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思辨意识 追求智慧课堂

2020-08-20廖慧萍

考试周刊 2020年73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实施策略阅读教学

摘 要: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是为了获取真知的阅读,这样的阅读要求读者的思维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进行分析与论证、权衡与判断。思辨性思维被称为“21世纪技能的核心”,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树立思辨意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抓住语言文字与文本内涵,巧妙设问,精心引领,凸显思维训练,从而厚植学生的思辨素养,为培养创新性、批判性的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辨能力;实施策略

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多数是引导学生笼统地阅读,一步一步地剖析解读文本,将个体感受与客观认知混为一谈,这样的阅读教学,必定是僵化、浅薄、零散的。而当今倡导的高效语文阅读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是要有思辨思维的发展和思辨习惯的养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知识和内涵,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树立学生思辨意识,培养思辨能力。那我们该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思辨阅读教学呢?

一、 从语言入手,字斟句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言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积累语言与发展思维并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细读文本,挖掘文本中语言表达的独到之处,带领学生辨析文章中的字句用法,感受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有效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字斟句酌。这样学生在这一语言实践中,既积累了语言,又发展了思辨思维。

例如,学习《搭船的鸟》一课,对“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嘴”一句的赏析时,多数老师只引导根据“彩色”这个中心词如何写具体的。而如果能在学习如何具体表达后,再出示句子——“它有翠绿的羽毛,蓝色的翅膀,红色的嘴。”让学生读一读,交流一下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一样,你更喜欢哪个?这必将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探索思考,辨析两个语句表达的不同魅力。有的认为第一句更美,它表达更灵活律动;有的认为第二句整齐简练,读起来更琅琅上口。这样启发思考为学生创造性的语言表达奠定基础,也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思辨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 从内容入手,删减增添,提升学生的思辨水平

文本的结构安排是作者匠心独运、精心布局的,多数读者会“尽信书”,习惯地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不去质疑,不去思考这样安排的缘由。这样的课堂,可能是非常有秩序的,但交流却是低层次的,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思维能力的缺失。如果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能挖掘教材中的这类资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同学辩论,激励学生带着质疑的目光去阅读文本,以后学生自己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也会这样去思辨,在生活中也以这样质疑、不满足的态度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我们新时代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是这样培养出来。

如:教学《丝绸之路》一文,在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张骞路上遇到种种困难时的坚忍不拔,在被困匈奴时的忠贞不屈,体会张骞是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结构进行辨析:文章介绍的是丝绸之路,开头却写了恺撒大帝穿的新装引起轰动,有人认为这段与中心关系不紧密,可以不写,你同意這个观点吗?学生就此展开讨论辨析,从文本的结构与内容的安排去思辨,在删与不删的争辩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思辨水平得到提升。

三、 从内涵入手,巧设问题,培植学生的思辨素养

每篇教材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之作,我们不但要从教材的内容、语言入手寻找思辨资源,还要从教材的文本内涵入手,灵活地运用教材,巧妙地设立问题,这样的阅读教学往往能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文本,追求自己的独特感受,达到既追求“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性化理解,又达成“最哈姆雷特”的文本感悟。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先是带领学生抓住晏子“三辩”中的语言,通过想象补白、转换角色,情境对话以及读演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品析晏子的大智慧。然后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读,酣畅淋漓地说,惟妙惟肖地演……正当大家都沉醉在故事中时,老师却引用了个别外交家的评价:“晏子的语言虽然给人们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还是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说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并抛出问题:“你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吗?”让同学们就此展开讨论,孩子们表达观点时争论得异常激烈。这问题没有对与错的统一答案,却成功地跳出故事,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此外,在读演故事、品析“二辩”的这一环节时,当学生演完晏子的妙语——“我最不中用,所以被派到这儿来”时,适时地丢下思辨问题:晏子真的不中用吗?说说你的看法,学生的思维在此又擦出了令人惊艳的火花。

四、 从主旨入手,挖掘内涵,培育学生的思辨品质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尊重教材,文本的主旨一般是既定的,老师们的教学目标也往往根据教学参考来制定,教学时很少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生成。而思辨性的阅读教学则需要倡导学生大胆提出异议,甚至故意设立问题引导学生去质疑,这在感悟文本主旨方面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从文章主旨入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索,促使学生能够利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文章的主旨,充分理解文本蕴含的情感和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例如:古文《伯牙鼓琴》,讲述的是伯牙和子期因为音乐相遇相知成为知音的故事,旨在介绍艺术的魅力,旨在宣扬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在教学这一课时,一位老师在一遍又一遍地诵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这些句子中感受伯牙的善鼓琴,子期的善听琴,以及他们之间的知音之境。继而学习“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感受伯牙失知音那荡气回肠的伤痛,进而感知知音难觅,知音友情的可贵。但是,如果课堂停留在这,学生所有的情感也就都只停在“为知音断琴绝弦”的认知和感悟上。而思辨阅读教学则应在孩子们沉浸在“人间再无优美琴声,却多了一份动人的真情”感知中时,再继续引导拓展延伸,展开话题:“有人认为知音难觅,知音可贵,能遇知音当然好,没有知音,也不能丢了自我。”伯牙本就有着自己的志向,自己的乐趣,“方鼓琴而志在山水”,在失去知音时,他破亲绝弦的做法不可取,他应该继续用他的琴声描绘祖国壮丽山河,去记录生活体验,以更加美妙的琴声来怀念知音子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生活中,你有最谈得来好友吗?你会怎样对待这种纯真可贵的友情?”这样的话题,从生活体验触动孩子的心弦,引导他们结合文本故事进行思辨,解放了学生的自由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了积极的道德认识,并由直观肤浅的认识向全面深入的水平发展,培育了学生的思辨品质。

五、 从技术入手,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

在传统的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课堂比较枯燥,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课上容易走思,并且对于相对抽象的古诗词不容易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教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有时候会运用到一些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让学生容易理解古诗词中所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很好地参与进来,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例如VR技术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真实生动的虚拟环境,促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互动,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虚拟环境的教育体验之中,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减少了课上走神,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VR技术能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在VR技术创造出来的虚拟情境中尽情地遨游,带给学生置身其中、真实生动的体验,情境表现的应用可以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讲解《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通过VR技术的情境再现让学生置身于“日照”“香炉峰”“紫烟”等场景构成的美轮美奂的情境之中,此时学生则更容易对诗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拓展教学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虚拟的世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有效地提高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激其情,扬其志,才能启其欲,引其思。教师应当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发散学生的语文思维,采取有效策略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以批判性思维来分析文章,掌握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分析文章主旨,感受文章所渗透的情感,让我们追求充满智慧的课堂,用心培养学生思辨的品质和创新的能力,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于佳楠.虚拟现实(VR)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J].宁夏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廖慧萍,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丰泽区第五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实施策略阅读教学
大学英语写作思辨教学策略研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