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班级建设
2020-08-23宋璐
宋璐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班级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班风、学风、组织、制度和文化建设,但传统的班级制度与大学生个体意识觉醒、社会环境的影响、辅导员职能的泛化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高校班级建设面临新的挑战。积极心理学主要探讨如何以积极的方式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幸福,这与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本文旨在以积极心理学为切入点,讨论如何进行班级建设,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级建设;学生管理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在21世纪初引入国内,2018年7月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表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高校一般根据年级和专业的划分班级,班级的成员会在沟通与互动的过程中形成某些共识,形成班风。良好的班风充满着尊重、团结、互助、理解等积极氛围,能促进班级个体和班级团体的共同成长。作为大学教育最重要的物质文化环境,班级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如何利用班级建设,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环。
二、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班级制度缺乏创新
目前,作为在高校中开展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活动单位,班级以专业划分,受制于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缺乏班级内部的互相监督与个性化的班级规章制度,部分学生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班级的管理简单,班级活动较少且单一。并且,大学生仍然处于被教育、被管理的地位,自身的综合发展需求被忽略,在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被削弱。
(二)大学生个体意识觉醒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渗透,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群体更加重视个性发展与表达、切身相关的利益以及个人的兴趣与喜好。一方面,这会导致大学生对个体意识的关注超越对班级意识的关注,对班级集体事宜采取冷漠的态度,从而影響班级建设进程。另一方面,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大学生在决策时往往以个人意愿为主,思想上容易发展成精致的利己主义,如何通过良好的班级氛围正确引导,对于班级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辅导员职能的泛化
在高校管理结构中,辅导员实际承担了班主任的部分功能,但由于事务性工作繁多且重,虽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却没有时间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于班级建设的投入较少,使得班级建设未发挥出应有之力。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班级建设
(一)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与中学阶段不同,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和家庭氛围,所以每个学生身上有着不同的个性与价值观。即便是个性不同,每个学生都渴望在大学得到认同,追求自我的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个性特征能促进个体的向上发展,一个积极的环境会给予个体更多的支持与动力。所以,在高校班级中,以性发展为目标,丰富班级管理内涵,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在校表现,创造积极的交流环境。
(二)重视班级朋辈教育
将拥有龚同兴趣或目的得学生聚集起来,利用团辅为载体,发挥学生朋辈教育的关键作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朋辈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有益互动,来改变学生间不良的学习风气,通过学生间的认可与交流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在集体中受益,在班级中锻炼自己,让学生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学生能够发现身边的亮点。这种模式的建立让班级整体氛围活跃起来的同时,也使得班级中每个人的意识也都得到了加强,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平行教育”的效果:个体影响群体,群体影响个体。
(三)积极打造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指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被班级的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如果一个班级拥有健康、积极的班风和学风,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不仅有利于每一位班级成员的心理健康,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和谐氛围会渗透到班级成员的个人发展中去,无形地激励学生寻求自我实现。反之如果一个班具有灰暗、消极的精神面貌,那么班级整体将失去凝聚力,班级成员也会失去积极向上的热情和斗志。可以说,一个班级的精神文化与每一位班级成员的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为了避免班级精神文化在建设中出现表层化、形式化、空洞等问题,班级建设者可以有选择地吸收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以自已作为示范,培养个人身上积极的特质。同时关注每个成员的现有状态,帮助班级成员认识到自己身上不合理观念和缺点,在整个班级中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注重积极力量和美德,这与班级建设与班级成员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生需要发展、激励和鼓励,而班级文化可以很好地完成这样的教育功能,利用日常生活和朋辈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并产生持久、长效的影响,为班级成员的成长与发展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生命自觉”班级建设初探[J].中小学德育,2015(04):34-36.
[2]郑春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班级心理文化建设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4,16(11):98-100.
[3]邬旭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班级建设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6):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