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基本内涵、实践困境与推进路径

2020-08-20于晶郭学庆季华董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2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专业课思政

于晶 郭学庆 季华 董丽

[摘           要]  医药卫生行业职业的特殊性更加凸显了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从剖析“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入手,结合高职医学院校的特点,分析其“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推进优化建议。“课程思政”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其内涵是秉持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课程育人的全覆盖。目前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实践中还存在教师“重术轻道”,忽视价值引领;学生功利主义,思政学习兴趣不足;课程思政与专业课内容“脱嵌”;缺乏推进与保障机制等实践困境。可从建立提升机制,提高教师思政理论与教学技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教学设计;协同打造“金课”;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方面优化促进。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高职医学院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108-03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推动思想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提出:“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制定开展‘思政课程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2]

国家医疗水平关系民生工程,与人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医药卫生行业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医疗技术,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高尚的医德,救死扶伤的坚定信念。高职医学院校肩负面向基层培养医务工作者的教育使命,其“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关乎学生综合素质,牵系中国健康战略未来。而长期以来,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从思想意识认知到具体的实践过程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对“课程思政”本质内涵进行解读,分析当前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困境,并提出实践路径,对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源起及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源于上海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过程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求的探索。2005年,上海启动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连续发布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由此,在高校领域内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困境,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脱钩”等问题也逐渐引起重视。为破解上述难题,2013年起,上海各高校力图构建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品牌课程,引起普遍关注。而后,许多高校也纷紛借鉴学习,“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被开启并成为当下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3]。

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学界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诠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即“课程观”与“理念观”。“课程观”认为,“课程思政”的着力点仍然是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包含关系,前者可以涵盖后者;还有些学者认为,二者是互补性关系,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定位与社会期待,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4]。“理念观”认为,“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加一项活动,而是一种课程理念,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育人理念以及在此理念下开展的实践活动。关于“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讲话中凝练提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

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实践方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二者虽然有不同的侧重、不同的载体与实施主体,但有共同的教育目标。“思政课程”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通识内容,主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开展的公修课程,其重点在于强化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政治认同和价值导向,以显性的教育方式为主。“课程思政”的概念体现在理念层面,贯彻于教学实践之中,是在专业教育或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专业课教师具有较强的“立德树人”意识,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行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5]。这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相关学说,而且具有特色化的专业区分。“课程思政”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得以丰富、外延得以拓展,吸引力和感染得到提升。总体而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其核心内涵都是育人,责任在于思想价值引领。

二、高職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困境

高职医学院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要理念先行,教师是实践的主体,学生是受体,平台机制是保障[6]。形成“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模式是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理想状态。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方面的困境。

(一)高职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重术轻道”,忽略价值目标

教师是践行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核心教育目标的直接参与者,是大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与实施者。“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达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主观认知、意愿、能力与投入力度。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的高职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意识形态、信仰信念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重视程度不足,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意识薄弱,“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不足,他们更倾向于向学生传授对学生工作、就业有短期直接作用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很多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政专业背景,他们长期从事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也不能全面深入了解,感觉“课程思政”无从下手。此外,限于日常教学、科研工作、晋升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甚至有些专业课教师在思想上还会将“课程思政”当作是一种额外的工作负担,唱反调、拉错调,认为上好专业课本身就是一种“课程思政”,不愿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中投入时间精力认真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7]。

(二)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功利主义思维模式,对思政课兴趣不足

高职医学院校各专业学科的专业性强,大多数学生是理科生生源,他们的人文素养相对不高。很多学生存在功利主义思想,更重视今后职业中能带来实际利益与回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高职医学院校学制短、课业重,学生压力较大,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知识及技能需要熟练掌握,因此学校往往也会对学生考试有更高的要求。除了理论过关,学生在校期间还要完成专业实习,参加职业技能考试等。总之,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业压力更大,他们的思维模式也更加功利主义。

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有很多高职医学院校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是独立的两个领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并不能对自身专业技能和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带来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他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足,往往是走马观花,以考试顺利过关为目的。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也只能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开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部分医护及专业技术人员思想政治素养薄弱、职业道德品质不过关,出现收受红包、天价医疗、医疗腐败、操作应付等现象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心全意服务患者的高尚情怀、爱伤意识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学校开始,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高职医学院校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实践而忽略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必然会遭到质疑。

(三)“课程思政”与医学专业思政元素“脱嵌”,有效融入不足

课程是专业课教师教育教学,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平台载体。思政课程既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对思政课程的代替,更不是额外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学,其理念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专业课教师隐性、渗透性、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下接受熏陶[8]。如何挖掘、提炼以及转化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做到其与不同专业课程的衔接,实现“术”与“道”的交融,最终将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9],是专业课教师面临的挑战。目前,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很多高校已经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普遍存在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思政教育显性化的问题,由此也带来缺乏课堂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和时效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切实研究解决。

(四)缺乏“课程思政”实施的推进、监管与反馈机制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大都由教务部门设计,以课程建设的方式推进,针对如何落实的问题,缺乏顶层的制度安排、过程指导、经费支撑。在效果评价上,尚无可依据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总体来讲高校“课程思政”在统筹设计的机制体制上存在不足。“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有效落实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党政、教学管理部门、教师的全面协同参与。另外,目前高职医学院校都已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方案制定的原则更多地注重了就业导向、知识结构和职业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对政治素质的要求则倾向于简单、模式化,没有在制定培养目标中得到充分重视。评价机制是检验“课程思政”开展效果的重要举措,也是指导教师改善工作,激励教师积极性的重要依据,而目前在“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上还非常缺乏,这也是制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高职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向

(一)建立提升机制,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意识与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引路人,专业课教师自身首先应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家国情怀。因此,高职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级会议中有关“课程思政”的讲话精神与深刻内涵,充分认识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重要性,避免功利主义思想,秉持“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目标,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教育素材,备好课,备精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伦理、医生职业道德等价值观念等渗透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针对专业课教师“思政课程”意识与教学水平不足的问题,高等医学院校管理部门应予以重视,建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技能提升或辅助机制,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职业道德以及社会主义信仰信念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全面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思想认知水平,使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二)堅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学设计,课堂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只有学生将课程思政的知识接受、应用并内化成为其成长路上的价值信念时,课程思政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当代大学生对自我意识和自主感的追求强烈,理性思维能力有限,不喜欢宏大叙事风格的价值传授方式,易于接受富含生活化情景元素的问题分析和价值引领方式[10]。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政教育比喻成吃盐,“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这充分说明了均匀和适度的重要性,均匀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适度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既不能浅尝辄止,也不能矫枉过正[7]。因此,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开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以喜闻乐见的生活化形式开展,避免说教式、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此外,理论教育要结合实践,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思维,整合校园资源,充分利用党团活动及课外实践平台,创造良好的校园外部环境,将“思政”的理论知识内化为价值观念创造条件。

(三)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协同打造课程思政“金课”

专业课是落实“课程思政”的载体,医学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科学,其中蕴涵的很多人文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交融性以及内在契合性,这是在医学各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要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为高校“课程思政”开展提供了政策性指导。高职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组织管理职能,集中学校及各专业系部优秀教师资源和思政课教师资源,协同合作,开展集体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深化“课程思政”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研究,结合各专业学科建制,培养方案及专业特色,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素材,率先打磨一批针对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群体课程思政“金课”,以“金课”作为基准课程,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其他各个专业的教师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形成自身的特色“课程思政”教育课堂。

(四)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协同育人机制,制定评价标准

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开展要从学校总体管理角度,突出顶层设计与协同效应。学校要从责任分工、组织保障、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在责任分工与组织保障上,设立思政课程“耦合育人”领导小组,由学校书记统筹、把关,各专业系部书记担任组长,集合思政课与专业课优秀教师资源,成立系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团队,切实将思政教育元素体现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之中,落实在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专业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之中。同时,将全面提升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及能力融入学院整体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新教工的入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中增加课程思政的内容。结合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探索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在教师聘任以及年终考核中纳入“课程思政”教育落实效果评价内容,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或团队予以奖励。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探索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规律:学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2):145-152.

[2]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611(15):4-10.

[3]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6):45-51.

[4]陈会方,秦桂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9(9):53-55.

[5]罗仲尤,段丽,陈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251(11):138-143.

[6]钱欣,曾宁.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研究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6):155-157.

[7]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4):174-179.

[8]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578(1):43-46.

[9]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3):11-14.

[10]赵志伟.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脱嵌性问题研究:以社会科学类课程为例[J].中州学刊,2020(4):88-92.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专业课思政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然逻辑、实践探索及思考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英语笔记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