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乌杂龟及其亲本的繁殖特征与养殖效益分析
2020-08-21贺刚付辉云方春林何力吴斌费春平
贺刚 ,付辉云 ,方春林 ,何力 ,吴斌 ,费春平
(1.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39;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23;3.江西金龟王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江西 上饶 334400)
中华花龟Ocadia sinensis、乌龟Chinemys reevesii分别隶属花龟属和乌龟属。中华花龟俗称花龟、珍珠龟、台湾草龟(简称花龟,下同),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乌龟又称泥龟、草龟,在我国广泛分布,是常见的养殖龟种[1-2],都具较高的药用、观赏和科研价值。近年来龟类野生资源持续减少,有必要开展新品种人工繁养殖。
近年来,已发现20多种杂交龟,新品种数量不断增加,但相关研究甚少,仅见金石杂交龟[3]和乌花杂交龟[4]。迄今,国内外学者在龟类的形态[3]、繁育[5-6]、生长[7]、分布和亲缘关系[8]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随着市场对龟鳖产品的质量要求,不同龟种的养殖模式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为研究优良龟种高效绿色生态养殖模式,采用两种养殖模式分别对乌龟、中华花龟及杂种F1代进行养殖试验,分析了各试验组的繁殖性能、生长速度和成本效益,为龟类繁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试验用繁殖亲龟来自江西省乌良种场培育10多年的原、良种,共4 000余只。雄、雌性乌龟体重200~350 g、1 250~1 750 g,雄、雌性中华花龟 400~900 g、1 750~3 000 g。试验用乌龟、中华花龟及杂种F1的卵均由良种场自行繁育,分别在2015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进行交配繁殖后孵化。
1.2 亲龟培育和繁殖
亲龟培育池为人工池塘,分3部分连接。下部为池底;周围为0.8 m×0.8 m的挡板,坡度约30°,供投饵及活动;外周为1.8 m宽的产卵场,顶棚为石棉瓦封盖。繁殖试验分4组,分别为乌龟♀×乌龟♂(Ⅰ组)、中华花龟♀×中华花龟♂(Ⅱ组)、乌龟♀×中华花龟♂(Ⅲ组)、中华花龟♀×乌龟♂(Ⅳ组),每组雌雄比为4∶1。亲龟投喂以种龟专用配合饲料为主,蛋白质含量41%,以小杂鱼、虾和动物内脏为辅。
1.3 卵的采集和孵化
各组亲龟产卵24 h后挖出卵,记录产卵日期、每窝卵的数量、卵重、卵长径和卵短径。根据受精卵是否有白斑而剔除未受精卵,在受精卵上用记号编号。在温室中进行人工孵化,孵化箱为60 cm×40 cm×12 cm;蛭石作为孵化介质,孵化期间蛭石湿度为20%~25%;孵化温度控制在28~32℃。孵出的稚龟约5 g/只,记录孵出稚龟数,统计受精率、孵化率。待破壳的稚龟卵黄囊消失后,定期测量体质量、背甲长及宽、壳高。
1.4 养殖试验
各试验组均分全程温室养殖和二段法(温室+外塘)养殖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全程温室养殖在室内进行。周年保持水温30℃,温室水泥池每个25 m2;各试验组稚龟放养数量为800只,到一定规模后需分池,减少单池数量,养殖时间为乌龟18个月,中华花龟、杂种F1代12个月;各组龟可作为商品龟出售。二段法养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同上,在温室进行,试验龟达一定规格后,转移至外塘生态养殖。单池面积500 m2,呈长方形,水深1 m。外塘单池放养乌龟、中华花龟、杂种F1代各2 600只,雌龟2 000只、雄龟600只,养殖时间18个月。各试验组进行正常的饵料投喂和养殖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繁殖性能
不同性别的种龟个体差异较大。成熟乌龟雄性体重远小于雌性,中华花龟的差异相对较小。雄性亲本乌龟平均体质量250 g,雌性乌龟平均体质量1 500 g;雄性亲本花龟平均体质量650 g,雌性花龟平均体质量2 400 g。一般繁殖雌雄数量比为3∶1或4∶1为宜,在江西地区交配时间多为4月底至6月初。
产卵时间从4月下旬开始,至7月中旬结束。乌龟、花龟大多为5月上旬至6月下旬产卵,每年产卵3~4次,多为28~30枚。乌龟、花龟的产卵高峰期略有差异,不同试验组(母本)产卵量及产卵时间分布见表1。由表1可知,乌龟产卵高峰期在6月,其次为5月;花龟高峰期在5月,6月次之;而杂交试验组高峰期因母本而确定。
该次试验孵化温度为28~32℃,各组平均孵化时间为55 d。经统计,各组受精率均达到80%以上,孵化率约65%。
表1 不同试验组(母本)产卵量及产卵时间分布
2.2 生长速度
各试验组孵出的稚龟,全程均在温室养殖。乌龟(Ⅰ组)养殖18个月后,出池规格为雌龟650 g、雄龟150 g;花龟(Ⅱ组)养殖12个月后,出池规格为雌龟700 g、雄龟225 g;杂种F1代差异不大,杂种龟(Ⅲ组、Ⅳ组)养殖12个月后,出池规格为雌龟650 g、雄龟200 g。经统计,各组出池存活率均在85%以上。出池后部分龟转入外塘,养殖18个月,即二段法外塘阶段养殖。乌龟(Ⅰ组)出池规格为雌龟850 g、雄龟200 g,成活率达 90%;花龟(Ⅱ组)出池规格为雌龟1 500 g、雄龟350 g,成活率达92%;杂种F1代差异不大,杂种龟(Ⅲ组、Ⅳ组)出池规格为雌龟1 300 g、雄龟300 g,成活率达91.5%。
2.3 效益分析
各试验组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及效益分析如下。温室养殖模式下,各组的苗种成本不同,乌龟、花龟及杂种F1代分别为8元/只、10元/只、杂种龟14元/只;其他成本是相同的,其中饲料系数2、能耗1.5元/只、人工0.2元/只、折旧塘租0.1元/只,各组成活率达75%;乌龟、花龟、杂种F1代出塘单价分别为90、56和120元/kg。而转入外塘后,有所增加成本是饵料系数2.5、折旧塘租0.3元/只,各组成活率达90%;出池塘后单价分别为140、100和 260元/kg。
3 讨论
从品种生长和效益看,大规格乌龟商品龟生长周期需要3年,而花龟、杂种龟需2.5年。乌龟生长速度缓慢,而花龟、杂种龟的生长速度较快。就品种价值来说,乌龟的单价要高于花龟,小于杂交龟。在养殖成本相同情况下,杂交龟的养殖周期短,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饲料使用率高,且品相较好、观赏价值高,养殖数量少。相对来说,市场风险较低,与其他龟类相比,效益较为可观。但养殖总量规模较大时,价格可能会低于乌龟。
从不同养殖模式来看,“温室+外塘”二段法养殖可以较大提高温室龟鳖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在外塘养殖后,抗病力增强、更具有活力,口感更好。因此,从生态养殖、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看,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