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高校 思政教育路径探析

2020-08-20林敏

青年时代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

林敏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我们要增强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可行的融合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

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打破了平台思维,而且从综合的角度选择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迎合了现阶段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体现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现代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对于新时期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互联网+”是在“创新2.0”背景下所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互联网技术形态,也是在技术催生下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吸取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的方式以及教学的内容等方面的有益养分。创新创业教育既可以成为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载体,也可以融入到思政教学体系当中。思政教育能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获得时效性,又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稳定的内在精神动力与理论支撑。二者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在“互联网+”视域下将二者有机结合,既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首先,两者的教育目标一致。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两者究其本质都是关于“做怎样的人以及如何做”主题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全面、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致力于通过教育服务社会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保障。其次,两者的教育内容相关。都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增强其心理素质水平。思政教育能够从创新创业教育中获得实效性,又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稳定的内在精神动力与思想理论支撑。最后,两者的教育模式相似。课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而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学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两个不同的学科可以进行交融,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二、“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由于网络身份的隐蔽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信息传播来侵蚀大学生的思想,高校教育应当更好地依托互联网平台,对大学生在当今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中形成群体共识和信任进行引导,更好地迎合新科技时代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把握时代的脉搏。

(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求

当今世界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备选人。提高人民的素质和重视人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能够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建设人才。

(三)教育事业变革的创新要求

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不应只以单一扁平化的角度来评估学生,衡量教学质量,而要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理论与方法上做出更多与时俱進的创新型变革。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能够在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上,进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三、“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析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影响并不显著,虽然许多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也受到旧知识和书籍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新路径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

(一)建构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交流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颠覆了网络社区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越来越多地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社会化。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也要努力把网络社区的特点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终达到稳定主流意识形态的目标。要依托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优化课程设置,在课堂之外建构一个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的交流平台,实现持续有效的互动。在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指导的重点应更加着重于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突出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思政教育的适用性和普遍性。

(二)建构创新创业意识向实践成果转化的理念平台

1.引入互联网载体

高校思政课主要存在课程过于理论化、抽象化,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与时代的发展不具有同一性等问题。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引入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载体,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置于互联网平台进行实践与运用变得尤为重要。

2.引导提升思政意识

提高学生对思政课所传递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的认可度,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堂的活跃度与参与度,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兴趣,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利用思政教学的理论知识来帮助学生以宏观的视野、长远的眼光来正确的看待问题与分析问题。

3.建立创业培养计划

结合学生的知识程度水平,因材施教,指导其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符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培养计划,并将其置于实践平台中,进行分门别类的运用与管理,引导学生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促使创新理念转为实践成果。

(三)建构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

为了提升思政教学工作,我国各类高校应当依托现实需要,整合资源配置,积极建构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做到提升创业能力与增强思政素质的兼顾,利用互联网技术导向,在新时期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多元、多样的实践场所。高校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积极推动理论经验向实践成果的转化,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高校组织创业大赛,将学生的创业设想变成现实,通过模拟创业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还可以创立创业园区,及时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创业项目咨询等帮助,并对好的创意项目进行孵化和催熟。同时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在提高其实践能力基础上还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开阔创新、团队合作的职业精神和勇于当担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哲.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操作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55-47.

[2]王玉,赵丹,冯志强.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8(3):218-219.

[3]黄琼珍.“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学研究(优先出版)[J].领导科学论坛,2017(6):93-94.

[4]管小青,王小依.高职“思政课”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探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7):80-84.

[5]朱军.“互联网+”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J].企业导报,2015(16):118-119.

[6]周东夏.“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174):162,164.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