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表、屈光不正及小儿斜弱视的诊断及治疗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的疗效观察
2020-08-22孟瑞
孟瑞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
0 引言
人体眼眶内组织源于中胚层、表皮外胚层以及神经外胚层,内容物较多,血管神经错综复杂极为丰富,各类重要组织聚集于一处,结构复杂,同时因眼眶与鼻窦、颅腔的解剖关系具有直接连带相关性,而导致眼眶肿瘤病类型较多、位置偏深、周围空间局限性较大、生长方式多元化等,以直观诊断的难度较大[1-2]。因而眼眶手术的视野小、难度大、并发症较多的临床特点极为显著,且存在术后复发的情况,严重影响预后。鉴于此,此次研究主要是对我院收治的100例眼眶肿瘤患者,在其治疗过程中,外侧开眶术以及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等不同治疗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的实际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眼眶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前路开眶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入路方式包括: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内外侧联合开眶术及外侧开眶术。男66例,女34例;年龄26-65岁,平均(45.5±19.5)岁;其中,49例眼球后患者,31例泪腺区患者,12例鼻上方患者,8例眼球上方患者。
表1 对比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后视力变化情况[n(%)]
1.2 方法
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经X线片全方位检查。检查结果发现,其中53例患者肿瘤病变部位与周围神经组织不存在粘连情况,行经结膜入路。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医生需要根据实际肿瘤位置以及穹隆结膜的位置来有效作结膜切口,为初步入路。若术野不清,可剥开外眦,再将切断外眦韧带上支,可进一步拓展手术的视野。将肌间膜有效分离,直到其分离得到完全暴露在手术视野下的肿瘤。通过有效操作,将肿瘤完全切除。内外侧联合开眶术,经X线片全方位检查。检查结果发现,其中20例患者肿瘤病变部位眼眶内侧较深,且包围视神经系统,行内外侧联合开眶术。术中行外眦部外侧开眶,将内侧结膜剪开,并将框内容物全部向外推出。外侧开眶术,经X线片全方位检查。检查结果发现,其中27例患者肿瘤病变部位较深,行外侧开眶术。在常规外侧开眶过程中,沿着距外眦部外侧5mm部位切开。视野不清,可沿外眦皮肤切开睑裂与切口相连部位,扩大手术视野。
1.3 疗效标准
患者自身的视力变化程度的判定标准,如下所示:①患者视力下降;②意外视力丧失;③无变化;④患者视力上升。
患者的眼球突出程度的判定标准,如下所示:①患者的眼球突出程度正常:术侧眼球突出度相比于对侧眼球或者相较于手术之前,<2 mm;②患者的眼球突出程度突出:术侧眼球突出度相比于对侧眼球或者相较于手术之前,突出>2 mm;③患者的眼球突出程度内陷:术侧眼球突出度相比于对侧眼球或者相较于手术之前,内陷>2 mm。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得一系列的数据信息,有效将其统计学意义不同,分为计数资料(χ2)以及计量资料(t),然后将其处理之后进行统计学软件(SPSS 20.0版本)分析,表示方式为(±s)、(n,%),若P<0.05,表明组间为差异显著,此时的到的判定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后视力变化情况对比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方法治疗后视力下降、意外致视力丧失、无明显变化及视力下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后眼球突出度变化情况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方式术入路治疗后眼球突出度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后眼球突出度变化情况[n(%)]
3 讨论
现阶段眼眶肿瘤主要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身中肿瘤的生存位置十分的狭小,其内部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着很复杂化的结构组织,肿瘤附近聚集了多种肌肉组织、血管组织以及神经组织,其不同的组织结构自身的发展发育情况丰富[3]。手术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其实际手术操作,很有可能会触及到其与的周边组织,导致其眼球突出、术后视力下降甚至是视力丧失等并发症,因而手术操作难度较大[4]。
受到肿瘤的位置、性质、大小的综合影响,加之近年影像学与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良发展,手术入路方式创新不一,各具优劣。现阶段临床针对眼眶肿瘤患者主要采用开眶手术治疗,但是由于不同患者肿瘤情况存在差异,因此手术入路方式有所不同。本研究主要选取了100例行前路开眶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与周围解剖结构的连带性,根据此特征选择对应的入路方式[5-6]。
综合所述,根据眼眶肿瘤情况选择对应的手术入路是疗效基本保障,同时需结合患者自身意愿而定。因眼眶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本研究研究样本数量有限,肿瘤位置对不同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无法做出详细论证,后续增加样本量且排除相关干扰因素可实现更具实质性参考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