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针上灸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2例临床观察*
2020-08-20刘盈君陈利芳周传龙
刘盈君 陈利芳 周传龙 王 超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本研究拟通过采用下针上灸法,观察治疗前、治疗第8周、治疗后第12周时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CP症状积分指数(NIH-CPS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等指标,明确下针上灸疗法治疗CP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自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段内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且符合CP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CP患者共计70例。根据SPSS26.0软件将70个数字(产生的70个数字的随机序列及分组信息由项目组负责人进行保存并保密)按照1∶1比例采用网络随机化分配为两组,即治疗组(即下针上灸组)和对照组(即假针刺组),每组35例。最终,本研究因患者个人原因脱落或剔除共计5例,其中治疗组完成32例和对照组完成33例,最后得到完成整体流程的患者共计65例。在实施前,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且受试者的个人及疾病信息均保密。纳入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6~50岁,病程3~67个月。对照组平均年龄39.12±7.27岁;平均病程18.39±13.96个月。治疗组平均年龄38.34±5.81岁;平均病程13.66±8.17个月。两组资料均衡(P>0.05)。
1.2 诊断标准:据NIH专家诊疗共识制定的CP诊断标准[6]诊断为ⅢA或ⅢB型的CP患者。近半年内,前列腺疼痛反复持续发作伴有排尿异常和精神、神经症状,同时未感染或存在其他明显的病理情况,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临床表现:主要由前列腺为中心映射到周围组织的痛感,常见于会阴、小腹、阴囊、睾丸、股内侧等局部的坠胀、痛感或莫名的不适感;泌尿系统表现出尿急、尿频、尿痛、尿道口灼热等异常症状,伴有晨起、尿末、解大便时尿道自溢的白色分泌物;精神神经方面可见焦虑抑郁、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甚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前列腺按摩液镜检:每高倍镜视野下显示白细胞(WBC)≥10个。
1.3 纳入标准:符合NIH专家诊疗共识的CP患者;年龄分布在18~50岁的患者;NIH-CPSI评分≥15的患者;自愿参与项目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出口梗阻、神经源性膀胱等膀胱相关疾病,膀胱、前列腺相关癌症,性传播疾病,尿路感染以及其他类型的前列腺炎等;腹部B超检示:残余尿量≥100ml;近1个月内服用缓解CP症状的药物,或曾接受针灸等非药物疗法,或正在服用改善下泌尿道功能的药物;症状性的泌尿系感染以及其它泌尿系统的器质性疾病;其他影响下尿道功能的疾病,包括帕金森病、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马尾神经损伤、老年性痴呆、脑卒中等;伴随心、肺、脑、肝、肾等重要重大器官性疾病,造血系统相关疾病,精神及认知方面疾病;符合NIH共识其他排除标准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附子、肉桂、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棱、莪术、细辛等药物配制艾灸所用艾条,按照药粉与艾绒3∶1的比例制成规格为2.0cm×20.0cm规格的药艾条。针刺选取患者身体的双侧肾俞、志室、次髎、中髎、会阳、三阴交等穴位。在常规消毒后,先用一次性无菌毫针(0.30mm×50.00mm)进针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将药艾条切成3cm段置于灸盒铁丝网上,悬空放置于腰骶部膀胱经两侧,针刺部位上方,同时根据患者对艾灸温度的耐受程度调节灸盒高度。对照组:假针刺选取身体两侧肾俞、志室、次髎、中髎、会阳旁开2cm的非经非穴点,三阴交非穴点位于三阴交水平面,脾肾两经中点。患者俯卧位,针刺局部消毒后用无菌毫针(0.30mm×50.00mm)直刺2~3mm,不做提插捻转等手法,留针共30min。两组患者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8周。
1.6 观察指标:于治疗前、治疗第8周、治疗后第12周和治疗后第24周分别观察患者的NIH-CPSI、HADS、WBC计数,其中NIH-CPSI较基线减少≥6分患者为有效缓解者。
2 结果
2.1 下针上灸法治疗CP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下针上灸法对CP患者CPSI的影响:见表2。
表2 下针上灸对CP患者的CPSI影响(±s,分)
表2 下针上灸对CP患者的CPSI影响(±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P<0.01。
CPSI 28.67±5.87 28.44±4.46 25.76±7.90 17.41±7.92##△△26.48±7.28 22.41±6.56##△26.12±7.26 26.88±8.47治疗时点治疗前治疗第8周治疗后第12周治疗后第24周组别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例数33 32 33 32 33 32 33 32
2.3 下针上灸法对CP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见表3。
表3 下针上灸法对HADS的影响(±s,分)
表3 下针上灸法对HADS的影响(±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P<0.01。
HADS值14.85±4.13 13.94±4.33 14.24±5.36 8.81±3.29##△△14.79±4.85 11.66±4.97#△14.91±4.14 13.41±5.19治疗时点治疗前治疗第8周治疗后第12周治疗后第24周组别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例数33 32 33 32 33 32 33 32
2.4 下针上灸法对CP患者前列腺按摩液中炎症细胞的影响:见表4。
表4 下针上灸法对前列腺液中WBC计数的影响(±s,个/HP)
表4 下针上灸法对前列腺液中WBC计数的影响(±s,个/HP)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1。
WBC计数18.88±5.12 17.69±3.82 16.36±3.81 6.84±3.01##△△17.36±5.57 9.41±3.45##△△18.82±4.03 18.25±3.72治疗时点治疗前治疗第8周治疗后第12周治疗后第24周分组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例数33 32 33 32 33 32 33 32
2.5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所有患者中有1例出现头晕不适等晕针表现,1例出现出血、烫伤等,予以对症处理后好转,并继续完成研究。
3 讨论
针刺在治疗CP症状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可使前列腺平滑肌紧张程度缓解,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由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所导致的前列腺腺管梗阻,同时能够促进淤积在前列腺内的分泌物排出,进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局部代谢,最终有效控制和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艾灸具有抗炎的免疫作用,调节氧自由基代谢,同时能够增加病患局部血管的通透性,促进炎症消除,达到维持机体稳态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此外,传统中医将CP分成瘀血、湿热、肾亏等主要证型,而在临床上大多为复合证型。其中,肾虚为发病之本。故在治疗CP时,应当考虑以“标本兼顾,利湿通瘀补虚”为总则。本研究采用下针上灸法,以膀胱经为主,选取双侧的肾俞、志室、次髎、中髎、会阳、三阴交等穴位,肾俞、志室补益肾精,次髎、中髎补益元气、疏通气血、健脾除湿,会阳发散水湿、补阳益气,三阴交健脾祛湿、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各穴位组合使用,标本兼顾。针灸方法很多,本研究选用下针上灸法,针刺在下,艾灸在上的方式,同时兼顾针刺与艾灸的优势之处,探索该方法对CP相关症状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下针上灸法能够对CP主要相关症状有着显著的改善效果,后续效应能够持续至少12周。CP病情的维持、进展与情志改变关系密切。我们推测,若在治疗后一段时间内通过科学的心理疏导介入,加强患者健康知识和病情的宣教,可能继续加强下针上灸法的后效应,但这一推测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