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点发力“稳投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08-20吴雪

商场现代化 2020年13期
关键词:投资高质量发展

吴雪

摘 要: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特别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合作进程停滞不前,国内经济增长缓慢的态势。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其自身的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要想保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稳投资”就是最有利的抓手。所以短期内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多点发力“稳投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投资;高质量发展

一、为什么要用“稳投资”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运行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根据经济周期理论,可以判断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经济长周期底部阶段,在这一阶段,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无疑会给经济带来强劲的动力。但是,同时也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各国为了复苏经济,普遍采取扩大货币发行和增加财政支出的政策,这就必然导致政策的边际效应不断下降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把短期的政策刺激当作长期的政策战略,不仅不能够带来经济的增长,反而是给经济注入了极其不稳定的因素,从而使得政府的财政保障力度下降,甚至有可能使得政府的公信力荡然无存!

当然,我们也知道,解决危机最核心的手段是结构改革。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自我国提出改革开放的口号以来,就在不断进行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近年来又提出“供给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三去一补一降”等等举措,无一不是着重进行结构调整,以期更合理的经济结构带来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但就短期内而言,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我们所熟知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那么为什么单单选择“稳”投资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呢?这主要是从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出发得出的结论。我们知道,需求主要包括内需和外需。从需求的角度看,消费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短期来看,消费易受到热点刺激,但从长期来看,消费主要还是取决于收入,就是我们常说的收入决定支出,而收入水平的提高并非短期能够实现。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我国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持续下降的。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另一动力,不仅能够创造有效需求,而且能够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国民经济结构。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形成了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在消费相对稳定甚至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出口环境不断恶劣的环境下,稳投资无疑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现实、最有效的手段。

但是,自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的主导作用是逐年下降的,这是我国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逐渐转变以投资促发展的方式,也就是我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也成为“十二五”的主基调。至此在以后的几年中,投资的地位不断下降。2017年中央提出“六个稳”的工作任务,也就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这六个稳囊括了我国经济的主要方面,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指明了方向。2018年,中央连续两次强调“六个稳”,特别强调稳投资就是为了稳发展,明确了将稳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至此“稳投资”重回中央舞台的聚光灯下。分析这些年我国投资增速回落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制造业投资下降。实体经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收益和成本。一方面是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的利润率不断下滑。这几年我国的国内需求较弱,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但总体结果不理想。国外的需求,也就是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明显降低。一般来说,出口增长10%,会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4%左右。但自金融危机以来,整个大的环境不理想,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同时随着我国制造业不断调整,我国出口产品不再具有绝对的价格优势,这一切都在不断减少出口收益。另一方面,制造业的成本却在不断上升。“民工荒”、“用工荒”的出现,使企业不得不考虑用机器替代人,所以本世纪的前10年在我国东部地区出现了设备更新换代的投资热潮;在2017年因為环保的强制性要求,很多企业也被迫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更新换代。但是近几年,实体经济投资特别是重化工业投资在不断收缩。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房地产业的调整。地方政府的资源主要就是资金和土地,它运用这两个手段可以有效带动居民的消费,刺激本地经济的增长。房地产业的投资,影响在两个方面——直接影响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间接影响的是相关的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如建材、装饰装潢、配套服务等。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人民对住房的需求在2013年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这一年,全国城镇户均住房达到一套。此后,我国的房地产业不断出现泡沫,国家也是不断调整相关政策,我国在房地产业的投资也不断走向理性。第三个方面的原因是基础设施投资的回落。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在2003年达到了高峰。之后的几年,我国投向基础设施的占比是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国家不断地向市政、公路、铁路等投入的增加,那些能够带来较高收益的项目越来越少;政府为了配套投资而不断加大的债务风险,进一步束缚住了投资的手脚。

二、如何通过“稳投资”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投资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稳投资工作,甚至形成了投资规模的扩张或收缩能够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过冷或过热,也就是大规模投资的周期能够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周期。我们强调“稳投资”,依然应该遵循新时代特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1.投资应当投向哪里

政府要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业,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要投向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要投向“保就业”、“促民生”的行业,切实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一是要投向制造业。我们经常说我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而非制造业强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很多制造企业无法满足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消费需求,导致我们的消费能力大量外流。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投资到一些优质的企业去,从而优化产品供给质量,来满足新常态下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高水平的产品供给。这样,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能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说到底,实体经济的切实发展才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第二是投向基础设施行业。在未来的几年中,基础设施对投资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因为城镇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他们对城镇基础设施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其次是全国的平衡发展要求不断地对落后地区进行基建投资。我们经常提到的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像非洲,实际上最明显的表现就在基础设施上。在“共享”理念提出多年的今天,广大的农村地区的人们享受到的经济发展的成果还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水、电、气、暖、公路、铁路、医疗、教育、养老等等方面的需求比城市里的人更迫切。然后是城市基建的更新与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基本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有些城市的基建已经老化,需要不断更新;同时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一些新的需求不断产生,与之相配套的基建却没有跟上。最后是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比如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战略等等,都需要国家不断地加大投入。

第三是投向房地产业。根据以往的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四分之一左右,而每年房地产业对国家GDP的贡献率在两到三个百分点之间。一提到房地产业,人们的态度往往比较复杂。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一方面,它为地方政府提供了融资的平台,成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它的关联度是最大的,它关系着居民的消费、制造业的投资和工业的生产。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不单单是投资的问题,与之相配套的融资问题也非常重要。在防范房地产业泡沫的同时,我们要防止采取过激的手段针对房地产开发,实现房地产业的软着陆。“房子是用来住的”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一点。

最后是要补短板。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人民正处于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升级阶段。所以我们当前还存在不少短板,主要集中在住房、教育、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对城市老旧城区改造,市政公共设施建设,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资,进一步促进更多相关产业投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性的不平衡、不充分更加明显,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存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大。所以我们要强调补短板,在交通、水利、管网、信息等领域,加强有效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谁是投资的主体

我们知道,总投资按主体来划分,主要包括国家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国投资。从历年的数据来看,外国投资不足5%,也就是说国内的投资占到了九成以上。从去年下半年開始,从中央到地方,稳投资信号不断加强。今年由于情况特殊,稳投资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我国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投入的领域是基础设施、国家安全、自然垄断以及公共非盈利性行业。国家直接投资的优点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政策目标,特别是在补短板这一块,例如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林、生态、科技等的投资,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此外,国有企业改革也提高了国有资本的投资速度。相应的,随着国有企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风险也在加大。同时,投资具有挤出效应,国有投资的挤出效应更为明显,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国进民退”。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民间投资一直以来是作为重要补充的,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帮助民企度过困难,扩大发展空间,增强活力,政策后招亟待跟上。我们发现,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放缓的直接原因是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制造业利润增速下滑,投资回报率下降。一方面是企业盈利前景的不乐观,另一方面是信用风险急剧上升,使得民营企业融资更加艰难。另外,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很多行业是存在准入限制的,是民间资本无法流入的,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电信、油气等;还有一些行业民间资本的流入困难重重,比如交通、养老、教育局等。这些行业投资前景乐观,民营资本要么进不去,要么进去后受到歧视性待遇,这些都是要从制度层面进行重新设计的,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解决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民营资本投资在筹措资金方面的困难。民营资本要投资,一方面来源于自有资金,也就是直接投资,另一方面来源于从金融机构的贷款,也就是间接投资。虽然我们国家多次强调和鼓励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倾斜,但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资金困难一直是困扰中小民营企业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继续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鼓励民间投资进入更多领域。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巩固民间投资的良好增势。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破除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壁垒。我们知道,我国允许国有企业进入的行业大约有80多个,允许外资企业进入的行业大约60多个,而允许民间资本投入的行业大约40多个。下一步,要继续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障碍,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其次,要常态化地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清单,明确支持措施,做好后续服务。最后要优化服务,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切实为民营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信心来自于预期。我们讲的六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稳预期,要使民营企业家能够合理地预期到利润的提高,投资的安全,而这些依靠的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法律政策的稳定,都需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举措。越是困难时期,越是要坚持开放的国策,积极引进外资,真正做到“引进来、走出去”,进一步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实现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在以“稳投资”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首先,不应当把“稳投资”与“放水”相提并论。一提到稳投资,有的人就想当然地认为要大规模地放水。这是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认识不足造成的。我们知道,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大约是0.6,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的投资。这一点是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规律的,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是离不开投资的巨大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总的增长态势是好的,处于合理区间,不需要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

其次,当前稳投资的目的主要是补短板而不是强刺激。我们提到的稳投资,重点在于补齐关键领域的短板和薄弱环节,而不是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稳投资就主要靠稳基建了,甚至可以说稳定的基础项目投资是保证今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我们知道,制造业的投资具有顺周期性,也就是说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那么制造业投资规模也就大幅度下降;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则具有逆周期性的特点,具有明显的逆势托底的特征。就目前而言,企业投资回报率下行造成了现代制造业投入的不断减少。但基础设施投资则表现出不同的态势——每当我国经济出现收缩苗头的时候,國家必定会出台大规模的基建投资政策,从而逆周期行事,保经济增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目前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仍低于发达国家,人均铁路里程数和高速公路里程数跟欧美国家的差异很大,大约是西欧的38%,是北美的25%。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确保合理的在建项目,不能让在建项目停下来,这些项目如果停下来会带来更大的债务风险。

最后,要注意风险的防范。大家都注意到了,今年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新增赤字和发行特别国债共两万亿,大规模减免社保费,推动垄断企业和商业银行降价,为企业降低营业成本。在总规模2.5万亿元减税降费政策出台后,今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11.95万亿元,同比增长9.1%。同时我国又增加了地方专项债务的投入。因此,下一阶段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快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使其“去政府融资功能化”,成为独立市场主体。

总之,要使我国经济在今年保持高质量的增长,就要多点发力稳投资,既要把握好投资方向和准度,又要把握好投资的节奏和力度,充分利用好国家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投向关键领域,补齐短板,深化供给侧改革,全力以赴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网,2020.5.22.

[2]迟福林.转向高质量发展要突出强调动力变革[J].环境经济,2018(3).

[3]胡祖铨.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及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7(09):37-41.

[4]许昆林.积极扩大合理有效投资[J].中国投资,2016(02).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11.4.

[6]《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猜你喜欢

投资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煤矿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探讨
包含对赌协议的投资合同初始成本会计处理刍议
关于我国PPP模式应用的问题探讨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浅谈对银行投资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