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英雄雨来》小说艺术欣赏

2020-08-23孙双金

江苏教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小说教学

【关键词】《小英雄雨来》;小说教学;艺术欣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9-0047-04

【作者简介】孙双金,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210008)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统编语文教材四下课文《小英雄雨来》选自管桦的同名中篇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位水性高超、机灵活泼、英勇顽强的抗日小英雄形象。小说一经发表即受到读者的高度喜爱,选入语文教材后,小英雄雨来的形象便深深地扎根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他们的偶像,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小英雄雨来的形象为什么能深入人心?小说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那么我们就用“另一只眼睛”看看小说“背面”的秘密。

一、伏笔与结构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其实是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和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这样写的好处是情节铺垫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于全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合理的效果。上有伏笔,下有照应。照应,就是在文章前面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后面再次出现,从而构成前后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前后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我们古人早就懂得这个道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就是强调埋伏笔的重要性。埋伏笔使小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小英雄雨来》的情节其实是比较简单的,讲的是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面对鬼子的利诱拷打坚强不屈,最后靠自己高超的游泳本领脱险的故事。如果仅仅就写这一点情节,显然不能丰满小英雄的人物形象。如何塑造好小英雄雨来的形象呢?他的游泳本领为什么如此高超呢?他为什么能在鬼子的严刑拷打前如此坚强呢?他内心的信念是什么呢?为了回答以上问题,作家在塑造人物时就设计了“雨来水性高”“雨来上夜校”的情节,为后面人物的表现和小说情节的走向埋下了伏笔。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是如何埋下伏笔,如何前后照应的。

作者在第一部分写道:“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魚,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仰浮,并且能够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那要多么高超的本领。读着这一段话,我也不禁回想自己小时候在村子前面小河里游泳嬉戏的场景。是还乡河哺育了雨来,是还乡河练就了雨来一身高超的游泳本领。作者为了突出雨来水性好,还专门安排了雨来妈妈追打雨来,雨来跑到河边,一头扎进还乡河的细节。课文写得特别生动,富有生活的气息:“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读到这里,有读者心里会嘀咕:写小英雄雨来应该写他的英雄事迹呀,为什么写妈妈追打他跳河逃跑的事情呢?这好像和主题没有关系嘛!你错了。这其实和主题很有关系,这就是作家管桦的高明之处。因为好的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要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天成。

雨来是怎么脱险的?靠的就是他高超的水性。小说最后一章是这样写的:“在芦苇丛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了?”这一段的描述和第一段雨来跳水逃脱妈妈的追打如出一辙。这就叫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这样的前后呼应使情节天衣无缝,浑然天成。

二、反复与主题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这种艺术手法在《小英雄雨来》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我们试着欣赏:

其一,人物语言的反复。“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作者在小说中对人物的语言惜墨如金,全篇之中雨来的语言仅仅6句话,并且都很短促,最长的句子没有超过9个字。可是这寥寥6句话中有三句话几乎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面对鬼子的引诱和拷打,雨来只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第一次出现是鬼子问雨来有没有看见有人跑进来,“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雨来说话前的动作“用手背抹一下鼻子”和语气“嘟嘟囔囔”表示雨来还是个孩子,仿佛有些害怕。可是“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明确告诉鬼子没看见,什么也没看见,因为雨来待在屋里,理由非常充分。从雨来的语言和动作神态中,一个勇敢、机灵、镇定的小英雄出现在我们眼前。

第二次出现是鬼子用糖果和金戒指哄骗,另一个鬼子用刀劈相威吓的情况下,“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从雨来“摇摇头”的动作看出雨来没有丝毫犹豫和胆怯,从“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的语言,再次明白无误地告诉鬼子,什么也没看见。雨来没有因为鬼子的利诱就供出李大叔,也没有变节投降。

第三次出现是鬼子对雨来实施凶狠的拷打,先是扭耳朵,接着打巴掌、揪脸上的肉,然后又拳打,直打得雨来喘不过气来,脑袋嗡嗡地叫,两眼直冒金星,鼻子流着血。鬼子打得累了,可是“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从“鬼子打得累了”可以想象雨来受到了多么残酷的毒打,可是我们的小英雄咬紧牙关,宁死不屈,说出的是掷地有声的三个字“没看见!”。这“没看见”是小英雄的不屈,这“没看见”是小英雄的无畏,这“没看见”是小英雄的气概。这“没看见”三个字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是中华儿女最动人的声音,它永远回响在历史的天空。

雨来三次语言的反复,树立起了小英雄人物形象的丰碑。

其二,小说主题的反复。小说的主题当然是小说最主要的东西,是小说的灵魂。作者又是如何通过反复手法突出主题的呢?

第一遍是女教师领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夜校,雨来一定不只学习这两句话,还可能学习其他很多话,记了很多字。但作家把其他一概省去,就突出这两句话,因为這是小说的主题、灵魂。为了强化这一主题,作家不仅让它出现一次,还让它反复出现。

第二遍是雨来和同学们跟着老师轻轻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轻轻地念?因为是在夜晚,因为是在敌占区,声音太响会被敌人发觉。为什么在句子中加破折号?因为学生刚学习,句子还不熟悉,所以读的时候有停顿;也因为孩子们饱含情感,读的时候很投入。这破折号还起到特别强调的作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遍出现是在雨来被鬼子严刑拷打,鼻子流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第三次的反复告诉我们,雨来为什么能面对拷打和死亡坚贞不屈?因为他受过爱国主义教育,爱国的情感已经流淌在他的血脉里,融化在他的心灵深处。他也让我们懂得,爱国有时需要付出血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三次反复,就像曲子里的主旋律一样久久回荡,绵绵不绝。

其三,环境描写的反复。环境描写是小说中对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和成长以及对叙事基调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本小说中,作家对还乡河芦花村的自然环境做了多次描写,每一次描写对情节的发展都起着推动作用。这样的一唱三叹也起到突显主题的辅助作用。

作者第一次是这样描写还乡河芦花村的:“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这一段环境描写起码提供给我们如下信息:雨来住在还乡河边,是还乡河养育了他,是还乡河教给了他高超的游泳本领。还乡河芦花荡非常美丽,祖国的山河如此美丽,我们应该热爱它,守护它。

作者第二次描写还乡河芦花村,是雨来遭受鬼子拷打后被鬼子拉出去枪毙时。小说是这样描写还乡河的:“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傍晚的还乡河,太阳西沉,火烧云上来了,天上的云像红绸子,映在还乡河里像大大的鸡冠花,那么火红,那么壮丽,那么壮烈。仿佛在暗示读者有斗争就有牺牲,这血红的自然景观昭示着小说情节走向悲壮,烘托了小英雄雨来的光辉形象。

作者第三次描写还乡河是芦花村的人和李大叔到还乡河寻找雨来的遗体。小说是这样描写的,“大家呆呆地在河沿上立着。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这时的描写主要是突出还乡河的宁静,连虫子的叫声都能听到。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还乡河无声,但人们内心翻江倒海,犹如打着漩涡的河水,哗哗地奔流。他们为失去这么好的小英雄而悲痛,他们内心对日本鬼子充满了仇恨。

小说中三次描写还乡河,对塑造人物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比喻与形象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是通过形象来说话的。而比喻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以理解的事物,即所谓“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研读《小英雄雨来》发现作家特别善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文中的比喻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是描写雨来游泳水平高。我把相关句子摘录如下:

“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

“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作家在第一章连用三个比喻句,突出雨来游泳水平高,“好像一群鱼”是群体比喻,生动地写出水乡孩子个个水性好,在水里如鱼得水,自由自在。“像条小泥鳅”形象地写出雨来经常游泳,在太阳的照射下,浑身又黑又光,犹如泥鳅一般光滑机灵,抓也抓不着。“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更为生动地写出雨来扎猛子出水一刹那,抖落脸上和头上水珠的情景,“像小鸭子一样”既写出雨来一个猛子扎得很远,又写出雨来水性很高,在水中自如潇洒。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形象地展示了水乡孩娃水性好的特征,为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第二类是描写还乡河芦花村自然环境。我也把相关句子摘录如下: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

这里面有三个比喻句,一个是把开了花的芦苇荡比作厚厚的白雪,白雪给读者的观感是洁白、纯洁、美丽。“一切景语皆情语”,祖国山河如此美丽,岂容侵略者的践踏。第二句中有两个比喻,一个是把天上的浮云比作红绸子,另一个是把映在还乡河的红浮云比作鸡冠花。两个比喻都突出了色彩之鲜艳、之火红、之壮丽,暗示了小说情节走向悲壮,烘托了雨来小英雄的命运。

第三类是描写鬼子形象的句子。例如:写鬼子拷打雨来时的那双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鹰的爪子”是多么凶残,多么可怕,这里的比喻非常贴切地写出了鬼子惨无人道、凶神恶煞的形象,作家的爱憎情感跃然纸上。

正因为作者运用了形象的比喻,非常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因此《小英雄雨来》的人物形象才牢牢地印在我们的心中,久久难以忘怀。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
情境表演在职校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课中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例说小说教学中教学切入点的选取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元认知理论”在小说教学中的渗透
例谈影视媒体在小说教学中的使用
选修课模式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