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马哈”鱼档》简介

2020-08-23

少男少女·小作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雅马哈珠珠阿龙

20世纪80年代初,待业青年阿龙邀好友海仔和女友珠珠,在龙珠街头合伙开了一家以摩托车品牌“雅马哈”命名的雅马哈鱼档。开张之日,生意兴隆。后来由于海仔好占小利,买卖中短斤缺两、以次充好的事时有发生,因而毁坏了鱼档的声誉,生意一落千丈,三个好友只好分道扬镳。海仔流落街头,干起骗人钱财的勾当。珠珠深爱阿龙,但被母亲逼着与一个香港男人相亲。阿龙默默地踯躅街头,无所事事。这时,街道个体户协会负责人葵妹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鱼档,阿龙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开着摩托车干得非常出色。通过葵妹等人的热情帮助和引导下,阿龙终于懂得了如何通过正确的途径经商致富和怎样做人的道理。雅马哈鱼档又重新开张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驶向理想的彼岸。

中篇小说《“雅马哈”鱼档》1983年发表在《花城》文学杂志,1984年获得“花城首届文学奖”。后经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同名电影。该片1985年获“1984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二等奖;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

《“雅马哈”鱼档》精彩章节选读南国风情(热闹的鱼市场)在小说中的描写1

第二天,天还是墨黑墨黑的,阿龙一骨碌爬起床,蹬了个破单车过芳村鱼栏探察行情。天气颇冷,江面上微微泛着雾气,岸边的老菩提树像一个个正在耍太极的长须老翁。一条小河涌已泊满了装运鲜鱼的小艇。岸边,蹲着好些穿皮夹克、穿尼龙风衣、穿太空褛、穿夹胶雨衣和穿布棉袄的鱼贩子们,彼此在倾谈着,或与艇上的卖鱼人讨价。香烟是一根接着一根地抽,活鱼是一篓接着一篓地提。半明不白的夜空中,弥漫着鱼腥味、汽油味、烧酒味、烟火味和珍珠霜以及香水纸巾的气味。鱼鳞片在电灯、汽灯、车头灯和正在泛起的熹微的晨光中发出银光。单车铃声清脆地响着,汽车引擎的发动声焦急地嚷着,小艇的桨橹咿呀地唱着,汽船的柴油机扑扑地笑着,一辆消声器不良的摩托車暴地叫着,这一切都和南海、番禺、顺德、中山的土话及省城人引以为豪的纯正广州方言混合在一起。这真是一阕奇妙的有声有色有气有味的、电子合成器也难以产生的音乐,一幅具有时代气息的南国风俗画!阿龙来到这种场地,感到兴奋而刺激。他赶忙向最近的一只小艇抛去一根香烟,问:“兄弟,什么价?”

“支马,支马(卖鱼人的行话。支马,‘十五的意思)。”艇上一个中年汉子答道,随即把香烟夹在耳朵上。

南国风情(沙基涌场景)在小说中的描写2

海仔想问阿龙现在吃哪一路的水,阿龙说道:“说来话长,去沙基涌吃艇仔粥,慢慢讲。”

不一会,目的地到了。将车往保管站一停放,一高一矮,来到涌边。这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有过炮火和鲜血的记载的沙基涌啊,如今是那样的和平、安宁。只见一只一只油漆得五颜六色的小艇,挂着汽灯、油灯或灯笼,显得那样的玲珑剔透,晶莹夺目;那稠黑的河水缓缓地流淌,像匹微微抖动的黑色绸缎,在泛着或停泊着小艇的地方,印上了一圈朦胧的光晕,远远望去,像绽开的金花。每一只小艇的顶部,都插着一面旌幡,旌幡上,“艇仔粥”三个大字赫然入目,有宋体,有魏体,有楷书,有隶书;那缝缀在旌幡上的黄色飘带,在南国温馨的小北风中,猎猎飘动。

阿龙与海仔在沙基涌边的石堤上,找了张小木头桌子坐下。不一会,从艇上来了位身材窈窕的大眼睛姑娘,端上两碗艇仔粥。绵绵的稀粥上,飘浮着金黄的炸花生,嫩白的海蜇皮,橙红的油条丝,碧绿的葱花。当然里边也少不了鱼片、鱼骨腩的。

海仔跟那端粥的姑娘很熟,说了几句笑话,做了个什么手势,不一会,那姑娘又端上来一盆清蒸河虾,一瓶阳江白酒,娇滴滴地说:“慢慢饮啦。别喝醉了,否则,摔下涌里我可不负责。”说完,扭腰而去。

猜你喜欢

雅马哈珠珠阿龙
雨,沙沙沙
小声哭,大声哭
神奇的小蚂蚱
福州城最后的“走鬼”
上帝理发师
上帝理发师
“不务正业”的雅马哈
脑力对对碰
“北京电影学院·雅马哈联合实验室”挂牌成立
泅水的母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