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
2020-08-20何宏晔
何宏晔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一个很好的媒介。高职语文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助推,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因势利导,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让课程思政借助优秀传统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高职语文;传统文化;立德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010-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塑造高尚人格”为价值引领,以“贵和”为基本价值取向,以“推己及人”为思维方式,以“修齐治平”为理想追求。它铸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培育了炎黄子孙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思政教育中,有助于高职语文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就是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味良药,联合使用效果最佳。”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金钱观、生死观,这是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内容,更是语文知识魅力所在。
一、建立健全激勵机制,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把校园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中
校园文化是学校传统、精神、价值理念的综合体现,具有内在的教育导向,对育人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递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丰富课余生活、消除不良情绪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健全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营造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再把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到语文思政教育教学中。
高职语文的学习内容包括很多传统经典作品,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情操、坚强的意志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情感,无不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有风助火势、借力打力的作用。教师要巧妙机智地从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入手,在思想感情上迎合学生的口味,更容易走进学生的情感深处,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在感悟反思中提升自己。教师要明确铸魂育人的目标,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特征、个人家庭情况,整合教育资源,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以清晰的理论讲解引导学生,以透彻的分析说服学生,以动人的案例感染学生,以精通的专业理论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技巧,关注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传统文化阅读中充分汲取营养,开阔视野,提升修养,让学生在用更新的方法和视角去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的喜悦中获得新的认知和成功体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素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竞争力。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为课程思政搭建实践平台,强化教育践行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存了深厚的民族凝聚力,时刻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水平整体偏低,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较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自主学习意识差,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都相对较低。我们要把语文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提高学生面向生活的语文能力,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学生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励志成才、有责任心、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别人、学会知耻后勇、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帮助他们学会在多元价值中进行比较、选择、思考,锻炼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培养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和人文素养。如:通过道德讲堂活动,加深学生对“仁义礼智信”“孝老爱亲”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帮扶“建档立卡户”等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知识讲座、各类读书活动、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平台,深化语文思政教育内涵,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来完成课程思政的经世致用,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智慧支撑。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共存,把个人与集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融合起来,如“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伦理观念与博大的仁爱精神一脉相承。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的经世致用,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传统文化的首要任务,它不仅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宽广胸怀,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华夏儿女的重要精神支撑。高职学生在思想和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学习自觉性较差,专业知识基础薄弱,知识储备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较差;部分学生旷课严重,作业抄袭问题突出,考试抱侥幸心理;少数学生拖欠学费,不按时偿还助学贷款;就业过程中随意毁约,缺乏职业精神和责任担当,缺乏诚信等。我们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量体裁衣,让学生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我们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发愤图强,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意志抉择和动机取舍中。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凝聚力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也是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综合考量,在为人处世中能学以致用。
在课程思政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习轻松愉悦,把校园变成培养人才的摇篮、个性发展的乐园,才能造就学生凡事有主张、做事有决心,凡事不抛弃、不放弃、有毅力,在未来的道路上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而且能不断自我成长,这将成为受益终身的立身之根、做人之道、成业之本。
四、知行并重,知行并进,践行课程思政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能力养成和身心全面发展的主体。色彩缤纷的今天为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注入新鲜的血液,赋予了时代内涵。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意识,都是推动民族进步发展的智慧动力;和谐社会发展理念同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不谋而合,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是相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诚信”,要求我们做人要誠实守信,传统文化中就有“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磨砺了民族风骨,洗涤了民族灵魂,反映了时代脉搏,顺应了发展规律,壮大了奋发图强的力量,更有人情味。
语文课包含的知识面很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银幕影星、导演,如电影画面的某个细节,台词和流行语等,它的人文性、思想性、广博性、政治性无处不在,教师要有的放矢,采用适合学生的教法,把握完整的知识结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点知识、抓重点、训能力、练技能、提素质,以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为着眼点来进行思政课改,这不仅可以使我们的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升华,同时也能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正能量,以此激发学生真正做到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知行并重,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提高课堂质量、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五、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要让每一位教师承担好育人责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好育人作用。把‘干巴巴的讲解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的过程,是把教师的‘我要告诉你向学生的‘我想学什么转变的过程,是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过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不断完善人的人格和道德修养,培养责任担当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智慧资源和精神支撑,是塑造高职学生健康人格与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的宝贵文化财富,通过传统文化的助推,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因势利导,全面做好课程思政育人工作,让课程思政借助传统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思政蓬勃开展的最好载体,它助推语文思政有温情、有亲和力,求真务实,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李莹.中国传统文化与创造教育:谈一种隐性负影响[J].学理论,2011(29).
[3]陈向平.素质教育与能力训练:高职人才培养的两翼[J].江苏高教,2014(3).
[4]李申申.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邵婧博.中国教育现状及思考[J].才智,2016(16).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