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谱写“读”的新曲,谋划“教”的策略

2020-08-21张洁陈玉侠

关键词:诵读朗读阅读教学

张洁 陈玉侠

摘要:“读”, 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常客”;“教”,需谋划“读”的策略。在“读”与“教”的关系处理上,义务教育新课标明确提出,“教”要让学生多“读”,还要多看、多练,要通过朗读、诵读(合称“精读”)、略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训练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文本的艺术、方法、技巧,捕捉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关键词: 阅读教学;朗读;诵读;略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069-2

培养学生的语感离不开“读”,“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朗读、诵读(合称“精读”,另立门户,以示重要)、略读或浏览等。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谋划“教”的策略,就要在“读”中做文章,在读中顺句、在读中释义、在读中悟道、在读中建立知识体系、在读中提升思维品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的“读”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朗读:训练语感的强度

朗读,是产生语感的种子;语感,是朗读结出的果实。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带领学生走向文本“藕花深处”的一叶扁舟,语感则是通过朗读这叶扁舟在文本里所采摘的“莲蓬”。朗读如此至关重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打好朗读“这张牌”,让朗读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角色”。朗读,就是声音要清晰明亮的读,寿镜吾老先生是魯迅先生最怀念的老师之一,寿老先生教书的策略就是让学生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寿老先生自己也念书,而且带有体态表情,“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种念书的情趣,其实就是一种教学策略,是言传身教的教学策略,让鲁迅先生记忆犹新、刻骨难忘。

教书育人注重朗读,可以追溯到更远的年代。宋代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启迪我们,文本就是 “半亩方塘”,读通读透文本内容了,这面镜子似的“方塘”,就会清澈地映照着天上浮动的云影,如此清澈的“方塘之水”从哪里来?从朗读感悟中来。真可谓熟读精思方有“悟”,不读“悟”从何来?从《三字经》到《百家姓》,再从“四书”到“五经”,私塾先生、理学先生就是这样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现在看来,这种方法虽然陈旧,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言意能力却行之有效,值得借鉴。质言之,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先导,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没有朗读,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古代、近代教书先生注重学生朗读的教学策略,至今仍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是精华,就要汲取。看看肖培东、黄厚江、余党绪、王君等当代中学语文教学名流,她们是怎样扬弃的?她们的教学主张虽然有别,但是她们的课堂教学却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引导学生读文本,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读、接力读、重点读、角色读等,一节课的时间就让学生在文本里走几个来回。这种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教法是她们的“家常饭”,通过读,让学生感知文本的主题、琢磨文本的艺术、体会用词的精妙、把握节奏的快慢,是她们教书育人的集中体现。当然,在朗读中何处轻何处重、何处缓何处急、何处抑何处扬的机智指导艺术,也是她们的看家本领。

为了克服学生的朗读疲劳,可以变换形式进行,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品读谈体会,细读找配音等活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参与度。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在朗读活动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音乐要扣住文本内容,然后指出选择这个音乐的理由。讨论中,有的选《摇篮曲》,有的选《思乡曲》,有的选《春江花月夜》等等,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言以蔽之,有感情的朗读,变化形式的朗读,抓住朗读品语感,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有效路径。

二、诵读:提高朗读的厚度

《说文解字》曰:诵者,讽也。讽者,背诵、朗读也。《周礼·春官·大司乐》言:“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这里的“讽”,就是“背诵、朗读”之意。《汉书·艺文志》载:“太史试童学,能讽书九千字以上者,乃得为吏。”这是对“讽”或“诵”在字数方面的硬性规定。桂馥在《义证》中援引阎若璩说:“诵之者,抑扬高下其声,而后可以得其人之性情与其贞淫、邪正、忧乐之不同。”这是对“诵读”概念最为科学的诠释。如果说,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本念出来的话,那么诵读则是“抑扬高下其声”的背诵,并因不同的读者而会产生 “得其人之性情与其贞淫、邪正、忧乐之不同”的心灵感悟。常言道,熟能成“诵”,可见诵读比朗读的境界要高一层。初中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很有限,教师若不让学生诵读文本,尤其是对于篇幅短的文本,在没有让学生诵读的情况下,就对文本进行条分缕析,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拔苗助长,是不懂教育规律的乱弹琴,是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具体体现。

在阅读教学中,诵读有助于精准解读文本,有助于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比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先让学生诵读,然后以音定词确定主题,学生大多能从“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这九个词中形成九个物像,得出这些物像是欢快的、明朗的,根本就得不出“断肠人在天涯”的结论。教师并不急于否定学生的发现,而是再让学生诵读,结果学生又发现,作者将每种物像的前面都加上了一个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即“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字,这就改变了物像的属性,使整首小令变为一种凄凉、落寞、悲哀之感,人物的心情与境遇也让人产生一种怜悯与无助。还有一些学生通过诵读后的发现更独特:作者是通过对不同材料的举例、类比、渲染来表情达意的,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十一个内涵相似的意象重复叠加组合,虽无“秋思”二字,却“秋思”之浓,不愧被称为“秋思之祖”。

可见,诵读是有灵魂的。诵读是诵读者与作者心灵共振的触发器,诵读是作品与编者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的链接,诵读还是展示学生审美鉴赏力的一种仪式。作者情感的起伏与文字的表述若合一契,自然,诵读的要求也应体现这种心灵感应的若合一契。教学《爱莲说》一文时,笔者通过引领学生变换诵读形式的方法,以一字之情读出内容、一句之味读出韵味、一篇之美读出情意的三部曲,使学生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悟出“独”的内涵——它不仅仅是表达“只”的意思,更是直接流露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悟出“不染”——坚持操守,不随世俗同流合污;“ 不妖”——朴实自然,廉洁自律的性格特质。而“中通外直,不枝不蔓”更是表现了作者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独立个性。诵读几遍全文之后,学生又产生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疑问,作者独爱莲,为什么还要写别的花?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借“读”体悟。学生读着悟着,终于发现,原来写菊花是为了衬托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写牡丹,是讽刺那些追逐名利的富贵者,其实这也是一种反衬的写法。

这就是学生一遍一遍诵读后产生的精彩答案的一角。如果再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用诵读的方式进一步研读,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那么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不但“味”,而且有“道”,我们的语文课堂则会真正动起、活起来、乐起来、厚起来。

三、略读:把握对象的广度

所谓对象的广度,就是对象涉及的学习者、被学习的文体内容与文章篇幅。因学习者和文体特征及文章篇幅的不同,阅读教学的策略也略有不同。对于篇幅较短的诗词曲赋朗读或诵读,收效会好一些;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散文、剧本等,略读或浏览(相对于“朗读”“诵读”这样的“精读”而言)就显得十分必要。因为一节课45分钟,篇幅一长,一篇文本还不能读完,就下课了,学生会产生失落情绪;这时,若以略读或浏览的形式进行,学生就可以借助跳读、选读等形式自由灵活地控制时间、节奏,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

比如,教学散文《老王》,要求学生“品味语言,揣摩老王形象,理解愧怍之情”,运用略读就优越于朗读与诵读。通过略读,学生能很快筛选出老王善良、不幸的信息,从而悟出——神明的大自然,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魂、都有个性、都有人性,但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与才能却又不尽相同,杨绛先生愧怍什么?回顾自己的经历,看到某事错了,而事已过去了;良心发现后,负疚抱愧、追悔莫及,尽管当时不由自主,但是现在却愧怍不已。这是杨绛先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高度自律反省的愧怍,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愧怍。正是在这样的略读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获得了提升。

总之,通过朗读、诵读、略读等教学策略,训练语言感悟、积累语文知识、形成思维品质是让“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的必然选择。要谱写“读”的新曲、谋划“教”的策略,让传统教学方法的“老树”开出“新花”、结出“新果”,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定然会实现。

[参考文献]

[1]龚天雁.《老王》教学实錄[J].语文教学通讯,2019(12B):26-30.

[2]陶波.例谈阅读技巧训练的三种方法[J].语文建设,2019(07):49-51.

[3]邱俊.随文学言,探究求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2中旬):41-43.

(作者单位: 安徽省怀远县双桥中学,安徽 怀远 233433)

猜你喜欢

诵读朗读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