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
2020-08-23许甜甜
许甜甜
摘 要 情感教育是很特别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正确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了解语文,与作者的写作情感产生共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推動后面的教学工作的进展。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4-0002-01
新课改背景之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简洁化,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为此,笔者特别对该实施过程做出了具体的研究并提供一些有效策略。
一、创建教学情境,进行情感教学
初中的语文教学材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因此教材中会有许多优秀的文章和作品,而语文能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自己努力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先创建教学情境,利用情境进行情感教学,使得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得到全面的推广,教师在创建教学情境的时候应该注意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模式,并根据设计的教学内容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到《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先做好相关的教学准备工作,灵活运用现代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课前收集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并播放相关的音乐制造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播放关于苏州园林的影视作品,在学生观看之后,教师可以综合影视作品当中的内容来向学生提问。比如“请问一下同学们,在观看这个影片之后你们大家对哪一个苏州园林中的特色建筑物印象深刻呢?看完之后大家都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通过问题的导入使得同学们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讨论当中,陈述并融入到这个教学内容之中,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苏州园林”的观后感,说一说在看完苏州园林的影片之后有何感受。
通过创建教学情境,制造教学氛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苏州园林对我国的意义,发现苏州园林之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推进教学活动的展开,使教学效果得到一定的升华,并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作用。
二、利用情感渲染,进行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指路明灯,也是传播知识的人,因此,初中的语文情感教育应该落实到实处,发挥作为语文教师的根本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利用自身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渲染,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教学过程简洁化,制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顺利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教到《背影》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写作人的情感,再与写作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保障学生能够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学习,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学习方式来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最后,支持学生自主阅读,通过阅读文章去领会到文中的深刻含义,并提问学生:“关于《背景》一文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部分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哪里打动了你呢?”在教学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背景》的读后感,说一说读完本篇文章后的感受,写一写自己对父母给予孩子们的爱有什么样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存在,培养学生情感思维,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三、体验朗读教学,提升学生情感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应该让学生配合朗读来提升学生的情感。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评价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表现,并给出正确的指导,这么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到《傅雷的家书》这篇文章的时候,先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以朗读的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作者对于儿子的期待,这篇文章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情感氛围,且文中的情感也是盘根错节。因此,进行朗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了朗读的能力,也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真正爱上语文这门赋有丰富情感的学科。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是初中阶段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科目,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将语文情感教育落实到实处,帮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尊重学生的发展并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学,使得语文教学课堂得到最大的优化作用。情感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导中心,科学合理的展开情感教育教学,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纯粹.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