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
2020-08-23任建波
【摘 要】城区小学教师由于时间管理意识的淡薄、知识的不足和技能的缺失,极易产生“烦躁感”“迷惘感”“失落感”,进而逐渐内生职业倦怠,阻滞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协同前行。提升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的意识、能力与自觉显得迫切而重要。对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问题的表现和原因进行梳理与分析,并针对现状提出六个方面的优化策略:明确时间管理的价值定位,推动时间管理的观念重塑,贯彻时间管理的原则要求,突出时间管理的技能强化,加强时间管理的制度建设,营造时间管理的氛围。
【关键词】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职业倦怠;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4-0036-05
【作者简介】任建波,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对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其时间管理心理倾向、时间管理行为模式,并呈现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的优化策略,以帮助其提升时间管理的意识、能力与自觉。
一、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现状调查与问题梳理
参考美国南方三州中小学校长时间管理行为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和华东师范大学庄淑幸硕士学位论文《园长时间管理及其有效性研究》中所采用的时间管理调查问卷[1],制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通过预调查、修正问卷、正式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等环节,对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概括。
(一)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技能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将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行为依时间管理技能作划分,共分为目标设定、计划制定、工作优先级、时间利用、工作组织、应对干扰、学习和分享等7个维度(本文重点阐释后4个维度)。
1.在时间利用方面——适合的时间并非在做适合的事。
对于城区小学教师而言,在固定的时间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算是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但是突发事件也总会影响教师正常执行课表。还有如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对教材、学生、教法、班级管理等都还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去应对与研究。另外,有的教师因个人拖沓也会导致不能及时完成任务。类似这些,在学校的时间不能做完学校的事,将会造成个人对时间分配的担忧与焦虑。
2.在工作组织方面——重视教学过程,忽视教学准备与教学之后。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刚接手一个新班集体时,都非常重视与学生的磨合,尤其是课堂教学秩序的组织与引导。但是,在工作时间分配上,对课堂之前的教学准备与课堂之后的教学反馈,大多数教师虽然也分配了一定的时间,但是由于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有恰当的运行机制作保障,随意性较大。
3.在应对干扰方面——办公室里拉家常,见怪不怪。
约定家访或家长来访,教师都会对自己的工作提前做出调整,这体现了教师能主动应对干扰。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办公室里拉家常的现象在个别城区小学比较普遍,直接导致旁听者在应对干扰上的消极、软化,间接影响学校教学氛围。
4.在学习和分享方面——不正规、不系统、不具操作性,忙碌且焦躁。
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城区小学教师已经在学习时间管理知识、技能,尝试逐步提高时间管理的效能。但是,这种学习多数是个体的、分散的,不够正规也不够系统。很多教师在与同事的交流中经常抱怨时间不够用,整天头绪繁多,理不清工作的脈络,忙忙碌碌却并不一定收到好的成效。
(二)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心理倾向的现状
本研究依照黄希庭、张志杰的研究,将时间管理心理倾向分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2]。在调查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心理倾向的过程中,本研究用得分百分比来考察其时间管理心理倾向各分项表现。最终得分显示:时间价值感最强,时间效能感次之,时间监控观得分垫底。时间价值感强反映的是城区小学教师对实现自身职业价值的追求;时间效能感次之反映的是城区小学教师对时间管理的不到位、不自如带来的后延体验;时间监控观得分垫底,是城区小学教师对时间管理技能的一种迫切需求的体现。
(三)其他
调查数据表明,教师最认同的三项时间管理行为分别是:设定每周具体的工作目标,每天在校完成学校的任务,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组织与引导。影响时间管理的五项障碍因素为:杂事缠身,没有充分利用时间;过多的会议,会议没有效率;个人有拖延的习惯;没有拒绝上级的勇气和能力;太多作业需要批改。
二、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时间管理的价值认识不足
在一定的教育时段,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多少合格学生,这些学生在以后的社会活动参与中发挥和产生了多大的社会效益,这是认识教育价值的时间视角。校长管理工作中的时间没了价值,校长的工作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校长树立了时间观,才会自觉地去管理时间。[3]目前城区小学教师或学校管理者在反思工作成效的时候,很少涉及时间管理因素,没有这样的意识,也较少有时间管理的实践体会。
(二)时间管理的观念得不到认同
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是一种人格特征,特质论者认为人格是一些特质或者是某些行为、思想、感情、动作反应等方式的集合[4]。时间管理倾向与个人的能力有关。善于驾驭时间的人,具有较强的统筹时间的能力、捕捉时机做出决策的能力,他们往往有正面的自我观念,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动机和行为;相反不会驾驭时间的人,在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等方面相应地要差得多[5]。目前从学校管理视角出发的教师时间管理研究极少,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注重教师时间管理指导的更是少之又少,基本上没有学校对教师进行时间管理技能培训。
(三)时间管理的原则得不到贯彻
时间管理作为一种积极的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科学管理与效益管理,有其基本的原则要求,比如分清事件的轻重缓急,列出日程规划表,高效率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等等。学校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的教育实体,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一面,但它又有与其他社会组织相同的特点[6]。在学校场景中,教师手头总是有多项工作齐头并进,并且习惯了因为各种意外事件暂时终止手头事务,可以说,教育改革者更偏好明确、清晰的计划,而教师更愿意根据具体环境随机应变,以个性化的方式开展工作。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把原计划的教改活动时间挪作他用,这也是时间观念差异的一种表现[7]。时间管理原则的贯彻受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也受学校管理者管理思维与能力的限制,还受师生个体观念、行为与能力的制约。
(四)时间管理的技能培训缺位
运用一些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将有可能帮助缓解教师时间问题的紧迫性[8]。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的运用,便体现着教师时间管理的技能。时间管理在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尚未得到重视;在国外也是如此,美国、苏联、日本、朝鲜和印度等国家关于教师素质的表述同样看不出对教师时间管理能力的要求[9]。
(五)时间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学校的管理活动,不仅要通过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来施行,还要通过规章制度来保障。校内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会议制度、请假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作息制度、值日制度以及教学、总务方面的制度等。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是所谓常规管理。而上述学校规章制度中恰恰缺少教师时间管理方面的内容。
(六)没有形成时间管理的氛围
学校组织氛围对师生员工的心境和工作积极性等有直接的影响。从广义上理解,学校组织氛围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可以包括所有学校工作;从狭义上看,学校组织氛围建设主要是校风建设[10]。无论从广义还是从狭义上看,时间管理都没有被纳入学校组织氛围的建设范畴中来。学校的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时间管理应渗透于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三、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教师时间管理的价值定位
从某种程度上说,时间管理即是人的自主管理。时间管理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积极管理的特性决定了时间管理的价值。给教师时间管理一个恰当而又明确的价值定位,是学校管理者必须推进的举措。当然,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的价值定位应该与学校自身的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能孤零零地把时间管理提出来;特别要注重时间管理与学校所有管理的协调一致、品位相当。
(二)推动教师时间管理的观念重塑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领导层应该担当起重塑教师时间管理观念的重任。要把时间管理观念的培养与教育教学基本功培训放到同等高度,通过连续的、专门的培训不断地强化教师时间管理的意识。其次,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加强时间管理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锤炼。教师主观上的时间管理的要求引起的绩效改变远超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管理层的单向压力而引起的绩效改变。自我主观要求而引起的绩效改变还会反推教师时间管理观念的进一步转变。
(三)贯彻时间管理的原则要求
在加强教师时间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贯彻四个原则:一是“论时”原则。“论时”就是在完成一定任务之前,要先测算大概需要的时间,并做相应的记录。这样有利于提高事务安排的计划性、紧凑性,防止做事拖拉、延期并造成心态上的疲惫。二是“记时”原则。就是在测算时间后,开始工作后也要做相应的记录,至任务完成时截止,并比对计划用时与实际用时的差额。根据正、负用时差额分析工作效率的高低,以利于教师不断提高效率。三是“及时”原则。顾名思义,“及时”即做事不拖拉,“今日事今日毕”,教师本人主观上要有这样的自愿,学校管理层还要做一定的约束,方可奏效。四是“减时”原则。在一定的教师群体范围内,或在一定的计划时间内,学校管理层可以推进相同的事务减少用时的策略。
(四)突出时间管理的技能强化
没有时间管理的技能,工作绩效的提升便无从谈起。在重塑时间管理观念的前提下,一方面,学校管理层要把时间管理的技能培训纳入教师基本功培训,借鉴已有的时间管理的策略或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策略,利用固定的培训时间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实战训练。另一方面,教师间的互动也是促进时间管理技能快速提升的重要因素。
(五)加强时间管理的制度建设
首先,时间管理的制度不应独立存在,只有将其融入学校管理的整体制度体系方能显其效用。學校的出勤制度、备课制度、科研制度、各项评比制度等,均可结合时间管理来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正如教师在问卷调查中所建议的,要建立时间管理的激励机制,用制度约束人,用机制激励人。其次,时间管理的制度不应单向传输,而应采取学校、教师团体及教师个人多方融合的策略,将来自执行方的意见也融入进去,以增强时间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要使时间管理制度发挥作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符合教育规律,二是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三是要结合时间管理自身的规律,四是要与学校的其他管理制度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六)营造时间管理的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所学校的氛围是指它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一系列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念和社会标准等[11]。学校氛围对师生员工的心境和工作积极性等有直接的影响。要形成城区小学教师时间管理的氛围,首先要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对时间管理价值的认同,进而引起他们对时间管理技能的追求,最终达到调整情绪状态与改进工作现状的目的。学校要注意激发教师提升时间管理技能的热情与积极性,要让教师切身感受到时间管理所带来的实际变化。学校还要创新教师之间进行时间管理经验交流和分享的模式,让这种交流分享常态化、制度化、实用化。学校可以利用橱窗、画廊、会议、校报、校刊等平台,为教师提供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时间管理小招数、小体会、小心得。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介绍也是一种有效的交流分享形式,学生间的相互启发相当重要,有时候学生的某些做法或经验对教师也会有所启发和触动。学校从管理层到教师群体,再到学生群体,如果都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时间管理学习与分享氛围营造的行动中来,形成学校的整体合力,那么学校时间管理的整体成效一定会有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庄淑幸.园长时间管理及其有效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3]杨乃虹.论校长的时间管理[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125-127.
[4][5]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24(5):516-518.
[6]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82.
[7][8]丁道勇.论教育改革中的教师时间[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1):11-15.
[9]萧宗六.学校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0-243.
[10]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53-354.
[11]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