细菌性肠炎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经过随机数字表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75例。对照组中包含45例男性患儿和30例女性患儿,年龄分布1~3岁,平均年龄(1.9±0.5)岁,日大便次数5~14次,观察组中包含48例男性患儿和27例女性患儿,年龄分布10个月~3岁,平均年龄(1.8±0.4)岁,日大便次数6~13次。比较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入选患儿均为幼儿细菌性肠炎;入选患儿经过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之间,出现隐血阳性结果。排除标准:将患有全身系统性疾病患儿予以排除;将患有呼吸道感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患儿予以排除;将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患儿予以排除;将出现营养不良患儿予以排除;将患有病毒性肠炎和慢性腹泻患儿予以排除。
1.3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对水电解质紊乱进行纠正,纠正酸碱失衡,此外对患儿实施抗生素以及补液治疗。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每日用药2次,每次用药250 mg,直至患儿出院。
1.4 观察指标及效果判定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即NK细胞相对活性、CD3+T细胞以及CD4/CD8;而后记录每日大便次数、腹泻时间和大便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
显效为患儿经过治疗后72小时内大便性状以及次数恢复至正常,症状表现消失;有效为患儿经过治疗后72小时内减少大便次数,改善大便性状以及症状表现;无效为患儿经过治疗后72小时内大便次数以及性状无任何变化[2]。总有效率为显效比例和有效比例相加。
1.5 统计学分析
以上两组患者实验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21.0)进行分析研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细胞免疫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NK细胞相对活性、CD3+T细胞以及CD4/CD8水平进行软件比较(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
2.2 相关项目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日均大便次数、腹泻持续时间以及大便白细胞恢复时间,P<0.05,见表2。
2.3 治疗效果
观察组75例中,显效40例,有效31例,无效4例,对照组75例中,显效32例,有效29例,无效14例,观察组患儿进行治疗后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相关项目
3 讨 论
就目前而言,我国儿童患病时细菌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而细菌微生态制剂不能够和抗生素一同使用,此次研究中采用的布拉酵母菌为真菌类微生态制剂,并无致病性,为此不能和抗生素一同使用,其生存温度和人体温存在一致性,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3-4]。
临床研究证实[5-6],布拉酵母菌对部分病原体细菌受体可起到阻断效果。婴幼儿在用药时,可将药粉加入至糖水中,进行混合服用,同时可将药粉拌在食物内,但是食物温度合适。进行胃肠管饲过程中,可将药物加入至营养液中。本药物在临床试验以及销售监测过程中,并未发现由于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然而在临床试验过程中部分患者存在腹胀感以及胃部不适,患者并未终止用药。此次研究抽取150例细菌性肠炎患儿进行分组研究,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可将治疗总有效率提升,改善其免疫细胞水平,减少大便次数,缩短腹泻持续时间,上述数据和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此疗法具有临床可行性。
综上所述,细菌性肠炎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可对细胞免疫分化调节,将炎症因子释放减少,对肠黏膜进行保护,同时可改善患儿的症状表现,减少腹泻时间以及日均大便次数,因此将抗生素应用时间减少,缓解患儿治疗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