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德育渗透实施策略

2020-08-21肖爱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4期
关键词:高中教学德育信息技术

肖爱华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就对青少年的德育目标做了具体的划分,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信息可能产生的几个结果,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共享思维及时效观念和创造精神,进而实现学生的网络道德、信息安全、信息辨别和科学精神。此外,纲要中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了解相关的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文化伦理及社会问题等,要科学合理、负责任地去使用信息技术。所以本文即对高中信息技术德育渗透的实施策略做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高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186-02

引言

高中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有关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思想,引导学生能通过信息技术了解相关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进而负责任地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相关的事。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德育观念,进而完善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信息技术人才。

一、主题渗透规范意识,培养学生网络道德

学生的规范意识培养主要需要从促使学生掌握规范知识、养成规范习惯入手,进而形成规范意识。形成规范意识后,进而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规范意识,就可创新教学手段,在信息技術教学中,慢慢渗透规范意识。而主题式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广泛,通俗来讲就是在信息技术教学时,先确定一个主题,进而使主题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了解相关的知识技能,感悟相关的德育精神,培养学生规范意识等等。

如教科版必修《信息技术与基础》第二章《信息获取》,教师即可确定一个主题,如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网络暴力”的相关信息。学生们即可根据章节内容确定信息来源,找寻相关网络暴力的信息。而利用搜索引擎等方式,能查找到近年来网络暴力的例子层出不穷。

如“最毒后妈事件”中儿童小慧的伤痕照片引发网友热议,当事件出来后网友们对“恶毒后妈”进行了长达半月的辱骂、人肉,而在此期间却并没有人去核实事情的真相,等到有关媒体调查后才发现小慧事件居然是故意策划只是为了吸取流量的。在长达半月的网络暴力中,最无辜的人就是后妈,但网民们辱骂的言语已经留下,对后妈造成的伤害也留下了。对于网民本身来说,这种未经查证的消息对于心智还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甚大。网友的盲目、自以为的正义造成了很多惨案。究其原因是网民们靠着一腔热血,完全没有培养规范意识,网络是个大的环境,任何消息、评论都应当是在查证后才能发出的,但网民们不了解网络相关规范知识,没有形成网络规范习惯,留评也还是靠心情。而教师在信息教学中就可通过案例来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学生们通过搜集相关网络暴力信息,如“德阳安医生自杀”、“明星花式被黑”、“人肉事件”等等,每个网络暴力的背后总有无辜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学生们通过讨论网络暴力相关案例,能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网民素质不高、自制力不强、缺乏网络道德规范和相关的网络规范意识等等。学生们了解到没有规范意识和缺乏网络道德的可怕性,而教师即可根据主题教学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文明上网、网上规范的意识,进而就能达到此节课的德育目标,即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网络道德。

二、细节渗透共享思维,引导学生辨别信息

培养学生的共享思维从本质上来讲,是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避免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出现浪费、重复。所以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够通过交流、沟通,进而集思广益,分享自己搜集到信息,在资源信息共享过程中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而学生在共享信息过程中,也需要仔细辨别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是可用的,是无害的。此时教师即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细节教学来渗透共享思维,而细节教学是通过挖掘案例信息挖掘细节,寻求真实,渗透德育,进而引导学生辨别信息。

比如上海科技版选修中第二章《信息获取》中第四节,就有关于“信息价值的判断”。教师即可根据“信息价值判断”这一小节内容,在细节教学中渗透共享思维,并引导学生辨别信息。如教师即可以就“柑橘蛆虫”事件做相关分析,引导学生去辨别信息。“柑橘蛆虫”发生在2013年,当时朋友圈转发的信息“广云橘子剥皮后,白须上有小蛆状的病虫……四川那边埋了一大批”等等,就因为这条信息,被无数媒体大V转发了一遍又一遍,网民们在没有辨别信息是否真实的情况下,就大肆转发消息,加剧人们恐慌的同时,也让全国各地的柑橘严重滞销。教师即可根据案例,学生们通过合作寻找相关“柑橘蛆虫”信息,在沟通交流中实现信息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辨别信息的真实性,进而证明信息的正误,培养学生正确辨别信息的能力。

三、辩论渗透时效观念,保护学生信息安全

时效性是信息技术中的特征之一,学生们要及时关注信息的最新动态和发展,确保信息的迅速,避免过时老旧的信息对德育产生负面影响。而学生在确保信息时效性时,还需要培养信息安全意识。教师也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信息安全。而辩论教学就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了解最新的知识和动态,进而确保学生通过筛选信息,了解信息后,能注意保护自我隐私,确保学生信息安全。

比如教科版必修《信息技术与基础》中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中,就有关于“做个有自我保护意识的文明网民”。教师即可根据“自我保护意识”这一小节内容,展开“网恋”相关的辩论。正方就网恋带来的危害,搜集案例和相关理论,对观点进行补充说明。而反方就网恋带来的好处,诸如有很多案例表明网恋也能结成婚姻等等。双方根据观点找寻例子展开激烈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举出的案例若是几年前的,教师即可在辩论中渗透时效性,几年前的案例已经不具备参考价值。诸如最近发生的“纹身男苦练萝莉音诈骗50万”的案例,就可证明网恋的手段方式已经在不停发生改变,进而培养学生时效观念时,学生根据案例了解到保护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案例的主人公就是在网络这个公共平台上泄露了自己的身份信息和财产以及家庭住址等等隐私信息后,被有心人利用,进而陷入了“网恋”这个圈套,不仅失恋还被骗了不少财产。

学生们在激烈辩论中,通过与时俱进的案例和作案手段,在培养学生时效观念时,学生也了解到了隐私信息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警惕性,保护自身隐私信息安全。

四、探究渗透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科学精神

创造精神和科学精神就是指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实践、去推理、去论证等等,进而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而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探究性教学恰好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动手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比如教科版必修《信息技術与基础》中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中,就有“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相关探究性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本章时,就可根据课文内容提问“人工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是不是人类特有的能够为人类所用?”、“常用的家庭扫地机器人、自动洗衣机等等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吗?”等等,通过相关问题,学生们在学习本章知识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如与小I智能机器人对话聊天、体验网上的智能翻译、与网上五子棋对弈等等,通过各种探究性方法,学生们经过思考分析后,能与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证实分析它,最后得出结论等。

而学生在此次活动中,通过实地与智能机器人对话、搜集资料、分析讨论等过程,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进而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渗透创造精神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精神,主要从主题教学方式中渗透学生规范意识,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精神;在细节教学中,渗透共享思维,引导学生能辨别信息;在辩论教学中渗透时效观念,保护学生的信息安全;在探究教学中,渗透创造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以上策略,就能促使学生成为既懂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能力,又能心怀德育精神和意识,成为合格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卫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范畴、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14(16):10-12.

[2]谢宜泳.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7(1):164-165.

[3]杨菊.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德育渗透案例[J].科学大众,2018(8):59-60.

[4]郭丽丽.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J].基础教育研究,2019(2):12-13.

[5]汪青梅.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J].新课程(下),2016(11):225.

猜你喜欢

高中教学德育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