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通俗文化对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影响

2020-08-23侯凯华周阿妮

读写算 2020年23期
关键词:通俗文化

侯凯华 周阿妮

摘 要 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堂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与社会文化发展相脱节的现象。通俗文化作为当下社会语境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文化形式却无法在艺术教育的课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学校教育的漠视与青少年学生的极大需求形成一个巨大的矛盾。因此,中小学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把通俗文化拉入学校艺术教育的视野是它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于摆脱当前我国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来说,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关键词 通俗;文化;学校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3-0153-02

“通俗文化”这个词组有“通俗”和“文化”两个组成部分,在把“文化”弄清楚之后,还需要明确一下对于“通俗”的界定:“通俗”即普通的,普遍的,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威廉斯认为关于对“通俗”的界定有如下四种:“众人喜好的文化”“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有意迎合大众口味的文化”“实际上是大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无论哪一种表述,都是“文化”和“通俗”各自不同含义的组合。

但是,“不论通俗文化是其他什么样子,毋庸置疑的是它是一种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出现而兴起的文化”通俗文化以现代都市为中心,通过文化工业的生产,现代传媒的散播而成为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

经过了改革开放的40年,我国也逐步进入到了工业化社会的行列,于是也逐渐形成了对通俗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有利的社会环境,正如通俗文化刚刚在西方国家出现的时候一样,国内的通俗文化现象在诞生之初是与一些低俗和颓废的意识形态相伴而生的,这是通俗文化在早期必然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这种情况也恰恰是一些持“精英(文化)主义”观点的学者因其强烈抵触情绪而把通俗文化粗暴地划定为低俗与不入流的文化形式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于是在通俗文化诞生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对它是不屑一顾的。甚至学校这个授以广大青少年学生知识并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和完美人格的地方,都严格地与通俗文化划清界限,避之唯恐不及。

但是,通俗文化的影响却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之适宜于传统的高雅文化传播的社会图景已经离人们远去,如今课本中的内容与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严重与社会现实脱节,正统的学校教育在扑面而来的通俗文化的挑战面前处境十分尴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深深地为通俗文化带来的便利与新奇所打动,如果人们还是一味地排斥通俗文化,那会使得教师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教师要正视通俗文化的存在,并且引导青少年理性地分析身边的这些通俗文化现象进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因为,通俗文化已经全面地介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而回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人们习惯于用“后现代主义”来形容当下的通俗文化,那么通俗文化自然就要对自文艺复兴以来所树立起来的以“经典”为特征的“现代主义”传统进行解构,否定一切权威,但是通俗文化自身却在解构一切,否定一切的过程中为自己树立起了一个权威的形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无形之中受到了通俗文化的渗透。于是笔者发现,莎士比亚的戏剧、雨果的小说还有康德的思想等高雅文化的代表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转而像“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还有“哈根达斯”等等这些以商品化了的以满足大众肤浅的感官刺激为特征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文化形式。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之下,一个理智健全的成年人固然可以用已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通俗文化所带来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做一个区分,并把积极的东西同化,但是对正处于成长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对于通俗文化尚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却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工业化社会的构建也带来了文化的工业化生产,而当通俗文化将自己的标准化以一个个“伪个性化”的形式通过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比如电视、网络、广播电台以及报纸等等)传达到大众面前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面前的时候,可以发现对通俗文化一味地采取抵制与排斥的态度是无济于事的,通俗文化所采取的通俗化、浅显化而又善于包装的表现形式恰好与广大青少年追求感官刺激、追求新奇的心理需求相契合,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尚未得以完全确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受到冲击。

首先,网络的出现使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预言成为了现实,它把时间和空间都压缩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共享,青少年在通过网络获取大量外部世界的信息的同时,网络文化所传达的如拜金、享乐、消费至上等灰色的意识形态也在无形之中被错误地内化为广大青少年的认知图式,充满低俗色情与暴力血腥的内容掺杂其中,给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对世界的认知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受到通俗文化所带来的对这个世界的错误的认知图式的影响而对这个世界表示失望甚至绝望,从而进一步选择了对这个世界的逃避,这就是这些“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思维逻辑。人们现在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所采取的方式还只是停留在限制、教训、打骂呵斥甚至送去网瘾戒除所管教的带有强制色彩的层面上,缺乏有效引导,这只会更加触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其次,电视在我国当代的通俗文化的传播之中也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选秀类电视栏目出现在大众面前,全民参与,全民狂欢的节目理念深深吸引著广大青少年学生,诸如《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梦想中国》《星光大道》等诸如此类的选秀栏目给平民大众提供了一夜成名的机会,令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趋之若鹜。这种壮观现象的背后,是整个青少年群体人生价值观的歪曲和终极信仰的缺失,不劳而获的观念在悄无声息之中误导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可以说,通俗文化通过电视所凸显出来的对青少年学生的巨大影响力是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的任何形式都比拟不了的,这除了与青少年缺少足够的区分意识有关之外,也与教师在教育环节和教育形式上的问题有关,值得教师们进行深刻反思。

再次,流行音乐因其自身具有的娱乐性、时尚性、很强的参与性及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特征而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它让广大青少年通过“流行”“时尚”“品味”等意识形态的符号在一个有别于成人世界的圈子里找到了一种普遍的认同感。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的是他们共同的但却是经由通俗文化包装起来的偶像。

最后,除了电视、网络、和流行音乐,电影、广告等通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对正在成长之中的广大青少年造成了深刻影响。学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主体,却没有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也没有在广大青少年从形形色色的通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应该说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这种现实状况,教师们不得不去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就是强迫性地让青少年接受成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或者是把现行的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他们?恐怕都不是。虽然现在素质教育的口号提出来了,但是现行的教育机制如果想要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挣脱出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三联出版社,2005:237.

[2]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14.

猜你喜欢

通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昆士兰大学
小说的通俗
谁远谁近?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