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小确幸”解析
2020-08-23吴胜伟
吴胜伟
网络新词“小确幸”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甚至还出现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官方媒体中,例如:
(1)一间既是演出室也是排练室的小剧场,一个既是演员也是朋友的小团队,支撑起她的梦想,带来让她和身边同伴愉悦的“小确幸”。(《人民日报》2019年12月30日)
(2)李银接着鼓励他走上“士兵讲坛”。虽然第一次讲得磕磕绊绊,但战友们的热烈掌声,让他找到了被认同的“小确幸”。(《解放军报》2019年12月30日)
那么,什么是“小确幸”?“小确幸”产生的机制又是什么?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从组合上来看,“小确幸”是具有多层修饰成分的偏正式,“确”修饰“幸”,“小”修饰“确幸”,即[小[确[幸]]]。在意义上,“小确幸”是指说话者心中隐约期待的小事刚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种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在语用上,“小确幸”表达出说话人轻松愉悦的满足情绪,也营造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小资”情调,例如:
(3)这么多伙伴逆行武汉,而留守家里的大家每天不辞辛苦地奔波在这个寒冷的城市里,给每一位家属送来这春寒里实打实的温暖,时刻关心我们的生活与感受,有这样的家人是我们的小确幸。(光明网,2020年2月24日)
(4)除了海外青年创意过年和跨国夫妻因为中式婚礼而带来的“小确幸”之外,本次华人春晚也将华侨的家国情怀和团圆的主题贯穿始终。(《新快报》2020年1月23日)
在例(3)中,逆行者的大爱和留守人员的默默奉献,让遭受巨大压力和恐慌的市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小确幸”一词将市民心目中这种细小而确实存在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逼真地展现出来。在例(4)中,创意的过年方式和中式婚禮让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得到暂时的满足,“小确幸”将华人的期待和愿望得到实现后的愉悦心情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使充满力量而又积极向上的语用价值得到了圆满体现。
从分布上来看,“小确幸”可以作主宾语,可以受数量成分修饰,还可以作介词的后置成分,例如:
(5)在苏州工业园区,人们的日常“小确幸”经常是由这一件件美好的小事所组成的。(《苏州日报》2019年4月12日)
(6)十九大代表徐川现场感受南京玉带河的今昔变化,感慨地说:“这让人民从生活当中感受到了小确幸、大温暖”。(《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4日)
(7)一次再普通不过的翻看朋友圈,就这样把我和文化馆连在了一起,也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一个小确幸,我通过了那次招聘考试,成为文化馆的一员。(《光明日报》2019年12月5日)
(8)希望你不要被小确幸、小幸福绊住手脚,要只争朝夕地学习实践,将来承担起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重担,给自己的青春增加一抹奋斗底色。(《光明日报》2019年9月21日)
在例(5)(6)中,“小确幸”分别作主语、宾语,这是名词的典型句法功能;在例(7)中,“小确幸”受数量成分“一个”的修饰,这与“一个苹果”和“两支铅笔”结构完全相同;在例(8)中,“小确幸”为介词“被”的后置成分,或者说是“被”的宾语。从上述句法分布来看,“小确幸”具有典型名词的语法功能。因此,“小确幸”的语法范畴应是名词。
另外,并列结构也为把“小确幸”划归为名词提供了证据,请看例(9):
(9)国家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土壤,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德行。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有大目标,也有“小确幸”,有舒适区,也有“硬骨头”。(《光明日报》2020年1月21日)
在例(9)中,“大目标”与“小确幸”、“舒适区”与“硬骨头”分别构成对举结构。对举结构“舒适区”和“硬骨头”的语法范畴相同,它们都是名词,那么同是对举结构的“大目标”与“小确幸”也应具有同样的语法范畴。“大目标”是典型的名词或名词性成分,那么“小确幸”也应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
众所周知,词是人类在认知客观世界过程中通过命名活动而给予特定事物或现象的语言标记。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体现,它总是反映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思维特点。“小确幸”反映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点,同样也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成果。从释义上来看,“小确幸”表示“小的但确实的幸运或幸福”,显然是经过删略压缩而成的缩略词,也就是从三个关键词“小”“确实”“幸福”各取一部分简缩而成。从外在环境上来看,社会的高速发展、时代的巨大变革、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都要求言语交际在单位时间内要增大信息量,还要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要满足这些要求,词语必须能够经济而简练地指称客观事物。短语简缩成词是语言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具体表现。
从语言经济性上来看,短语缩略并进而凝结成词,这不仅是汉语的一种重要构词方法,同时也满足了话语交际省时省力的需要,又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短语缩略成词,并不是浓缩为一种离散的认知意义,而是会保持或多或少的模糊而主观的联想,这最终会衍生出特殊的语用价值。当然,这种构词法在汉语中绝对不是孤例,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邮政编码”可以缩略成“邮编”、“知识青年”可以缩略成“知青”、“人民代表大会”可以缩略成“人大”等。
从认知上来看,“小确幸”这一网络新词的生成和流行有着深刻的认知基础。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类能够通过组合、完善和细化等认知手段进行跨概念空间的整合。具体来说,在人类的认知世界中存在着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等多个输入空间,如果各个空间在属性上存在同一性的话,那么它们之间就很容易建立起映射关系,反映在认知上就是生成新的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形成的过程就是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等各个空间压缩的过程。具体到“小确幸”,它是由两个概念空间组成的,即输入空间Ⅰ“小幸福”和输入空间Ⅱ“确实的幸福”。虽然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外延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内涵。换言之,“小幸福”和“确实的幸福”是具有不同类型特征的事件空间,在本质上它们却都具有“幸福”的属性。由“小幸福”事件构成输入空间Ⅰ和“确定的幸福”构成的输入空间Ⅱ,在“同一性”特征的作用下形成映射关系,经过压缩、组合和细化等认知手段最终形成心理空间“小确幸”。而语言上的“小确幸”正是心理空间上的“小确幸”的表征。
语言的经济性说到底还是语言适应社会交际的产物。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言语交际在加大信息量传递的同时还要取得特殊的话语修辞效果,这正是“小确幸”生成和流行的外在条件。但从根本上来说,“小确幸”的存活却是人类认知上概念整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