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产业富民
2020-08-21刘骏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刘骏娇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收官之年,乘着产业扶贫东风,从江县突出基层党组织优势,全力打造“庭院经济”“红色联盟”“组团经济”三大经济发展模式,全县呈现出党建强、产业旺、百姓富的良好态势。
近日,一场庭院式食用菌产业观摩会在从江县翠里乡召开。当天,高忙村的农户收到了从江县菌丰科技有限公司发放的食用菌保底收益9160.5元,大棚补助15584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收官之年,乘着产业扶贫东风,从江县突出基层党组织优势,全力打造“庭院经济”“红色联盟”“组团经济”三大经济发展模式,全县呈现出党建强、产业旺、百姓富的良好态势。
支部示范 打造庭院经济
5月29日,记者走进高忙村,只见高忙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永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第二季食用菌栽种,组织培训农户、查看菌棒注水、菌棚通风情况是他最近工作的常态。
“种一年食用菌胜过种10年庄稼,过去,一亩田种水稻收成只有600斤谷子,今年种食用菌,一亩种2万棒,收入最少也有2万块钱。”李永通指着眼前的菌棚笑着说,村里的闲置土地,如今全都变成了金山银山。
高忙村位于从江县翠里乡西部,有耕地682.65亩,其中田土657.65亩,人均0.79亩。全村833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为46.46%,是典型的贫困村。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发展产业是改变贫困的最好路子,因此,高忙村选择以党支部示范、党员引领的方式,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种植。
2020年初,李永通与高忙村村支书邓昌德和十几名党员干部主动站出来,发动群众利用村寨闲置土地资源,在房屋边、林地边、球场边、庭院边建设11个菌棒大棚,大力发展庭院式香菇产业,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带动群众增收。
“在高忙村,我们不仅建好了党支部示范菌棚,还鼓励党员加入带动村民脱贫的队伍,建起了10个党员菌棚,覆盖15户82人。”李永通告诉记者,党员干部学在前、跑在前,每天,党员干部都会去菌棚里,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
为解决农户种植后顾之忧,高忙村党支部与从江县菌丰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按照“公司+合作社+党员+贫困户”模式,公司提供菌棒、收购、销售、人员定点驻村指导,农户负责管理采收。
庭院经济初见成效,5月8日,高忙村第一季22000棒食用菌采摘14537斤、销售收入43611元。
党员带动 组建红色联盟
曾经,洛香镇宰孖村是一个地处偏远的贫困村,全村287户人家在大山里过着清贫的日子。2001年,因为种植何首乌改变了当地村民的命运。
2020年仲夏时节,宰孖村的田间地头,满田满地的何首乌绿叶葱茏、长势良好,不少村民在施肥和除草,一派热火朝天,他们期待今年有个好收成。
“今年我们种何首乌,比种水稻省事,技术方面有县农技专家来指导,前年我种了2亩,获得7800元的收入,今年比去年多种了2亩。”村民石庆堂说。
“我之前是抱着试试的心态,率先在自家的农田和荒地上种植何首乌5亩、金钩藤30亩,获得了27000元的收入。”宰孖村支部书记石国章告诉记者,开始种植何首乌时,宰孖村只有几户农户种植,不成规模导致产品售价低。
农民要致富,党员要引路。石国章深知只有与群众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用,才能集中力量办好事。
因此,石国章决定把种植何首乌和金钩藤作为村里面的主导产业来发展。一时间,石国章与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与村民算收益账,以承包荒山、土地流转等方式鼓励村民种植何首乌,掀起了大种何首乌中药材的热潮。
为解决产业散、少、短的难题,让村民吃上产业饭,宰孖村“两委”结合村情实际成立了从江宰孖农业利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农户 合作社+企业”的规范运营管理,带领全村302户(其中贫困户83户)参与种植何首乌563亩、产值200多万元,种植金钩藤390亩、产值15万余元,有效帮助当地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种植何首乌给宰孖村铺开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致富路,现在,宰孖村的村民买上了小汽车,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房,村容寨貌焕然一新。
从江县高忙村第一季22000棒食用菌丰收,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高忙村委会供图)
同向发力 壮大组团经济
硬化路通村到户,青山掩映下的一栋栋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村美民富的高开村跃然眼前。
5月28日,翠里乡高开村支部书记潘祥庆的电话一个接一个,今年高开村第一季食用菌获得丰收,坐在办公室里的他正忙着统计相邻村寨贫困户的分红情况。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翠里乡,相邻村寨贫困户也有分红,这得益于当地走抱团发展的路子。
乘着从江县四大扶贫产业(食用菌、林下鸡、百香果、蔬菜)发展的东风,高开村率先调整产业结构,大力种植食用菌,一举摘掉曾经贫穷落后、产业单一的旧帽。
“在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为实现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我们实行以高开村为核心,辐射周边贫困村,如滚合村、舒家村、翠里村等7个村80多户贫困户联合发展。”潘祥庆说。
以食用菌产业发展为利益联结纽带,高开村党支部抓统筹、创载体、出思路,绿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定标准、出产品、塑品牌,参与农户建基地、强管理、采成品,大家各司其职,共同解决食用菌发展中存在的难题。
2018年以前,舒家村的贫困户邓必春没有技术,没有收入,过去的生活正如他所说“那段日子真是苦不堪言”。
2018年,邓必春进入合作社,一边种植食用菌,一边在基地务工,经过一番努力学习种植,他家种下了1.2万棒食用菌,每年增加收入3万余元。当年10月,邓必春不仅脱贫了,现在他还成为合作社里的技术骨干。
“今年,我们又扩大了食用菌规模,在2017年9个菌棚的基础上新建了19个棚,新增菌棒9.3万棒。”潘祥庆介绍,产业带给百姓的红利是可观的,贫困户不仅有70%的比例分红,基地还解决了就业,乡亲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