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分析
2020-08-20王俊华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变得日益重要,落实到历史学科中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素养。文章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出发,对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历史解释素养;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高中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综合性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历史解释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历史解释素养现状以及如何通过历史解释素养构建高效课堂三个角度,分析研究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 历史解释素养及其重要性
想要研究如何通过历史解释素养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历史解释素养的内涵。历史解释素养从字面上理解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描述解释的能力与素养,它涉及解释的对象、解释的依据、进行解释时所采取的方法与手段、解释时所采用的表述以及最终的意义和效果。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于历史解素养的解释为“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历史解释素养即为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研究等方式对课程中所学习的历史人物、历史观点与现象、历史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等进行辩证、客观的理解,不但能将其描述出来,还能揭示历史事物之间深层次的因果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理解和解释历史。历史解释素养对于高中生历史知识的积累、历史思维的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知识网络和思路,打破教材和试题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局限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走进历史、感受历史,调动多方面的知识来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提升历史素养。
二、 高中历史解释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高中历史课堂还存在不少问题,在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已经出现了历史解释的萌芽与意识,初步具备了对于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描述与解释的能力,但是总体来说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还是比较薄弱和缺乏的。此外,大部分历史教师对于如何加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创建更加高效的历史课堂也缺乏明确的方法和措施。
(一)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缺失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首先,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素养是与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学习的态度、课堂的参与度与活跃度息息相关的。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历史的动机并不是从主观意愿出发的兴趣和爱好,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参与学习的被动动机。这样一来,学生难以真正进入历史学习状态,难以保持积极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通常也不太高。而学生只有做到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用心去感受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所要面对的重重困难与问题,设身处地体会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所做出的选择,才能切实感受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理清历史前进的脉络与规律,真正地对历史知识做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使得自身的历史核心素养与历史解释素养得到提升。
其次,历史解释是以大量的历史史实、史料为基础和依据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较强的逻辑思维以及拓展思维。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而言,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思维能力有所局限是导致他们历史解释素养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只想掌握一些能够应付考试的知识,对于所学的知识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与钻研,对于历史现象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这样的学习方法是行不通的。长此以往,学生无法理清历史事件的内涵与延伸,也不能有效把握历史的本质,形成严密的知识网络体系。这样一来,学生在尝试进行历史解释时会发现无法从自己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础支撑,即使学生有历史解释的意识,也难以提炼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对历史加以表述。
(二)教师素养意识的不足
从当前高中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所存在的问题是自身素养意识较为薄弱。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是带领学生深入历史长河的領路人,更是连接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重要纽带,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直接影响了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历史解释素养。然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还有所欠缺,知识面相对来说比较狭窄,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时往往只对课本中所提及的知识进行讲解和机械地重复,而无法将自己的思想与见解融入促进学生提高历史解释素养的环节中,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拓宽思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发展。
此外,当前高中历史教师还普遍存在着对于历史解释素养不够重视的现象。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为主要目标的。在这种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大部分历史教师习惯于采用“知识讲解——课堂练习——知识背诵”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知识单调重复的讲解和枯燥无趣的课堂练习来向学生灌输课本中的知识,通过要求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在这样一灌到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忽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难以贯彻落实历史解释素养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历史解释”意识难以获得启蒙。
三、 基于历史解释素养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史料,对比历史事件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基,所有的历史知识探究活动和历史解释行为都必须以大量充分且真实的史料为依据。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度地挖掘与课堂知识相关联的历史史料,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拓展学生的知识维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为开展历史解释提供准确而又有说服力的史料依据。在挖掘史料的过程中,与已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更深刻的体会,让学生能够区分不同历史解释的缘由,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例如,在学习《开辟新航路》这一小节的内容时,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人物、原因、路线后,让学生对新航路的开辟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将我们所学过的“丝绸之路”与新航路的开辟进行对比,结合不同的国情与历史背景,分析比较这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对这两个历史事件都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与思考,让学生理解历史解释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二)创设历史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由于历史是过去发生的“故事”,很多事件距离我们的生活较为久远,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现在截然不同,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常常觉得有较大的距离感,从而很难对历史事件产生自己的理解与判断。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工作时,应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创新,利用更多、更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创设与历史教学相关的情境,通过情境的导入,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历史环境,加强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感悟以及对历史发展原因的体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广泛搜集先进的多媒体数字资源,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全方位、多维度的营造课堂的历史氛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各种情境中对历史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形成自己的解读,对史料产生自己的判断,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和思维提出新的解释,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历史思维的效果,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例如,在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小节的内容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汉武帝要做出这样的决定,而不愿意让百家思想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与当时历史背景有关的视频资料,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双重感官为学生创设一个较为深入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全面地感受当时的政治局面、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状况,以便于让他们拉近自己与历史的距离,对这个问题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采用问题驱动,激发好奇心理
在传统历史课堂中,教师常常是课堂教学的权威与主导者,完全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与学习。这样一来,教师很容易陷入“灌输式”的教学之中,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固化,学习兴趣降低,整个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而学生只在被动地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这种单项输出的教学局面,可以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在学习与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起思考和探究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建立师生间的双向沟通,用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在选择问题时,教师要尽量选择与课本知识紧密相关的、难易适中的历史问题,问题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与层次,引导学生层层探究,最终寻找到历史的真相,对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解释。在问题的驱动下,让学生逐渐掌握历史解释的分析方法,体会到历史解释的乐趣,为形成历史解释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秦朝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前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秦始皇在政治上采用了哪些手段和措施?”“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也会采取这样的措施吗?为什么?”,带着这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展开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社会背景状况后,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对当时的政治制度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在问答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产生思想的碰撞,让学生对此形成自己的理解并能独立地进行解释。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充分重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特别是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质量与效率,构建真正高效的历史课堂。
參考文献:
[1]安琬玲.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2]王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微观史学应用:基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26-27+14.
[3]张莹.万紫千红总是春:高中“历史解释”素养落实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18(9):33-35.
作者简介:
王俊华,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中江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