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与连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对比分析
2020-08-22孟晓晓
孟晓晓
(山东省平邑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山东 临沂 273300)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差体质儿、早产儿,多在出生后2 ~4d 发病。本病可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病因可能由于缺氧、窒息、感染、某些药物应用等[1],造成血脑屏障通透性或开放增加,非结核胆红素进入脑组织所致,严重情况还会损伤中枢神经,甚至死亡。针对新生儿黄疸,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是基本的思路,随着临床研究增多,发现蓝光治疗是比较有效的方案[2],受到了认可。蓝光照射可分为间歇性与连续性两种方式,为了比较二者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我院就收治的88 例患儿实施分组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8例进行分组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男24 例、女20 例;日龄1 ~24d,平均(10.2±2.6)d。观察组:男23 例、女21 例;日龄1 ~22d,平均(10.4±2.4)d。两组患儿前述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确诊后先予以常规治疗,包括静注免疫球蛋白、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以及口服妈咪爱等,然后均予以蓝光照射,对照组连续性照射,每天12 ~18h,间隔8~12h 后重复,连续治疗3 ~5d[3]。观察组间歇性照射,照射3~6h 停止,间隔2 ~4h 重复,连续3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以及不良反应。
1.4 评价标准
疗效标准:①痊愈:皮肤与巩膜黄染消退,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大便每天次数<2 次,粪便无白细胞或红细胞;②显效:皮肤与巩膜黄染缓解,血清胆红素显著降低,大便次数每天2 ~4 次,粪便少许红细胞与白细胞;③有效:有效:皮肤与巩膜黄染有一定改善,血清胆红素未恢复正常,大便次数每天>4 次,粪便有红细胞与白细胞;④无效:未能满足前述要求。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为93.18%,对照组为95.46%,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分别为285.48±44.14μmol/L、42.55±10.24μmol/L,对照组为281.75±45.83μmol/L、43.29±11.06μmol/L。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前,组间血清胆红素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对比(±s,μmol/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对比(±s,μmol/L)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P观察组 44 285.48±44.14 42.55±10.24 <0.05对照组 44 281.75±45.83 43.29±11.06 <0.05 P>0.05 >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为11.36%,对照组为29.54%,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患儿因体内未结合的胆红素聚集过多所致,同时他们的肝脏发育不成熟,无法及时代谢与排泄这些未结合的胆红素,极易影响生长发育[4]。本病的发病因素较多,如红细胞数目增加、围产因素及ABO 溶血等,患儿多有皮肤与巩膜黄染表现。目前,临床治疗本病首选蓝光照射,本次就间歇性与连续性蓝光照射治疗进行了对照,发现二者在临床效果上差异不显著,分别为93.18%、95.46%,P>0.05;同时治疗前后两组血清胆红素也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间歇性照射治疗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6%,显著低于连续性照射的29.54%(P<0.05)。蓝光照射治疗容易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而照射24h 左右,皮肤胆红素降低最快,之后降低水平明显减缓,采取间歇性蓝光照射时,可减少皮肤和蓝光接触时间,降低了相关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治疗安全性。同时,治疗期间,要控制好光源和患儿的距离,维持室内的温度与湿度适宜,才能更好地避免不良反应发生[5]。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应用间歇性与连续性蓝光照射治疗均可取得不错的临床效果,但间歇性照射可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安全性,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