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活教育”思想述评
2020-08-21李小志
李小志
摘 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他立足中国国情,合理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和科研方法,提出“活教育”思想,包括“活教育”的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论。
关键词:陈鹤琴;活教育;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
陈鹤琴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思想,重视心理实验,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扎根教育实践,提出“活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当今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缘起
1.“活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活教育”思想的产生是基于对传统旧教育的批判和破除。封建主义旧教育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是死教育、腐化的教育,而“活教育”是“活”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教育。为了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必须推陈出新,用“活教育”代替旧教育。
2.“活教育”提出的理论来源。陈鹤琴师从杜威,借鉴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之精髓,即反传统精神和实验精神,以科学实验为依据,审视中国教育,推行新教育主张,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活教育”思想。
3.“活教育”形成的实践基础。在提出“活教育”思想之前,陈鹤琴开展了许多实验项目,例如,他以儿子陈一鸣为观察对象,研究儿童身体发展特点和规律;1923年,他在南京创办鼓楼幼稚园进行实验研究和教育探索;1929年之后,他主导组建中华儿童教育社,开展各项教育研究活动。
二、“活教育”思想的内容
1.“活教育”的目的论。陈鹤琴“活教育”的目的有三个层面,由抽象到具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1)做人。“做人”是“活教育”最基础、最普遍意义上的目的。陈鹤琴认为,人具有社会性,难以脱离社会而存在,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涉及如何“做人”的问题。这个人,他热爱人类,有博爱精神;他热爱真理,捍卫真理权威。人的一生都在面临如何做人这个哲学问题,而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活动,首先要教人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活教育”目的论的逻辑起点。(2)做中国人。“做中国人”是站在国家层面上的“活教育”目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和文化,每个国家的国民,其血液中都流淌着民族文化的基因,都肩负着国家所赋予的责任。因此,要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懂得如何做一名合格公民。在我们中国,国民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学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如何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热爱自己的同胞,如何建设和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贡献。这体现了“活教育”目的的民族性。(3)做现代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放眼世界视角上的“活教育”目的,也是教育目的的最高层次。“活教育”思想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直至当时,中华民族已历经一个世纪仍未摆脱列强欺辱,仍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双重任务,这项重担需要“现代中国人”来承担。作为“现代中国人”,不仅要体格健全,而且要视野开阔,有世界眼光,具备创造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和服务社会精神。这体现了“活教育”目的的时代精神和世界视角。作为“现代中国人”,不仅要为中华民族独立而奋斗,也要为世界和平做贡献。
2.“活教育”的课程论。陈鹤琴反对将书本知识绝对化,提倡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主动探究,获取真知。(1)“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陈鹤琴主张,书本教育会使学生脱离社会和自然,僵化的书本知识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知识宝库,应该让学生置身大自然和大社会之中去获得直接经验和知识。这样的知识不仅容易理解,而且更科学。当然,陈鹤琴并非完全否定书本作用,问题是不能把书本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材料,这样会把学生变成“书呆子”。书本作为间接知识,可以让学生作为参考,拿到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2)“五指活动”课程。陈鹤琴反对分科教学,认为那样违反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发展规律,应该把儿童该学的完整地、系统地教给他们,活动课程就是好的形式,因此提出了“五指活动”新课程方案,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文学活动。“五指活动”就像人手的五指,相互联系,构成一体。这种课程类似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融合課程,还儿童生活以本来面目,有利于他们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知,更能激发学习兴趣,突出了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陈鹤琴“活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1)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包括:凡事儿童自己能做的、能想的,应让他自己去做、去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他怎样学……这些原则是陈鹤琴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是他对“做”的内涵的深刻理解及具体呈现,遵循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让儿童主动做,亲自动手,切身实践,自主思考,既能激发思维和创造力,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能实现手脑并用,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2)“活教育”教学的四步骤。“活教育”教学分为四步:第一步是实验观察,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第二步是阅读参考,通过收集、阅读参考资料获取间接知识。第一步获得的直接经验和第二步获得的间接知识互为补充;第三步是创作发表,儿童把从前两步获取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加工,以文字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四是批评检讨。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学习收获,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四个步骤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逻辑严谨,每一步都体现了学生以“做”为基础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苏刚,庄云旭.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J].现代教育科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