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诗歌的方式学习诗歌

2020-08-23肖培东

语文建设 2020年8期
关键词:现代诗尝试诗歌

肖培东

“活动·探究”单元是统编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设计和编排体现了“课程即活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洋溢着浓厚的课改气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1]基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征,统编教材在编写体例上进行了创新,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主题是学习新闻、演讲、现代诗和戏剧,分别位于教材八年级、九年级上下册,旨在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指引下,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参与、体验探究,从而提升语文素养。现代诗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而“活动·探究”单元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以诗歌的方式学习诗歌,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爱上诗歌。本文将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的教学策略为例,来谈“活动·探究”课诵读与创作的组织及实施。

一、诗歌教学需要“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既遵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又遵从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立足文体特点来设计语文学习活动和任务,最终贯彻落实了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新理念。

关于“活动·探究”的设置,统编教材执行主编王本华指出:“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培养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培养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解决特定问题的重要。为此,新教材在原来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在八、九年级新增四个专门的‘活动·探究单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其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2]可见,“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是为了改变语文学习偏重于静态的阅读、理解、分析的方式,倡导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诗歌的朗诵和创作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作的精微之处。九年级上册“活动·探究”单元的现代诗教学也是基于此目的,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诵传达情感,进而尝试创作诗歌

“活动·探究”单元一般设计三項任务,涵盖阅读、实践和写作。通过课文阅读把握文体特质,在多样的语文活动中学习实践,最终进行书面表达。九年级上册的“活动·探究”单元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自主欣赏、自由朗诵和尝试创作。前两项是基础任务,创作诗歌是最终的落实。任务指向清晰,学法指导明确,三个维度任务的梯度设计科学严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活动·探究”单元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明确角色转变,准确定位自己,改变以往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将学习从课堂引向课外。教师从先前的课堂掌控者和主导者,变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没有了课堂上的主导和知识权威,学生可以广泛搜集资料,充分合作探究,从而将学习推向高潮。由于“活动·探究”单元主要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因此,前期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学习目标,做好学习规划和设计。“自主欣赏”部分,是学习本单元的基础,侧重学生对于本单元的文体知识、课文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后面的学习任务作准备。有了前期的理解和欣赏,“自由朗诵”这一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课外拓展,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自由选择诗歌,在小组或班级内开展朗诵比赛,在朗诵中更好地体味、感知和表现诗歌。“尝试创作”的学习活动,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诗人,只是让学生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在欣赏和朗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诗歌这一文学样式。

诗歌单元以“活动·探究”的方式来呈现,更利于学生亲近诗歌、进入诗歌。现代诗的理解与欣赏是多元而丰富的,以“活动·探究”的形式来设置学习任务,就是要改变先前诗歌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让学生在诵读中自主欣赏,与优秀的作品直接对话,体验和感悟,培养一颗读诗解诗的心。在此基础上拿起笔来,尝试以诗的形式来表情达意,从而学以致用。

二、诵读,是诗歌学习最好的活动

“单元学习是一组彼此关联的、结构化的系列学习活动。”[3]每个“活动·探究”单元都由三个活动组成,每一个活动都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既是活动的目标,也为活动目标的实现提供方法和策略支持,使学生在动态的、立体的、综合性的活动中学习探究,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九年级上册现代诗“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是“自主欣赏”,同时包含着具体的方法指导,向我们展示出诵读就是诗歌学习最好的活动。教材在这一任务的第三条明确指出:

3. 反复朗诵,看看能否回答下列问题:

◎你觉得这几首诗的感情基调分别是怎样的?

◎诗歌的感情基调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或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几首诗有哪些意象?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几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来传达诗作的情感?[4]

诗歌与诵读关系密切。诗歌教学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诵读,通过反复感知、涵泳、品味,最终抵达诗歌的最深处。而“活动·探究”单元的活动安排,则让诵读更有指向性和操作性。如提出“诗歌的感情基调”“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或形式”“诗歌意象及其特点”“意象描绘的画面”“意境的营造”“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问题,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思考和感悟。

同时,对于诵读诗歌的方法,教材在活动设计时也明确要求进行教授,即如何通过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等来传达情感。在组织学习自主欣赏诗歌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诵读诗歌,在诵读中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对诗歌的感觉。同样的诗歌,在诵读过程中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和停连的不同,往往会收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以本单元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例。这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的比喻,形象抒发了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活动时,首先要准确把握诗歌的节拍和韵律,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划分,自己诵读感悟。

准确把握全诗深沉的感情,既要读好节奏,还要注重重音,分清轻重缓急。诗歌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两句读起来应该有所变化,体现力度的递进和情感的深入,应该读得更有力量;到了“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里,根据情感的变化,要读得柔和舒缓,读得轻婉低回,读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希望;结尾“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要读得舒缓而沉痛,读出浓郁的爱国深情,读出诗人热爱祖国、甘心献身祖国、生生死死和祖国在一起的崇高情怀。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要根据现代诗本身具有的“活动性”,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诵读。朱熹说:“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5]诗歌的诵读更是如此,读得清楚响亮之后,继之以“熟读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方能真正达到自主欣赏的程度,由诗歌的表面进入内部。“活动·探究”单元的诵读活动,就是引导学生把诗歌的“诵读”转化成清晰可感的行为操作,让学生触摸到语言的脉搏,透过语言文字背后,找到清晰的思维路径,更好地以诗歌的思维理解和鉴赏诗歌。

如果说任务一“自主欣赏”中的诵读活动是一个人的精神沉醉,那么任务二“自由朗诵”则是走出自我,是一群人的精神狂欢。无论是小组内的朗诵活动,还是班级内的朗诵比赛,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或小或大的诗歌沙龙,供学生一起在朗诵中感知诗歌的形象,感受诗歌的意境,诗歌学习便在这样的诵读活动中悄然达到浸润感染、潜移默化的功效。

三、尝试创作,是诗歌学习最好的探究

“活动·探究”单元改变了语文单元学习的内容,将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整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形式的改变,而是语文学习内容的根本性改变。它改变了过去偏重文本理解、赏析的静态学习方式,将过去一向视为课外活动、可做可不做的语文实践活动,变身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改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颠覆性意义。它颠覆了从民国以来百年阅读教学的一贯模式,打开了语文教学的新思路。[“6] 活动·探究”这种创新性的单元组织形式,以任务为引导、活动为主体、探究为路径,将语文活动中的听、说、读、写、做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动态系统。将语文实践活动纳入课堂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诗歌的学习,长期以来我们偏重于理解分析,而忽略其作为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九年级上册现代诗“活动·探究”单元以朗诵和尝试创作为主要活动,让学生“以诗歌的方式学习诗歌”,更好地领会这一文学体裁的精微之处。前期的诗歌鉴赏和诗歌朗诵,教师已经开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尝试创作”是本单元最后一个学习任务。教材中这样指出:“也许写诗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也许你的诗还很稚嫩,这都没有关系。大胆尝试,体会一下诗歌创作的快乐吧!”这个“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重要的是体验写诗的过程,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形成一颗诗心,增强对于诗歌的感情。下面是笔者“尝试写诗”的教学片段:

师:这是一首关于落叶的诗。坡上/坡下/秋天的落叶/散落一地。

师:同学们,第三句不用“落叶”还可以怎么写呢?如果让你来写第三句诗,你会写什么?

生1:零碎的金黄,散落一地。因为秋天的叶子就是金黄色的,又飘飘散散,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

师:他拿落叶的颜色来写落叶。

生2:我想写的是,坡上,坡下,秋风带蝶,散落一地。秋风带蝶,就是秋风带着金黄色的蝴蝶,飘到了地上。

师:你怎么会想到蝴蝶的呢?

生2:我觉得山坡上树有很多种,树叶也有很多种形态,就像一只只蝴蝶,随风飘落到地上,树上就没有叶子了。

师:从树叶飘落的姿态,他写出了这句诗。

生3:因为叶子散落一地的话,肯定就需要有外部因素。首先秋天是一个生命的轮回,叶子死亡,会掉下来,但是还有外界原因,就是风吹,可能会使它落到地上。

师:那就是“生命的轮回,散落一地”。

写诗,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下,学生先后补写出了“轻盈的舞者”“金黄的记忆”等精彩的诗句。通过诗句补写、自由诵读和语言讨论,学生对诗歌的创作已消除了陌生感和畏惧感,创作的热情逐渐被调动起来,又先后完成了两项“尝试创作”学习活动。在引导学生活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共同阅读课文“尝试写诗”“技巧点拨”部分内容:“诗歌是情感的抒发,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诗的模样了;如果再适当融入联想和想象,就有诗的味道了。”随后,设置相关的写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创作先有“诗的模样”,后有“诗的味道”,这是“尝试创作”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扣住“尝试”,既不能过于拔高、求全责备,亦不可盲目赞扬、毫无原则,而要立足学生实际,满足个性需求来展开。诗歌的创作要以学情为基准,以教材为依托,循序渐进,力求学会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自由朗诵,尝试创作。现代诗“活动·探究”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把自己对所学诗歌情感与内涵的体会、对结构与形式的感知融会贯通,最后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须要注意的是,现代诗“活动·探究”教学要与适当的评价策略相统一。“上不封顶,下有底线”,不能因不当评价挫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重视过程评价,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

现代诗“活动·探究”单元的三个活动任务设置既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语文基础,又能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王国去体验和感知,培养用诗的形式来表达情感,表现生命。每个青少年都珍藏着一颗炽热的诗心,一份真挚的诗情,教师需要凭借课的形式来唤醒它们,让孩子在活动探究中爱上诗歌,并以此来表现生活、表现生命!

猜你喜欢

现代诗尝试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明确文体 指明路径 解密诗语
七月诗歌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以“朗读、鉴赏、审美”三维提升现代诗教学水平
现代诗,我们该教些什么?
尝试
图雅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