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
——常见疾病用药分析
2020-08-22文丨张惠琼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文丨张惠琼(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呼吸系统疾病属于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比如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肺炎、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以及最为常见的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平喘、镇咳和祛痰药物,但无法对该疾病进行根治,主要是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使人体气道的通气功能得到改善,尽可能避免发生并发症或是合并症的情况。但因为人们在用药知识方面比较缺乏,导致在使用药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时候还存在很多误区,如果错误使用药物,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
根据2006年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在城市中的死亡病因中占据第四位,其中不包括肺癌,在农村占据第三位。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的出现原因,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吸烟以及大气污染有直接的关系,近年来出现支气管哮喘和肺癌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其中,我国肺结核的发病人数已经显著减少,得到了明显的控制,然而在最近几年,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肺血栓栓塞症也成了常见的疾病,并且肺动脉高压患者也不断增加。艾滋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就是肺部感染,尤其是卡氏肺囊虫肺炎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
♀ 呼吸系统疾病分类
哮喘病。哮喘病俗称“吼病”,中医称之为“哮证”,属于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如果有此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胸闷、气促以及踹息的症状,主要发生时间在凌晨和夜间。该类疾病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主要分为慢性哮喘和过敏性哮喘、药物性哮喘以及老年性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十几类。
气管炎。气管炎产生的原因是感染和非感染导致的粘膜炎性,其分泌的粘液不断增加。在临床上,主要表现有长时间咳嗽和咳痰,以及喘息等症状。该病在初期的时候症状不明显,常常发作在冬季,天气转暖之后就会缓解,并且病程容易迁延,因此难以察觉。在晚期,容易产生阻塞性肺气肿,导致肺功能受伤,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因为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周围产生非特异性炎症。大部分是因为细菌感染导致的,按照流行病学,包含鼻病毒、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以及风疹病毒等。其中最为普遍的是肺炎球菌、流感杆菌、沙门氏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另外,在天气多变的情况下,以及粉尘和烟雾等刺激,都容易产生支气管炎。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咳嗽和咳痰,或者出现喘息等等,其中分为慢性支气管炎和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发病时的主要症状有流鼻涕、发热,并咳嗽咳痰,患者声音嘶哑,有症状喉痛。在初期痰少,粘性大,之后成为脓性。如果受到烟尘和冷空气的影响,症状就会加重。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症状是长期咳嗽,特别以早晚最为严重。继发感染之后出现发热和怕冷,或者是咳脓痰。冬季是该疾病的高发季节。
肺结核。肺结核(简称TB)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导致的,属于慢性传染病,能够牵连数个器官,最为常见的就是肺结核。该病发病的特点为结核出现结节和坏死,并且产生空洞。在临床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有很少数能够急发,患者常处于低热乏力状态,并且伴随咳嗽和咳血。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用药
哮喘病的治疗。该品比较适合轻度一重度/IR性持续哮喘,是能够作为间隙的发作治疗,采取口服制剂的兴衰。如果患者是夜间哮喘,那么需要服用茶碱控释片,例如舒弗美和优喘平等。因为茶碱控释片如果稳定血药浓度,有着很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可以防止茶碱毒性反应,能够不断减少服药,要患者的依从性,在临床中可以普及和推广。
镇咳、祛痰、扩张支气管用药。镇咳的药物有:苦杏仁、紫苑、紫苏子、款冬花、马兜铃、艾叶、百合、甘草、百部、浙贝母、川贝母、半夏、北沙参、旋覆花、前胡、桑白皮、知母、罗汉果等。祛痰药物有:桔梗、远志、艾叶、半夏、制天南星、南沙参、甘草、矮地茶、青果。促进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的药物有:麻黄、洋金花、白果、银杏叶、地龙、紫苏子、浙贝母、半夏、旋覆花、鱼腥草、矮地茶、五味子、冬虫夏草、陈皮。目前,在医院中比较常用的药物还有氨溴索、复方甘草口服液、细辛脑片等。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氨茶碱不但可以防止痉挛,缓解哮喘,同时能够强心和利尿,促进隔肌收缩力的提高,应用COPD缓解期和急性治疗有着显著作用。但是本品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有兴奋延髓作用,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ICJ值,提高其输出冲动。在临床上中,使用其进行早产儿呼吸有着重要的作用。
抗肿瘤中药。抗肺癌药物:野菊花、马勃、七叶一枝花、凤尾草、桅子、龙葵、胆南星熊胆、白头翁、鱼腥草、猫爪草、皂角刺、牛黄、蟾蜍、女贞子、沙参、黄芪、人参、鳖甲、补骨脂、山核桃。抗胸部肿瘤有核桃枝、蜂皇浆、鳖甲、穿山甲珠、丹参、徐长卿、仙鹤草、壁虎、虎杖、鬼箭羽、蛇蜕、云南重楼等。
总的来说,在临床药学中,合理用药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医药结合的一种新兴科学。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来说,药物的合理使用非常关键,一定要对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活性有充分的了解,尤其是要掌握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合理用药,保护好患者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