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较
2020-08-22陈琳
陈琳
(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膝关节置换术为膝关节病变、重度损伤等患者常见治疗方式,但在传统理念下,是以术前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减轻患者疼痛,具有效果确切的优势,但会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产生影响。鉴于医疗技术的持续性进步,腰丛-坐骨神经组织麻醉逐渐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其阻滞效果显著优于腰硬联合麻醉,但相关报道较少[1]。抽取本院2017 年5 月—2020 年2 月诊疗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共68 例,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7 年5 月—2020 年2 月诊疗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共68 例,以麻醉方式划分为甲组(34 例)和乙组(34)例。甲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高67岁,最低24岁,平均(43.69±5.50)岁。乙组男19 例,女15 例;年龄最高69 岁,最低23 岁,平均(43.35±5.67)岁。数据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甲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即将L3-L1间隙定义为麻醉穿刺点,待穿刺成功时,注射2ml 0.5%罗哌卡因。乙组使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即要求患者保持侧卧位,抬高患肢且合理屈膝、收腹;探寻最佳穿刺点,于侧段4cm 左右区域穿刺;消毒铺巾,大腿皮肤和刺激针分别连接正负极,且在腰丛、坐骨等部位注射1%利多卡因、0.33%罗哌卡因(15 ~25ml)[2]。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患者麻醉阻滞效果。包括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效果。②比较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包括恶心呕吐、神经损伤、头痛[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患者麻醉阻滞效果
甲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麻醉阻滞效果均差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效果比较(±s)
组别 n 运动神经阻滞效果 感觉神经阻滞效果(min)起效时间(min) 恢复时间(h) 起效时间(min) 恢复时间(h)甲组 34 13.11±1.22 10.23±1.87 9.84±1.44 3.69±1.28乙组 34 3.04±0.69 25.20±2.63 3.09±0.74 8.27±0.96 11.1433 27.0493 24.3104 16.6910<0.05 <0.05 <0.05 <0.05 t P
2.2 比较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乙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88%,甲组为23.52%,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报道显示,膝关节病症多集中在中老年群体,且在慢性病干扰下,使患者躯体状况较差,继而增加麻醉风险和治疗难度。膝关节置换术的开展,是以清除膝关节病变为前提,减轻机体疼痛感,而麻醉药物、麻醉方式则是决定麻醉效果和躯体损伤的关键。传统医疗模式下,是以腰硬联合麻醉为主导,呈现镇痛效果佳的优势,多适用于高血压和心血管慢性病患者,既可保证患者体征平稳性,还可保护心血管。但在具体操作期间,该项麻醉方式需要诸多输液量的支持,难以精准把控麻醉效果,诱发血管扩张、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不良事件[4]。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是以摒除交感阻滞为前提,通过神经刺激器的作用,起到麻醉效果,对机体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无任何影响,还具有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等优势。此外,该种麻醉方式无需术后置管,既可减轻患者不适感和疼痛感,还可预防各类术后并发症,如尿路感染[5]。本研究可知,甲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麻醉阻滞效果均差于乙组,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乙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88%,甲组为23.52%,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综上,针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均可达到预期效果,但前者具有麻醉阻滞效果佳、安全性高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