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 指导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的影响
2020-08-22刘苏李笑笑岳冬梅通讯作者
刘苏 李笑笑 岳冬梅(通讯作者)
(1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2 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4)
近年来,出现了新的疼痛监测方法-基于外周末梢脉搏波幅度以及心跳间隔的手术体积描记指数(Surgical Pleth Index,SPI)[2]。已有研究表明,SPI 指导镇痛可减少术中芬太尼药耗量。本研究旨在探讨SPI 指导镇痛是否可以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瑞芬太尼用量,进而加速患者术后恢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于我院择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SPI 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入选标准:男女不限,年龄18 ~65 岁,ASA I-Ⅱ级。排除标准包括:(1)存在慢性疼痛病史;(2)口服β 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制剂患者;(3)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患者;(4)存在恶性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5)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禁食禁饮6-8h。入室后常规开放外周静脉通路,连续监测BP、ECG、SpO2,口咽温等生命体征,采用BIS 行镇静深度监测。麻醉诱导时静注舒芬太尼0.4μg/k g,依托咪酯0.3m g/k g 及顺式阿曲库铵0.2m g/k g。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全程静脉麻醉:丙泊酚初始泵注速度为4mg/(kgh),根据BIS 值调整输注速率,幅度为每次0.5mg/(kgh),维持BIS 于40 ~60 水平;瑞芬太尼初始泵注速度为0.1μg/(kgmin)。对照组由麻醉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及HR、MAP、流泪、出汗及体动反应等参数来调控瑞芬太尼泵注速度,使MAP 及HR 波动不超过基础值的20%;SPI组根据SPI 指标指导调整瑞芬太尼泵注速度。术中SPI 值维持在20 ~50,两组每次调幅均为0.05μg/(kgmin)。手术结束后,所有患者常规予以舒芬太尼2μg/kg+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10mg 镇痛泵止痛。
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及麻醉时长,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血流动力学变化、液体出入量,手术结束至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全麻苏醒期恶心、呕吐、寒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麻醉恢复室所待时长,出恢复室时VAS 动静评分等。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 P S 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S P I 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B M I、A S A 分级、手术及麻醉时长、丙泊酚用量、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液体出入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x-±s)
2.2 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
S P I 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0.6±0.2m g),和对照组(0.9±0.3m g)相比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全麻苏醒期情况的比较
手术结束至拔除气管导管时间S P I 组(12.1±1.9 min)较对照组(15.4±3.4 min)显著缩短(P<0.05);手术结束至出恢复室时间S P I 组患者(25.7±12.2 m i n)较对照组(30.4±10.9 min)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苏醒期并发症及出恢复室时V A S 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全麻苏醒期情况的比较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基于S P I 指导镇痛可显著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缩短患者手术结束至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减少出恢复室时间;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期并发症及出恢复室时VAS 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
E R A S 旨在通过优化围手术期措施,减少手术应激与炎症反应,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其对全身麻醉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发现,S P I 组患者手术结束至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出恢复室时间明显缩短,而两组患者出恢复室VAS 评分及全麻苏醒期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SPI 指导术中镇痛有助于手术患者苏醒的早起恢复。而这些与减少了瑞芬太尼用量有关。另有研究表明,S P I 也能够减少舒芬太尼、羟考酮等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和副作用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术中S P I 指导镇痛可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加速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