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古文在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2020-08-20谢凌云

教师·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古文语文教学

谢凌云

摘 要:文章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无痕渗透小古文的方法,即通过课前指引、课中融合、课尾迁移、课后拓展,以课文为主找准嵌入点,让学生感受汉语言的精妙,在内心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古文;语文教学;无痕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3-0058-02

自2019年秋季全面使用统编教材以来,我们发现编入教材的古诗文达129篇,较之前的人教版教材增幅达80%。全国语文名师朱文君老师首倡了“小古文”概念。她秉持“小”的原则,将那些篇幅不长、内容有趣、文意向上、文字隽永的文言文整理出来,供教师、家长和学生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小学阶段是“读书正当时”的黄金阶段,教师要把最好的语言和文化传递给他们。试想,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嵌入小古文,实现课文与小古文的无痕渗透,润物无声,定会迸发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到每一堂语文课中,要嵌入小古文的学习,最核心的问题是找准嵌入点,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发现和思考课文与小古文之间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带来的丰富体验。

一、课前指引,激发兴趣

以四年级上册第16课《风筝》为例。作者贾平凹通过描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体会童年的快乐。在课文导入的时候,笔者出示了一篇选自《民国老课本》中的小古文《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此文非常简短,仅12个字,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能读出节奏,读出文言的音律美,还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潜移默化中,就能理解“汝”“吾”这两个文言词汇的意思,并能准确地进行仿说。小古文的加入,让学生眼前一亮,不仅切合教学主题,也能让学生体会学习小古文的乐趣。

又如,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众所周知,老舍先生的语言有京味儿,质朴细腻,通俗易懂,充满生活味,从生活中的小事和微小的爱中传递着温暖。教师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为例,赏析并讲述了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的故事,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心。教师结合生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拉近现代文和小古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中融合,精彩纷呈

在做二年级下册第16课《雷雨》的教学设计时,笔者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弄清楚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同时趁机出示小古文《雨》,要求学生们细读并说出小古文《雨》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有了现代文的学习基础再来读小古文,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小古文《雨》的写作顺序和课文一样,也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两篇文章相隔几百年,但在写作方法上却惊人地相似,学生觉得非常有趣。

随后,在阅读理解课文中描写雷雨前的第一、第二、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圈出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小古文中描写的景物有不同,表达的方式也有不同。如课文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小古文中是“有乌云起”,表现的是不同时间的乌云变化的样子。教师让学生根据时间的先后,将小古文中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联合起来,就变成了“夏日如火,忽见西北角,有乌云起。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如此变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将文中句子变一变,学生随即便说出了“电光闪闪,越来越亮。雷声隆隆,越来越响”等句子。

又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结合课文中的“压下来”的句式进行了语言积累训练,如蝉静下来、树枝舞起来、雷声响起来等,在进行文白对读的时候,让学生将课文中描写景物变化的句子用文言的表达方式改一改,瞬间激发了学生的欲望,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学生说出了“蝉静,叶不动”“风来树舞”“蜘蛛逃”等很有文言意味的句子。学生对文言敏锐的捕捉力、感悟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同时,教师还可以对课文《雷雨》与小古文《雨》进行无痕渗透教学设计,特别是在朗读环节,关注现代文与小古文的语言现象,更能使学生在平仄交替中领略文化魅力。教师还能在课文《雷雨》的教学中,通过有感情和有节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现代文和小古文的不同韵味。例如,通过“忽然”“越来越”“渐渐地”等的朗读指导,借助轻重音、语速等的变化让学生体会雷雨来得急去得快的特点,使其读出过程中人物不同的感受。小古文《雨》是由六个四字句组成,“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短短的几句话,就把雨前、雨中、雨后的景物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在进行文白对读的时候,教师更多地让学生通过关注文言的语言现象来感受文言的凝练之美、音律之美、格律之美。这篇小古文不仅能在内容上感觉到变化,也能在句子的平仄交替中传达意义。前三句让人感受安静,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平声,绵绵悠长;后三句让人豁然开朗,最后一个字都是入声,短促有力。通过在句式结构、平仄推敲中,传统汉字语言文化的魅力就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里。

都说“孩子是语言的天才”。只要方法有趣得当,以课文为主,将小古文适度地、巧妙地链接,通过对比阅读、朗读指导、学习迁移、语言品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尾迁移,回味无穷

我们不难发现,除了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文外,还有很多入选的课文,都能在古典著作里找到痕迹。如五年级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相关内容改写的;一年级上册第13课《乌鸦喝水》也能在《民国老课本》中找到小古文版本《鸦饮水》;二年级上册第21课《狐假虎威》的故事出现在《战国策·楚策一》;《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守株待兔》《狐狸和乌鸦》《大禹治水》《曹冲称象》《狐狸和葡萄》等课文,我们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小古文。教师在拓展环节,可将大量的相关的小古文推荐给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小古文拓展阅读、比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教给学生学习小古文的“拐杖”,降低了学习小古文的难度,放缓了坡度,为进入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后拓展,丰富阅读

以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为例。课文本身就是一篇小古文,教师在课后补充《宋史·司马光传》中的前半部分,“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让学生们不仅看到了司马光的聪明,也看到了他的勤奋好学。另外,根据学生的認知特点、兴趣爱好,向他们推荐《龟兔竞走》《猫斗》《猫抓鱼》《秋日》等很多短小、有趣的小古文,这些不仅是课内学习的有效补充,也能丰富阅读的多样性,提高语文学习的品质。

小古文在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不是一味地“增量”,而是力求与课文携手“增值”;不是为了渗透而“机械”地渗透,而是以课文为本,结合语文教学的“无痕”渗透。

参考文献:

[1]朱文君.让课文遇见小古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2]王善学.让学生轻松学习文言文[J].山东教育,2006(26):27.

猜你喜欢

小古文语文教学
玩转小古文,提升语文素养
巧借句式判断 激趣古文阅读
小古文,打亮学生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