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蒙山地区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研究
——以昭通市为例

2020-08-20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昭通市全市景区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关键字:区域旅游一体化;乌蒙山区;昭通市;协调发展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对中国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率已超过10%,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战略性支柱产业。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在此环境下,各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明显加快,呈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国内学界的专家学者对此展开大量的研究,学术成果硕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旅游一体化的概念进行定义,如徐文燕认为旅游一体化是指打破区域壁垒,加强旅游合作与互动,形成无障碍的旅游联合,最终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合作发展机制[1];吴国清认为区域旅游一体化是指区域旅游地之间,出于对整个或局部市场的预期和总体目标的实现,在市场引导下,通过文化、资源或政治上的联系,采取全方位合作,包括形态、资源、市场、品牌、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制度等的一体化[2],总的来说,对于旅游一体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公认的定义。二是研究内容侧重于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发展对策等的研究,如张轩运用系统理论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模式展开研究[3];万科对江西省昌九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对策进行定性研究[4]。三是研究范围以旅游业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和省级行政范围的长株潭城市群、三峡旅游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区等中部地区为主,如如聂献忠以长三角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区一体化进程的形成演变、空间特征及空间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5]。综上所述,我国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及内涵、如何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理论研究比较少,且缺乏系统性[6-13];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较少;研究范围以大、中尺度为主,对旅游资源丰富的西南山区和小尺度地区的研究较为鲜见;基于此,本文以小尺度的云南省昭通市为研究对象,昭通市地处乌蒙山地区,云、贵、川和渝的结合部,是连接三省一市的重要交通要道,辖一区十县,土地面积23021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为主,高原季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降水较多,生物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是滇东北旅游区主要组成部分,是川南旅游圈与滇中、黔西北旅游圈重要连接点。2018年,全市人均GDP为1.61万,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名最后一位;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除水富市外都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旅游业总收?入为234.68亿元,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名第14位。在综述前人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昭通市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基本特征,深入剖析全市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不足,针对性提出促进昭通市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似区域的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实践过程提供决策参考,以旅游扶贫帮助该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昭通市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必然性

昭通市各县(市区)地域相连,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分布比较集中,且具有较强互补性、差异性,有利于形成旅游集聚,但目前全市旅游发展还处于点、线、面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区域合作,县与县之间竞争也比较激烈,因此在区域旅游合作趋势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川渝滇黔无障碍旅游区建设背景下,依托昭通市优势的区位条件,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具有现实的必然性。

(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昭通市正在推进“一环两横四纵六联络”全市2小时、周边中心城市3小时的高速公路交通圈的建设,其中213 国道、银昆高速(G85)已成为贯穿昭通市南北的通道,昭乐、巧蒙等高速正在建设中;正在推进“两横四纵一枢纽”衔接昆明、成都、重庆、贵阳等城市的2小时快速铁路交通圈建设,其中内昆铁路已建成,渝昆高铁、成昆高铁开建;正在推进“1+4”民用航空机场体系建设,其中昭通机场航线新增北京、成都、重庆、贵阳等中程航线,镇雄机场正在修建;正在推进“一线四港九码头三转运”金沙江水运网建设,其中水富港已建成;昭通市境内已有8条公路到县。市内多条干线交通线路初步构成了水陆空兼备的综合交通走廊,为昭通市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二)全市旅游资源分布比较集中

旅游要素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有利于形成旅游集聚,推动旅游的发展,昭通市拥有丰富的、较强竞争力的旅游资源要素。全市共有367个旅游资源点,有58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全国74种),在众多旅游资源,最奇特的要数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形成了3条旅游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的旅游带,分别是昭水南丝绸古道旅游带、水巧高峡平湖旅游带、镇彝威红色文化旅游带,大山包黑颈鹤景区、西部大峡谷温泉两龙头景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昭阳区古城、黄连河瀑布、扎西会议会址、豆沙关古镇等优质景点分布较为集中,有利于形成旅游集聚效应,为昭通市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动力。

(三)旅游资源要素特色十分鲜明

昭通市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自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形成湿地生态、朱提文化、民族文化、山水峡谷库区、丝绸古道古镇、温泉养生、红色文化、民族商品旅游资源七大特色旅游资源[14],其中昭阳区古城主要以朱提文化资源为主,大关黄连河景区主要以瀑布资源为主,盐津豆沙关景区主要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主;水富西部大峡谷温泉主要以水电、温泉地热资源和植物资源为主,威信主要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昭通市各县丰富的旅游资源要素在地理空间组合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全市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资源支撑。

(四)旅游资源和游客资源优势互补

综合比较昭通市内的景点,水富西部大峡谷温泉、昭阳区大山包景区资源丰富多样、交通便利,兼具旅游资源优势和客源优势,大关黄连河、盐津豆沙关、威信红色旅游等景区与主要交通干线相邻,更具客源集散的交通区位优势;彝良、巧家等县旅游资源丰富、分布集中,更具旅游资源优势,各县景区在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上具有优势互补特征,有利于增强区域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竞争力[15]。

二、昭通市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全市推行“六大产业”战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使昭通市实现由旅游弱市、旅游小市向旅游大市的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昭通市旅游业总收入呈不断增长态势。全市旅游业总收入从2005年的40.70亿元增到2018年的236亿元,增长了5.8倍;2018年昭通市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6.53%,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作用凸显(如图1)。

图1 2005-2018年昭通市旅游业总收入变化趋势

(二)旅游业创汇效应逐渐凸显

昭通市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总体上都呈增长态势,但有所波动。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从2005年的231人次增到2017年的1616人次,增长6.70倍;全市旅游外汇收入从2005年的5.58万美元增到2017年的59.67万美元(除2013年),增长10.68倍,2013年因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昭通市通过《远方的家》拍摄制作播放、举办“磅礴乌蒙,神奇昭通”旅游展、举办“西部大峡谷杯半程马拉松赛”等,昭通旅游的知名度有所提升,接待海外增多(如图2)。

图2 2005-2017年昭通市海外旅游者和旅游外汇收入变化趋势

(三)旅游业收入效应比较明显

昭通市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都呈逐年递增趋势。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从2005年的197.91万人次增到2017年的3 278.43万人次,增长16.57倍;全市国内旅游收入从2005年的4.68亿元增到2017年的234.64亿元,增长50.14倍(如图3)。

图3 2005-2017年昭通市国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收入变化趋势

(四)旅游业服务体系初具雏形

近年来,昭通市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加大力度投资,基础服务设施体系初步形成。2016年昭通市有23家星级酒店,61家经济型酒店,24个旅行社,115家星级农家乐,11家特色民居客栈,3家旅游汽车运输公司,8家旅游餐馆,4家旅游团队餐饮,45家旅游定点接待单位,1个自驾营地,46个旅游厕所,30个游客休息站,35个观景台。

总的来说,目前昭通市旅游业虽得到快速发展,但与丽江、大理相比还有待提高,且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获得竞争优势,实现把昭通市建成“旅游强市”的目标,昭通市需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推进全市区域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

三、昭通市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不足

“十二五”以来,昭通旅游业虽有较快发展,但同大理、香格里拉、丽江周边城市相比,昭通旅游业发展离实现“旅游经济强市”还有很大的差距,全市在公路交通通达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资源整合、区域旅游知名度等方面交流合作不全面,制约了昭通市区域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

(一)景区之间的交通通达性较差

便利的旅游交通为旅游者出行提供基础保障,昭通市初步形成了水陆空一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但全市内部旅游交通通达性较差,大多数由主干道通往腹地县乡、景区与景区之间、景区内部的公路等级较低、道路蜿蜒崎岖、路面窄、路况差、易堵塞,且景区之间旅游线路较少,长期以来,滞后的交通使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奇观景色被人少知,极大的制约昭通市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

近来年,昭通市着力于旅游目的地的打造、旅游景区景点的构建、旅游品牌宣传、各类基础设施的修建、旅游扶贫等,但昭通市旅游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吃、住、行、游、购、娱的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目前全市星级宾馆、旅行社数量很少,各大景区景点正在建设中,相关的旅游标示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餐饮设施、娱乐设施、购物设施类型单一、数量少。

(三)旅游资源整合配置程度较低

昭通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数量较多,资源禀赋高,主要形成七大特色旅游资源,大山包黑颈鹤国家公园、水富西部大峡谷温泉、昭阳区古镇、扎西会议会址等自然、文化、历史资源各具特色、空间分布合理、资源互补性强,打造成精品区域性的旅游产品的禀赋高,但受自身交通、资金、管理等局限,没有进行资源优势互补,合理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如威信县和盐津县豆沙关以“红色”旅游、“丝绸古道古镇”为主旅游方式,游客逗留时间短,与市内其它县的特色旅游资源整合程度较低,未形成有效互动,直接制约了昭通旅游资源综合经济价值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市内规划有3条旅游带,但还在建设中,且未构成旅游“资源互补,客源互送”的空间格局,旅游资源整合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区域旅游形象宣传存在缺失

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是旅游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游客的选择,昭通市目前旅游品牌形象不突出,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较小。一方面是尚缺乏高层次、大名气的品牌产品,谈到云南的旅游产品,旅游者首先想到的是丽江古城、玉龙雪山,大理苍山、洱海、白族文化,迪庆香格里拉、虎跳峡,其次想到的可能是腾冲火山热海、罗平油菜花、丘北普者黑等,虽然大山包黑颈鹤国家公园、水富西部大峡谷温泉在省内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相比,昭通市旅游品牌形象不够突出,知名度不够高,且市内的其它景点鲜为人知;另一方面是旅游宣传存在缺失,全市各县在旅游宣传中仍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高效系统的区域联合促销,未最佳的突出各自景区的旅游优势,宣传力度也不够,没有全方位、多领域覆盖。

四、对策建议

(一)提升景区间交通通达度,推进旅游交通一体化发展

提升主干道通往腹地县乡、景区与景区之间、景区内部的公路等级,加强大山包、西部大峡谷等重点旅游景区公路衔接,丰富景区之间旅游线路,并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对内要引入高速公路的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公路景点,配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慢游”旅游公路;对外要围绕旅游目的地为中心,依托“高速公路、高铁、水运、航空”等交通方式,加快落实集水陆空为一体多元化的“快进”交通网络建设,不断推进区域旅游交通一体化发展。

(二)不断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形成区域一体化集散网络

应以大山包、西部大峡谷温泉等重点景区为核心,在附近择址构建配套齐全的旅游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指示性标示牌、景物和景点指示牌等多功能、多语言旅游标示设施建设;完善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桶等旅游多类别、原生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完善社会餐厅、农家乐、酒吧、小吃店等绿色化、地方化餐饮设施建设;要完善主题酒店、度假村、汽车旅馆、农家旅馆、乡村客栈等多类型、多层次住宿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文化创意园、主题园区、综合步行街等特色化、新颖性娱乐设施建设;完善民族手工艺品店、旅游商品品牌店等丰富的、多样的购物设施建设,形成昭通市境内“集散”网络,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接待能力。

(三)共享全市各县旅游信息,构建旅游信息一体化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全市各县重要客源地旅游信息的交流与协作,构建开放高效统一区域旅游一体化信息平台,如“中国西南新兴旅游目的地旅游一体化”信息平台,继续深化“一部手机旅游云南”昭通模块建设,实现各县旅游信息有效衔接,实现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旅游企业间应增强合作,着力优化昭通市旅游信息环境,健全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使旅游企业管理达到现代化与智能化,不断提高昭通市旅游的知名度。

(四)共推精品旅游线路开发,推动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

现阶段昭通市仅有3条精品旅游路线,数量较少,未能全部展现全市优势特色景点,应加强全市各县的旅游联动,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整合,重点提升昭通市现有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使旅游产品精品化、高端化发展,提高省内外、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知名度;以A级景区为主,将主要交通干线沿线附近景区合理串联并有机组合,积极开发更多精品旅游线路;增强旅游内涵,深掘更多更新更好的生态体验旅游线路和奇特的专项旅游线路,培育更多的新旅游特色产品。

(五)建立昭通市景区联票制,增加区域“县民优惠待遇”

各县景点要适当实行县民旅游待遇平等优惠政策,破除行政区内旅游市场内部壁垒,遵循各县景区、景点平等纳入原则,推行各县民旅游年票,让各县居民共同受益,推动各县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目前昭通市尚未推出“中国西南新兴旅游目的地年票”,要加快推行县民旅游年票的实施,使年票覆盖各县景区、景点、农家乐、星级酒店,启动全市旅游一卡通合作,提高旅游的便利性,推动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

(六)转变传统竞争观念,树立区域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意识

“单打独斗”旅游观念已经不符合当前旅游发展趋势,“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才能满足新时代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因此要转变以往地方利益、行业利益观念,摒弃传统的“独赢思维”、“恶性竞争思维”,以“同是昭通景、共同的朱提文化”为文化纽带,培养区域共同伙伴和相同利益者的观念,树立区域旅游“竞合”与“共生”一体化协调发展意识,同时须构建政府、旅游企业和非政府旅游组织三位一体的主体格局,形成区域旅游一体化多元互动的发展合力,其中政府要增强引导、监督和服务功能,提供政策支持,加强昭通市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强化旅游市场的监督作用;旅游企业要确立旅游市场主体地位,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区域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获得一体化的效益;非政府旅游组织要增强自身行业服务与协调发展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拓展昭通市旅游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尽快尽早实现昭通市“旅游强市”的目标。

猜你喜欢

昭通市全市景区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昭通市“省耕大讲堂”第二讲开讲
某景区留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