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教学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使用

2020-08-21丁璐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丁璐

摘 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体系内关联作用发挥不明显,互动中课堂对话交流不足,过程中个性化需求关照不够等问题,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移动平台的融入能够提供动态的监测平台,帮助建立学生在线个体心理档案;提供交互性的交流平台,实现个体自我认同感的提升;提供开放的学习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要实现移动教学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必须要重视课程资源库建设,实现课程资源的立体化、个性化与全面化;树立学生主体观,构建民主、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高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技能。

关键词:移动教学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指出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大学生个体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应大力提升其教学的实效性,以保证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体系内关联作用发挥不明显。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结构化体系,一般分成三个主要部分,一是教育教学,二是心理咨询,三是心理活动,前两者占主要。在整个体系中,教育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相对集中的心理知识的普及与素质的提升的系统性活动,其实施的有效性与覆盖面要远远优于其他两个部分,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而心理咨询则主要服务于具有实际问题的学生,对象的针对性较强。在教育教学中,师生间常常就教学内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分享,学生在教学中的活动状况能够直接反应个体当前的心理状态,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表现痕迹与信息及时梳理,反馈至心理咨询中心,对于咨詢师评估来访者心理水平与发现心理危机迹象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可以极大地提升心理干预的效果与心理咨询的效率。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关的平台与工具辅助记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类表现与想法,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通,教学大多与心理咨询尚未形成合力,限制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互动中课堂对话交流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与人密切相关的课程。心理为每一个人所有,一方面它是公开的,为每一个个体所拥有,且具有普适性的心理规律,另一方面它也是私密的,为每一个个体所独有,同时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理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应该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个体与个体观念情感的碰撞与激荡,所有个体都关注到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心理要素上来,进行自我内心体验的表达,同时在互动与分享过程中“反思别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合理,与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有无区别”,[1]教师在其中适当地进行知识的普及与技能的启发,继而实现基于自我反思与自我认同基础之上心理素质的提升。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学过多围绕书本与教师间的单向传授,理想中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未能有效创建,导致交流模式单一,分享内容受到限制,学生个体未能在互动分享中亲历亲感,实现自身的反思总结。

3.过程中个性化需求关照不够。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是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如此。而且心理事关每一个个体,而每一个个体的心理需求都迥异,需求的背后隐藏的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心理问题与困惑,有时某些个体需求未能得到及时充分的满足甚至有可能触发心理危机,对个体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学多采用大班制,且教学课时有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设计方面多以普适性的内容为主,针对性不强,无法关照到每一个个体的需要。同时心理需求常常涉及到个体的隐私,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的私密性导致很多内容在课堂这一公共空间内难以进行分享与交流。尽管心理咨询能够弥补这一缺陷,有相关需求的学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但往往出于对咨询师的陌生与不信任导致个体对于心理咨询师的倾诉诉求不强,通过教学建立起来的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关系由于缺乏有效的渠道与平台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移动教学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提供动态的监测平台,建立学生在线个体心理档案。心理档案的建立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状态客观综合的记录。科学动态心理档案的建立将大大提升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性与针对性,为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衡量提供依据,提升危机干预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针对于不同的心理专题内容插入相关的心理测试内容与访谈内容,以帮助学生剖析自身心理状态,发现面临的心理困惑,这实际是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与监测,个体测试结果实际可作为学生心理档案的重要内容,形成动态的心理监测机制。但传统教学中,由于时间与方式的限制,无法迅速、全面地将个体随堂的测试结果准确统计并记录,访谈内容的。

移动教学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为教学的所有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实时、快捷,不受时空限制,操作简单,易于存储记录”[2]平台能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过程,并汇集成“教学与学习的大数据”。在平台的教学互动中,测试结果可以互动投票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全部学生心理测评结果的统计,而开放性的心理测试问题则可通过在线作业的方式同时完成并实现存档,。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完成对学生即时心理动态的掌握,深入了解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种类和严重程度,以及当前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惑。并在需要的情况下,根据平台中学生留下的学习轨迹进行深入挖掘,为个人心理健康水平评估以及心理危机干预预警等提供参考依据。可以说,充分利用数据平台能为个体心理提供全面的动态监测,提升个体心理档案的科学性与及时性。

2.提供交互性的交流平台,提升个体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体现为个体在自我觉察与对其他群体认知基础上建立的情绪情感体验。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心理发展阶段处于自我同一与自我混乱的矛盾期,自我认同感处于发展完善期,其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个体借助外在的日常生活,在与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与教训来形成与群体或社会的一致性与联系性。心理健康教学中,对于心理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建立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个体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并对于自身存在的心理冲突、消极情绪等进行比较定位,获得群体归属感,并以他人为参照物,学会自我建构与问题处理。

移动教学平台交互性强,利于展开分组讨论学习、移动学习和生活情境虚拟学习等教学活动,且整体的活动状况能够通过数据统计进行整体的呈现,这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实现与同龄人的交流与沟通,帮助个体在与群体的交流沟通中发现自身的问题,继而对个体潜在的心理障碍与心理问题获得一个客观的全面认识,并能在获得交流中寻找到与自身相近或相异的群体存在,获得群体的归属感。同时,教师也可充分利用学生互动的数据与内容,获得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认识,划分不同的学生群体,创造和谐包容的教学环境,在实践教学中利用群体的同一性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利用群体的特殊性提升学生心理的包容性。

3.提供开放的学习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的是群体而非个人,课堂教学多以群体心理特征为出发点,以班级作为授课单位,以普适性的心理知识为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外部引导与素质提升。但群体的心理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多元复杂的个性心理发展历程与心理发展障碍,普适性的心理知识能够为个体提供指向性与普遍性的发展建议,对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化的心理学习需求往往表现得较为强烈,由于教学的时空限制无法有效进行。且个体心理需求在大学每个阶段也有相对的特殊性,而心理健康课程一般针对大一新生,对于随后大学生活中潜在的心理问题无法做到贯穿式普及,也无法满足各个阶段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大数据下移动教学平台的建立能够从空间上对教学资源进行无限制的扩充,从时间上充分满足个体学习的自由化需要。教师可以联系学生专业特点、年级阶段、班级情况等方面有针对性为各班学生设计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媒介随时获取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同时,数据平台下的教学资源还能是“半结构化的,资源建成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半开放形态,持续动态生成”,[3]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轨迹的监测与挖掘,教师也能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更新与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需求,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三、移动教学平台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对策分析

1.重视课程资源库建设,实现课程资源的立体化、个性化与全面化。课程资源库是保证教师在线教学进行的重要前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支撑资源的存放场所,承担着收集、整理、加工、存放和传递课程资源这五项职责,教师依托教学资源库进行课程搭建和内容设计。可以说,移动教学平台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首要步骤就是建立课程的资源库。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在其建设与开发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它既要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契合性,也要注重课程素材的多样性;既要包含普适性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也要具有前瞻性,照顾到学生个体专业的特点,整合专业发展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个性化知识;既要符合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又要与学生的实际相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与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升个体学习的积极性;既要考虑到学生知识获得,也要考虑到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与考核。教师在资源库的建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知识,课程教学,心理辅导,专业知识等直接或间接经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与开发,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立体化,个性化与全面化。

2.树立学生主体观,构建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移动平台使用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学习在时间上获得一定延申,在课程教学容量上大大扩充,教师在角色扮演上更多的是充当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课程资源的建构者,学习不再是简单地由教师将知识进行传递,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建构,突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在于教师理念的转变,教师要建立学生自主求知应是课堂教学活动主体的理念,树立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发展的潜能。同时,为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设计方面更多的以学生现实相关与未来发展的心理需要为核心,创设案例情境,启发学生人生经验与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在具体化的心理矛盾中自觉,主动,深层次地实现相关心理知识与技能的发现,理解与应用。再有,移动平台使用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师生关系中更为强调民主氛围。只有在自由民主的空间中,学生才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房,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想。只有师生彼此打开心扉,才能实现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碰撞,所谓的润物细无声,所谓的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教学境界才能得以实现。

3.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高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移动平台使用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一个信息化的教学空间,其成功建立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前提是教师这一教学主体的信息化素养要满足教学需求。教学过程中资源库的建立,作业的发布与批改,课程资源的推荐与使用,微课的制作与使用,这些活动的组织都依赖于教师个体信息化素养的提升。

移动教学平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教师的信息化能力素养方面,首要在于提高信息技术知识素养,了解相关的信息化知识,认同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必要性,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现信息化的必要前提。同时,教师还要掌握相关的信息化知识才能了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利弊,既而能够在基于对传统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结合信息化手段,进行传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再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对于相关信息化设备的熟练操作,因此,还要提升教师信息设备的操作能力,掌握手机端,电脑端等基本操作方法,以保证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顺利实施。最后,信息化教学终归还是一种教学活动,信息化只是一种途径,它的成功与否也离不开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学会根据信息化教学特点,课程特点与学生特点设计教学,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内容的信息化整理与呈现,能够利用平台获取学生信息,反思教学内容,适当改进在线教学的方式与进度。

参考文献:

[1]林静,王玲玲,康著言,王世伟.基于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7):200.

[2]陈建文,贺青霞.“键对键”与“面对面”的联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8(03):34.

[3]姜显微.微信平台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分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8(02):197.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