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劳技课教学中的运用
2020-08-23杨军
杨军
摘 要 劳技课是一门综合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师演示过长、学生实操不足及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在坚持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导入微课进行辅助教学,以提升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以下简称劳技课)教学效率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 小学劳技;动手能力;微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4-0005-01
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很多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需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小学劳技课程也是如此。近些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渗透,各类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开始不断涌现,微课正是其中典型的一种。在小学劳技课教学中,利用微课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协助教师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一、微课相关概念及内涵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一般而言,微课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内容明确,针對性强。微课虽“微”,但目的明确。所谓的“微”,简单地理解就是小,也就是微课的容量较小,时长较短。因此,需要对微课的时长和容量进行把控,要围绕重难点知识和实验操作等重点内容展开,是专门为教学重难点进行量身制作的一种课程形式;二是内容精简。大多数微课程的时长约在5分左右,其内容主要针对的是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因此虽然时间短,但是所起到的作用却十分巨大;三是参与性高。当前是全民上网的时代,和完整课程相比,微课制作所需的时间和人力较少,往往一个人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简单的录制。因此,现在很多微课的制作主体不再仅限于教师,很多专长的学生甚至是家长也都参与进来。
二、小学劳技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小学劳技课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习惯和技能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得劳技课教学未能呈现出良好的效果,如教师讲授时间过长,学生实操不足,导致教学有效性低下。事实上,劳技课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该课程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机会,使其亲自动手实操,从而创造出自己的劳动成果。在传统的教学中,该门课程的教学往往通过教师细致的演示进行,但演示所需时间过长,加之距离、角度等因素限制,使得学生在细节上难以完全看清。若教师重复多次高质量的演示,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大大削减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三、微课在小学劳技课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得知,劳技课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课程,其具有贴近生活、多学科视野和可感操作对象等特点。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可以将新兴的微课教学模式导入其中,用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巧用微课拓展延长学生实操时间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中教师反复多次的演示教学既浪费时间,又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微课来有效拓展和延长学生的实操时间。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在新课教学以前,事先准备好1至2个的重要知识点,将其录制成微课,用于在课堂上演示播放。录制过程中,对于一些关键动作,可以采取慢放形式展开,对于一些重复的动作则可以快放,力求全景式展现操作要点。例如,在《缝沙包》一课教学中,针对其中的“暗攻针封口”的缝制方法,很多学生会有疑惑。这时,教师通过提前录制好的微课视频,将该细节进行重点呈现,学生就能看清其中操作,一来缩减了教师演示的时间,二来也加深了整体认识。
(二)巧用微课提升教学趣味
对于小学劳技课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最重要的。在劳技课教学中导入微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行“私人订制”,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劳技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形式,结合课程实际,制作一些新奇且有贴合课程实际的内容,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例如在《3D眼镜》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拍摄一段视频,之后教师再通过影音软件处理将视频转化为3D形式呈现出来,这时学生就能明显的看到两者的区别。
(三)微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此外,对于劳技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例如,在学习编织课时,每一帧的角度都可能影响成品的最终效果。为此,笔者在进行教学准备时,不仅坚持多角度拍摄,而且还将播放速度降低了50%,在课堂教学时,若发现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有难度,则还可以通过暂停播放微课,通过引出一个错误范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该知识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劳技课教学中引入微课辅助教学,并非等同于简单地录制一段教学视频,而是需要教师围绕课程内容,在整体设计和构思的基础上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勇.信息技术,小学劳技课堂的点睛之笔[J].苏州教育信息化,2016(01):54-55.
[2]陈琳,王运武.面向智慧教育的微课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15(0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