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公民教育实践的探讨
2020-08-23方珮
方珮
摘 要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各类思想道德、法治观念等方面的引导,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块,也是较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对学生的公民教育质量的好坏,最终会对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教育的实践,切实起到该有的教育效果,是此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公民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该如何有效加强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对后续的课程改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公民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4-0099-02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一个综合素质优良的对社会有作用的人才,是其最终的教育目标。而在小学阶段,相比于各类自然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教授,其更为重要的还是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思维以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基础,为其后续的学习以及生活、工作奠定地基。因此,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家长乃至社会的重视。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实践现状
公民教育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中,一般分为了公民法律意识、公民纪律意识和公民道德意识。可以从公民意识这三个层次看出,公民意识是个体对国家法律、运行结构的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认同与实践,是公民认知、情感、思想等的统一,十分重要。而在小学的公民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当前的小学公民教育还是流于形式,停留在口头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多是停留在理论教学中,仅是当作一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任务,并没有重视教学实效。其次,当前的公民教育实践并没有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的教学仅是围绕教材,并没有拓展。此外,当前的公民教育实践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仅是就教学而教学,所有的教学过程没有时刻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作为最终目的,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不佳。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很多学校在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也在不断的加大力度,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学校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仍不够重视。之所以不重视,是因为考试相关比重低,重心仍是其他科目。很多学校将升学率放在了日常教学的最重要的位置,将学生的智域发展视为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往往忽略了学生在身心德育品德方面的发展,这就容易使得学生成绩很高,懂得知识也很多,但是在品德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从当前很多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安排的并不多,甚至有些学校会占用这些课程来上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在小学阶段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都是由班主任语文、数学或者英语教师兼着上的,他们很多并没有学过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也并不是专业出身,仅仅在课上带学生看看书而已。或者在课上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理论、讲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成为教育者的一言堂,让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目前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者仍然存在一些陈旧的理念,没有与当代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课程区别较大,多是以实际案例比较多,如何将实际案例与道德法治,法律法规相结合来更好的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与道德水平,这将是一个目前来看还有待克服的问题。
三、有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公民教育实践的实效
(一)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教育实效
要想有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公民教育实践的实效,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充分认知到公民教育对于学生以及社会的重要性。虽然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目前部分学校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仍不够重视。之所以不重视,是因为考试相关比重低,重心仍是其他科目。因此,社会、学校要首先做好公民教育的宣传,并对教师进行充分的培训,以加强教师对于公民教育的认识,认知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于公民教育的认知和重视,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如果学生不重视,那么再怎么投入与设计,教育实效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此,当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对公民教育有深刻的认知,意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实践中才能有效提升实效性,促进学生逐渐认知和觉醒他们的公民意识,从而更好的享受公民的权利,以及履行公民的义务。
(二)明确教育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促进公民教育效果的提升
任何教育中,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而当前的公民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目的性不强,没有做到时刻以切实培养学生养成公民意识为目标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可以更好地进行高效的学习。当前的公民教育实践中,教师多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只是机械地按照顺序进行教材内容的传递。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公民教育实践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公民教育中,教师要时刻意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并在教学活动开始前的教案设计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此外,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应该对学生进行广泛的调研,掌握学生的基本特征,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确保整个教学的实效性。
(三)整合教育资源,切实提升公民教育实践的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公民教育实践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研究与分析。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不同于其他课程,是一门与社会热点,社会时事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如果教育者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地讲授书上的理论知识,那么学生必定是容易失去兴趣的。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教学目标,分析当前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效整合所具备的各类教学资索,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扩展教育资源的整合,不仅是要挖掘各类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去寻求社会上的各类资源。公民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通过社会上的各类资源的整合,让教育直接走进社会,这更能够契合当前我国各类制度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而切实提升公民教育实践的效果。
四、总结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容易形成“假大空”的局面,这就需要教育者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贴近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当前的教育中,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为目的的公民教育实践是重中之重,关系到国家、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小学公民教育实践,通过分析研究,去切实提升公民教育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晓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公民教育实践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88-89.
[2]金安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公民教育实践的分析[J].新课程(上),2018(01):228.
[3]杨广祥.试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的公民教育实践[J].中小学班主任,2017(04):55-57.
[4]金亮.小學公民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探微[J].基础教育参考,2012(24):77-78.
[5]张莉莉.小学实施公民教育的经验与思考——以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2016(0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